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子三章 复习PPT

孟子三章 复习PPT


?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先摆出观点,再举事例,讲道理。
作 业
1.古今异义。 郭 七里之郭 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池 池非不深也 去 委而去之 亲戚 亲戚畔之 委 委而去之 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通假字。 亲戚畔之。
3.虚词。 亲戚畔之。 代词,他。 之 三里之城。 寡助之至
泉香而酒洌。 表并列,并且
3、所识穷乏 者得我
鱼我所欲也
舍生
取义
论点
义重 于生 道理
人皆
义存于心
有之
结论 (补充) 举例
见利忘义
(失其本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 • •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 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不如,比不上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 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分段并归纳段意。

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如人和。
层 战例一(攻方失利)——天时不如 地利。

进 战例二(守方失利)——地利不如 人和。

得出主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讨论
?“人和’与下文所说的“道”是什么关系?
“道”即指仁政。 “得道”就是施行仁政。 施行仁政则“多助”, “多助”则“天下顺之”, 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 护。
司马迁受宫刑 而作《史记》。
欧 阳 修 两 岁 丧 父 , 笃 而 成 才 。
曹雪芹举家食粥 而写出了不朽的 《红楼梦》。
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 聪的情况下,仍然坚 持音乐创作。
名人名言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 ——《易经》 安不忘危,盛必虑衰。 ——《汉书》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唐·魏征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北宋·欧阳修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北宋·张载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 ——北宋·王安石 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 久。 ——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
《孟子》简介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 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 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富有鼓动性,其文章语 言流畅,笔锋犀利,论辩深刻。 《孟子》分为七篇,每篇又分上下两部分。各篇分若 干章,以首章中标于篇首的开头数字为题,标题只起 区别作用,并不概括全篇内容,这与《论语》类似。 全书共261章。它是先秦诸子中文学性较高的著作。宋 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 起,称为“四书”。
经受 磨炼 的 益处
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论证方法
列举事例(排比)——由 个别到一般据事论理—— 正反对比推论——得出中 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 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 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 看法。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 赋《离骚》。
韩非囚秦,《说 难》、《孤愤》。
孟子名言
仁者无敌。 尽信书,不如无书。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名言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 为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谓大丈夫。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未有能生者也。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 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国,巩固国防。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寡助之至: 之,动词,到;至,极点。 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 顺,归顺,服从。 天下顺之: 叛。
故君子有不战: 故,所以;有不战,不战则已。
三里之城: 周围三里(那样的小)城。 七里之郭: 郭,外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 夫,句首发语词。 池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 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非不多也: 米粟,指粮食。 委而去之: 委,放弃;去,离开;意思是弃城而逃。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以,凭,靠;意思是
而 夫环而攻之。 环而攻之而不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段 六个人的共同特点
1、出身都卑微
2、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 出不同凡人的才干。 3、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 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第二段
六个人
排比举例
推断 归纳
结论
艰苦的磨练
第三、四段 常常处在困境 个人 才能不断奋发
常常没有忧患 国家 往往遭至灭亡
?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中心论点的深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思考、讨论
?文章第3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双重否定、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 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地利条件的优越。
?文章第4段运用什么句式及修辞手法?有 什么效果?
(1)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 (2)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 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孟子》三章
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至前289),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孔子 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来 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的基础 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王道”学说,并借此游 说齐、梁等国,曾一度为齐国客卿。 当时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国强兵为能,因此视其主张 为迂阔,远离实际,不予采纳,因此在政治上没有什 么成就。他退而讲学、著述,他的学生们记录了他的 言行,成为《孟子》七篇。
鱼我所欲也


取熊掌
设喻论证 (类比论证)


取义
舍生取义
故……
道 理 论 证 推理
因果论证
对比 论证 假设论证 层进论证
如使……则…… 使……则……
是故……
人皆有之
义重于生
义存于心 (正) 嗟来之食
1、行道之人 2、乞人
举 例 论 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对 比 论 证 1、宫室之美 (反) 万钟之禄 见利忘义 2、妻妾之奉 排 比 论 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