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词七首》学案

《词七首》学案

9 、《词七首》学案《虞美人》一、目标揭示,学法指导学习目标: 1.感受生动的语言,采用多种形式诵读。

2.能够准确地理解诗中重难点语句。

教学重点:感受生动的语言,把握作者感情。

教学难点:采用多种形式诵读,深入理解作品特色。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参与,深入领悟、大胆创造。

二、思考与讨论1.自译本词,注意加点字的理解。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译文:(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2. “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3. “只是朱颜改”中,仅仅只有容颜在改吗?4.分析“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体会其中的感情。

(1)“问君”“君”为谁?(2)自问问何事?(3)愁从何来?《雨霖铃》一、目标揭示,学法指导学习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其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能够准确地理解诗中重难点语句。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诗歌的情感和艺术特色。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参与,深入领悟、大胆创造。

二、思考与讨论1.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点明了什么?2.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写景还是写情?3.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句写景,是实景还是虚景?4.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颂的名句,那它好在哪?《念奴娇赤壁怀古》一、目标揭示,学法指导学习目标:1.赏析该词以巧妙构思,丰富想象表现主题的写作特点。

2.感受作品中流露出的豪放情怀。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受作品中流露出的豪放情怀。

教学难点:赏析该词以巧妙构思,丰富想象表现主题的写作特点。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参与,深入领悟、大胆创造。

二、思考与讨论1.齐读词的上阕,思考:作者看见了哪些景物,以及作者由这些景物想到了什么?2.上片写赤壁雄奇壮丽之景,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江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

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3.对周瑜的追忆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的句子?4.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鹊桥仙》一、目标揭示,学法指导学习目标:1.赏析该词以巧妙构思,丰富想象表现主题的写作特点。

2.感受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怀。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受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怀。

教学难点:赏析该词以巧妙构思,丰富想象表现主题的写作特点。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参与,深入领悟、大胆创造。

二、思考与讨论1.齐读本词的上阕,思考: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2.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本词的千古名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爱情观?《声声慢》一、目标揭示,学法指导学习目标:1.赏析该词以巧妙构思,丰富想象表现主题的写作特点。

2.感受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怀。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受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怀。

教学难点:赏析该词以巧妙构思,丰富想象表现主题的写作特点。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参与,深入领悟、大胆创造。

二、思考与讨论1.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2.古诗词十分重视字句的锤炼,有“诗眼”“词眼”之说。

请找出《声声慢》中的“词眼”(提示:“眼”,传神之所。

“词眼”,最能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字词)。

3.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14个叠字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

为何?4.综观全词,一字一泪,满是悲愁,但全词写来没有一个“泪”字,也只在结尾点出一个“愁”字。

作者是如何传达这渗透血泪的深愁巨痛的呢(提示:寻找词中景物意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目标揭示,学法指导学习目标:1.赏析该词以巧妙构思,丰富典故表现主题的写作特点。

2.感受作品中流露出的豪放情怀。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受作品中流露出的豪放情怀。

教学难点:赏析该词以巧妙构思,丰富典故表现主题的写作特点。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参与,深入领悟、大胆创造。

二、思考与讨论1.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请你说说下文五个典故中作者寄予的感情。

①孙仲谋——②寄奴——③元嘉草草,封狼居胥——④佛狸祠——⑤廉颇——2.辛弃疾开篇第一句,就写的是“千古江山”,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写到:“千古风流人物”——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3.总结全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扬州慢》一、目标揭示,学法指导学习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其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能够准确地理解诗中重难点语句。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诗歌的情感和艺术特色。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参与,深入领悟、大胆创造。

二、思考与讨论1.词前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其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哪句?2.在赴扬州的路上,词人心中的扬州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如今站在扬州城的词人看到的和听到的又是什么呢?试用一个词语概括此时的扬州。

其心情又如何?(用词中的话回答)3.他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听到了什么?又由此联想到了什么?明确:见到——听到——联想——《词七首》同步练习班级考号姓名得分1、给加点的字注音、释义。

(1)纶.巾()(2)惊涛.()(3)无觅.()(4)酹.江月()(5)狼居胥.()(6)巷陌.()(7)佛狸..祠()() (8)舞榭.()(9)樯橹..()()(10)故垒.()(11)暮霭.()(12)夜雪初霁.()(13)自胡马窥.江去后()(14)余怀怆.然()2.判断题。

(1)词兴起于隋唐而盛于赵宋。

据说隋朝开凿汴河即创作“水调歌”,所谓“水调歌头”就是其“序歌”。

()(2)世上留存的最早的文人创作的词要推李白的《菩萨蛮》和《忆秦娥》。

()(3)就广义而言,词也属诗的范畴。

词的别称很多,有称为“乐府”的,如白乐天的新乐府;有称为“长短句”的,如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也有称为“诗余”的。

()(4)词有词牌和题目,例如《蝶恋花•答李淑一》,“蝶恋花”就是词牌,答“李淑一”则是题目。

()(5)每首词的字数多少不等。

五十八字以内的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之间的为“中调”,九十一字(含九十一字)以上的为“长调”。

《念奴娇》正好一百字,故又称之为“百字令”。

()(6)按词的段落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等。

“双调”分“上下片”,也可称“上下阙”。

()3、下列句子都是用开头一字统领全句的一项()①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②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④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⑤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⑥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⑦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A.①③⑤B.③⑤⑦C.②④⑥D.①④⑦4、下面用典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化用杜郎的诗句,反衬今日扬州破败荒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抚今追昔的感情。

B“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这句是说扬州在金兵大举,南侵之时变得破败,面目全非,就算善于游赏的唐代诗人杜甫来到这里也感到吃惊。

C“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三国时英雄来抒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慨。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以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借古讽今,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出兵。

5、课文默写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词句描绘赤壁壮丽的景色。

《扬州慢》中,与杜牧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相关的著名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雨霖铃》中描写月色的著名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苏轼的一首词,对这首词的语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A.“花褪残红青杏小”,是说杏花尽谢、青杏才结,点明时节在春去夏来。

B.“天涯何处无芳草”,是说此地景色不佳,但烦恼大可不必,因为天下之大,定有美景佳处。

C.“墙外行人”,是如作者一样的羁旅失意之人。

D.“多情却被无情恼”,“行人”有意多听一会姑娘的嘻笑,但姑娘们却未发现墙外的“行人”。

7、对下面辛弃疾这首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

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头,过扬州。

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A.开头两句是回忆金人在秋天入侵南来。

B.“汉家……佛狸愁”五句是说南宋军队击溃了那次入侵的金军。

C.“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句是说自己倦于宦游,而想到江湖间隐居。

D.“尝试与君谋”三句是说作者与二位朋友商定:我们不要再抗击敌人,还是去隐居,过闲适富裕的生活。

阅读诗词,回答8-9题渔家傲【宋】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①去。

[注]①:三山:神话渤海三仙山,有方丈、瀛洲、蓬莱。

8、这首词是词的哪一个流派?试从文中找句子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这首词采用的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请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诗词,回答10-12题红窗迥【宋】柳永小园东,花共柳,红紫又一齐开了。

引将蜂蝶燕和莺,成阵价①,忙忙走②。

花心偏向蜂儿有,莺共燕,吃他拖逗③。

蜂儿却入,花里藏身,胡蝶儿,你且退后。

[注]①成阵价:成群成片。

②忙忙走:飞来飞去。

③拖逗:宋元口语,惹引、勾引。

吃:被。

10、这首词所写景物有何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这首词主要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这首词语言上很有特点,请作具体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