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词七首教案 (3)

词七首教案 (3)

年级: 高二 科目:语文2007—2008年第一学期第十二周一、本周内容概述1.了解关于词的有关知识及宋词在中国文学发展史、诗歌发展史上的辉煌成就。

2.了解宋词豪放派、婉约派的风格特点及不同流派的作家作品。

3.理解七首词的思想内容和写法特点。

4.初步鉴赏词七首,提高鉴赏能力。

5.积累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名言名句。

6.诵读词七首,落实背诵要求。

7.《词七首》一课拟安排2—3课时。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1.了解关于词的知识和有关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

2.理解七首词的思想内容和写法特点。

3.初步鉴赏词七首。

4.诵读并落实背诵要求。

三、难点知识剖析<一>关于宋词的发展和词的知识(一)宋词的发展:词的最初名称是“曲子词”,是为配合音乐而创作的歌辞。

词大致产生在唐朝,它首先盛行于民间,后来文人注意了这种形式,开始介入它的文学创作。

晚唐、五代,致力于词的文人逐渐增多,一些著名的词人如温庭筠、韦庄、李煜都具有自己独到的风格。

此时,文人词和民间词的区分也逐渐明显,到了宋朝,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促成了宋词空前的繁荣、发展与提高,并且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词人。

北宋前期的词坛,承续晚唐、五代,以欧阳修、晏殊为首的文人代表在词中主要反映贵族士大夫闲适自得的生活及其流连光景,伤感时序的愁情。

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组织较为复杂的内容,用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

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声誉。

柳永善于化旧曲为新声,创制大量的篇幅较长、句子错综不齐的慢词,使词的体式趋向完备了。

北宋苏轼高举创新的旗帜,首先打破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开拓词的内容,提高词的意境,开创了一种新的豪放词的风格。

苏轼“以诗为词”,不仅用诗的某些表现手法作词,而且把词看作和诗具有同样言志的作用,使它具有较以前宽广得多的社会功能。

他特别重视词的文学方面的意义,不把它作为音律的附庸,不让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受损害,给词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周邦彦以高度形式格律化被称为“集大成”的词人,他的词精于词法,在词的写作技巧上有所提高,开了长调咏物的风气。

周邦彦精于音律,在词律方面起了规范作用,使词的语言风格趋向典雅、含蓄,受到文坛词人的推崇。

词到南宋发展到了高峰。

中原沦陷和南宋偏安的历史巨变,激起了南渡词人的爱国觉悟,整个词坛的面貌为之一新。

此时,在士大夫阶层里涌现出一批坚决抗敌的词人,如岳飞,张孝祥等人,他们的作品表现爱国情感,气势壮大,对于豪放刚健的新风格的形成,有一定的贡献。

辛弃疾、陆游两个伟大的作家,进一步发展了南宋词,尤其辛弃疾在词作方面,成就更为突出。

他继承苏轼的革新精神,突出发扬了豪放的风格,扩大了词体的内涵,使其丰富多彩,把词推向更高的阶段。

在词的创作手法上,他不仅运用古近体诗的句法作词,又吸收了散文、骈文、民间口语入词,辛词代表了文人词的最高成就。

词是慷慨、豪迈,抒写抑郁不平之气。

有时也存在用典过多,不免使人晦涩难懂的缺点。

和他唱和的作家有陈亮、韩元吉、刘过等,就是与他的风格迥异的姜夔也写过仿效稼轩体的词。

南宋后期,以姜夔、张炎为代表,感喟哀时,描写亡国的惨变,抒发内心的黍离之悲。

他们精通音律,偏重词的格律,讲求句法、字面,有时难免流于形式化,也束缚了词的内容。

总之,宋词无疑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在将音乐与诗歌相结合方面,达到了唐诗所未能达到的独特的审美地步,在文学史上留取了自己的地位。

(二)词的种类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一定的。

每句的平仄也是一定的。

词大致可分三类:①小令;②中调;③长调。

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的为长调。

从分段上说,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一段。

双调的词是两段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

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

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相同,三叠就是三阕,四叠就是四阕,三叠、四叠的词很少见。

(三)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人们给这些格式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三种情况:a.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如《西江月》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b.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如《一剪梅》这个词牌名来自周邦彦的词句“一剪梅花万样娇”。

c.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如《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词牌即词题的,词牌之外,还有一个词题,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

如《沁园春·长沙》(四)词谱:每一词牌的格式,叫做词谱。

依照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以及其他格式来写词,叫做“填词”。

“填”,就是依谱填写的意思。

<二>、词七首的理解与鉴赏(一)虞美人1.作者李煜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后主。

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锺隐,世称李后主,在位15年。

公元975年宋兵破金陵,他出降后被封为违命侯。

后主旧臣徐铉降宋后,曾奉宋太宗赵匡义之命去见后主,后主握其手大哭,随后又叹道:“悔不该杀了潘佑、李平!”徐铉将会见的经过向太宗做了汇报。

太宗于是命秦王赵廷美赐后主牵机药,将他毒死。

李煜能诗文、音乐、书画。

尤以词名世。

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

后期则抒写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吟叹身世,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在题材与意境上也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以写艳情为主的窠臼。

后人把他及其父李璟(中主)的作品,合刻为《南唐二主词》。

2.写作背景这首词是李煜的绝笔词,李煜被俘后,囚居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李煜作此词,命乐伎在他的生日–––––––七月七日之夕演奏,加上旧臣徐铉出卖,太宗震怒,用牵机药毒死了他,死年41岁。

3.诵读提示:这首词表现的是作者的故国之恋。

整首词先抑后扬,读时应低缓,体现出惆怅。

4.内容理解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全词是说,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何时才能了结呢?一看到它,就有无限的往事涌上心头,想到在南唐时欣赏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

在东风吹拂的月明夜,金陵的故国生活令人不堪回首。

那里的宫殿应该还在,只是昔日曾经生活在那里的宫女们却因为愁苦变得憔悴了。

如果要问究竟有多少愁苦,就像向东流去的一江春水那样,无有尽时。

“春花秋月”本是四季中最美的景色,为什么面对美景却如此惆怅呢?这里因为眼前的美景引起了他对往日美好生活的回忆,而那种美好生活如今却一去不复返了,怎不令人肝肠寸断呢?“雕栏玉砌人犹在,只是朱颜改”,含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那里的宫女们因为国破家亡、江山易主和主奴关系的变更而愁苦得面容憔悴不堪了。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这两句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令人想像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此刻仿佛回到了他的故都金陵,站在城头望着浩荡东去的长江,满腔的愁绪简直就像翻腾不息的江水向东流去,无有尽时。

李煜的这首词,不光表达了他个人的愁苦,而且也写出了所有有亡国之痛的人们所共有的排遣不尽的痛苦感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5.鉴赏要点提示(1)起伏跌宕的笔法开篇自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眼前景物,写实景,接着自叹,“往事知多少”表明已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虚写,感慨韶光易逝。

忽然又转到眼前的景物“小楼昨夜又东风”,登楼遥望却“故国不堪回首”,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

自然过渡到下阕,开始是虚写,想象中“故国”的景象,把“雕栏玉砌”和“朱颜”对照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最后集中到一个“愁”字上,愁情是真实而深沉的。

(2)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这首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名句。

令人想象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此刻仿佛回到了他的故都金陵,站在城上望着浩荡东流的长江,觉得自己的愁情简直跟这江水一样,无时不刻不在翻波涌浪流向东海。

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可以确切感受到作者感情的深度。

(二)雨霖铃1.关于作者柳永柳永:(约980––约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人。

宋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精通音律,擅长歌辞。

从他开始,慢调始盛,使词体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当时有人认为“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见张端义《贵耳集》),柳词的内容有描述羁旅行役的,有以风情为主的,有人曾评论柳词内容中有的格调不高,不过柳永在描绘都市风光和市民生活的词中,题材、语言比较新颖,深受市民阶层的喜爱,流传很广,有“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的评价。

雨霖铃:一作“雨淋铃”,原为唐教坊曲名。

相传唐玄宗入蜀,至斜口时,霖雨连日,栈道中闻玲声,为悼念杨贵妃,遂制此曲。

柳永变旧曲为新声,用作词调。

2.诵读提示: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表述词人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尤其要和心爱的人分离更觉痛苦的复杂心情。

韵脚要读得短促而清晰,韵脚是(切、歇、发、噎、阔、别、节、月、设、说),注意词句的节拍停顿不像诗句那样整齐。

3.内容理解上片写送别。

描述了送别的时间、地点。

在傍晚暴雨刚刚停止,于京城之外设帐饯行,到兰舟催促,执手难以分舍,写出了送别的场景和双方的离情别绪。

下片设想别后的景况,“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尽了分别之后的境况是冷清,是凄凉。

从全词看真是压抑十分,痛苦万状,心情极其复杂,于是也就触人之心。

4.鉴赏提示和名句赏析(1)融情入景的写法词人在写分别时,融情、事、景于一体,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开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句不仅仅是交代了季节(寒蝉)、时间(晚)、地点(长亭),气候(骤雨初歇),而且以寒秋、日暮、急雨构成一种凄苦悲凉的气氛,更突出地表现了将别未分别时的那种痛苦复杂的心情,蝉在深秋的时令里是嘶鸣,使人听了不禁悲切,而宋代都门外的汴河两岸植柳,而这寒蝉正是柳上之蝉,那种悲切之感就更加浓厚。

长亭在文学作品中历来是送别的场所,在长亭的傍晚,听着柳树上寒蝉的哀鸣,就是平常人也有悲秋之感,更何况是一个即将和心上人分别的人那种痛苦是难以言状的。

开篇一句融情于景,为下文的“无绪”、“凝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虚实相济词的上片是写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抒发了不忍分别而又不得不别的痛苦心情。

下面却是虚写,设想分别以后的凄凉,孤寂,突出刻划词人的孤单寂寞的心情。

以想象中的孤苦凄凉更映衬出词人和所爱之人即将分别时的那种“帐饮无绪”,“无语凝噎”的痛苦复杂的心情。

分别的“良辰美景”都是虚设的,没有所爱之人在身边,再美的景也是徒添痛苦而已。

虚实相映,以虚写实,是这首词独特的艺术手法。

(3)名句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历代传诵的名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