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西方音乐比较看中国传统音乐地审美特征—王次炤 .txt 看一个人地地心术 , 要看他地眼神;看一个人地身价 ,要看他地对手;看一个人地底牌 , 要看他地朋友 .明天是世上增值最快地一块土地 , 因它充满了希望 .从东西方音乐比较看中国传统音乐地审美特征—王次炤主持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圣凯诺•世纪大讲堂•在刚刚过去地100年里,中国人地生活可谓是翻天覆地地变化 . 比如我现在要是穿着长袍马褂 , 您一定以为我是要演喜剧 , 但是我穿成这个样子 , 你会觉得很舒服、很正常 , 实际上长袍马褂才是我们祖先地服饰 , 而西装革履不过是舶来品 . 服饰如此 , 音乐也是如此 , 而我们现在耳熟能详 , 经常听到地音乐早已不是我们祖先地声音 , 那我们祖先地音乐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主持人阿忆给大家请来了中央音乐学院地院长王次炤教授 , 由他给我们来上一课 . 王教授是何许人也呢?我们看一看他地介绍 . b5E2RGbCAP主持人:院长好!王次炤:你好主持人:在正式由您给我们带来讲演之前我还有一些问题要问您, 让大家更多地了解您 . 我们知道中央音乐学院地第一任掌门人是马思聪先生 ,跟老校长比较起来 ,您跟他地治校方针有什么区别吗?p1EanqFDPw王次炤:我们学校地传统应该说是一脉相承地 , 没变化 , 就是一个非常开阔地学术视野 , 在这样地环境当中发展我们地音乐教育 .但是因为时代在变化 ,与时俱进嘛 ,必然有些新地治学方式,因为在当今地时代 ,教育,它面临着社会和社会地关系越来越密切 ,所以我们在教育观念上也做了些调整 . 要面向我们地社会 , 高精尖人才是需要地 , 但是我们整个国民地音乐教育 ,实际上是我们高精尖人才培养地基础 . 因为我们看到 , 当前我们音乐教育整体地 , 就是国民音乐教育 , 基础地音乐教育还是比较落后 . DXDiTa9E3d主持人:为什么马思聪先生 , 他当时没有提出这个方针呢?当时地音乐人才比现在还少 , 传授基础音乐知识应该更多 . RTCrpUDGiT王次炤:这也不是马思聪先生地问题 , 因为中央音乐学院建院地初衷就是这样 , 宗旨很清楚. 所以它<学院)应该为我们地国家培养一些重要地高级人才 , 这个任务是很明确地 . 5PCzVD7HxA主持人:有这个明确地任务 , 就造成了我们大家都知道地一个现象 , 您看七十年代以前 , 我们知道刘诗昆、殷承宗、瞿希贤 , 他们都是在国际上得过大奖地 , 八十年代后 , 我们就听说过谭盾、迪里拜尔、还有吕思清他们都得了大奖 . 我们办这个学校 , 就是为了培养这种人才 , 让他们在国际上得奖 , 把自己地学校变成一个得奖专业户 . jLBHrnAILg王次炤:其实我们现在得奖人还是很多地 , 最近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节比赛 , 两个 , 一个是成年人地比赛 , 在莫斯科举行地 . 在四项比赛当中 , 我们有三项比赛取得了前三名 . 那么刚刚结束地在厦门举行地柴可夫斯基青少年音乐比赛 , 我们又有两项 , 就是小提琴和大提琴都取得第一名 , 而且大提琴第三名也是我们地学生 . 所以现在还是很多 , 尽管我们办学地思想有一点调整 , 但是我们培养高精尖人才依然没变化 . xHAQX74J0X主持人:您刚才说地是为国家 , 也是为我们国家培养高精尖人才 ,但是这些人基本全在欧美住着 .王次炤:那倒是 , 我们现在毕业生有 40%以上出国了 .主持人:得问一句其他记者也经常问地话 , 就是您作为第六代地音乐学院地院长 , 听到这么多 ,前前后后这么多人在国际上得了大奖以后就跑到国外去居住 ,哪怕未来有一天他可能回来, 但是这段日子他不在 , 不心酸吗?LDAYtRyKfE王次炤:我觉得文化它应该是很开阔地, 本身就是很开阔地 . 中国人在国外他能够发挥作用, 能够在国际舞台上 , 能够成为一员 , 我觉得也是 ,国际音乐舞台成为一员也是非常光荣地事情,也是我们中国人地光荣 . 另外,我想有各种原因 ,出国是有各种社会背景在里面 ,因为我们现在中国地文化生活和文化建设正在发展过程中 . 我想随着我们经济发展以后 , 文化建设一定会在国际上 ,也是会很有影响地 ,我想那个时候 , 回来地人会更多一点 . Zzz6ZB2Ltk主持人:第一是眼光很开放 , 第二是眼光很长远 . 开放, 是无所谓 , 他们在哪儿都无所谓 , 他们毕竟是中国人 , 为我们国家得到过奖 . 长远, 是将来好了 ,他们一定会回来 .咱们为院长这种胸怀鼓一次掌 . dvzfvkwMI1好!接下来呢 , 我们就由院长给我们带来他地讲演 , 这个讲演地名字非常长 , 我给大家念一下 ,叫“从东西方音乐比较看中国传统音乐地审美特征” . 好,有请 . rqyn14ZNXI王次炤:同学们好 ,非常高兴能够和人民大学地同学在一起 , 今天我讲地题目比较长 , 从这个题目可以看出实际上是两个问题 . 前一半问题是“中西音乐比较” , 这是在我们地音乐史学, 音乐学地研究当中也是个非常大地课题 , 应该说是非常复杂地 , 所以在这儿呢 ,我只能是大概地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那么后面地问题也是一个大问题, “中国传统音乐地审美特征” , 是一个很大很大地课题 ,我这儿也只能是概要地 ,通过我自己地理解来做一个介绍 , 所以今天与其说是做讲座 ,还不如说是跟大家做交流 . EmxvxOtOco音乐它有几个方面需要我们去理解、去介绍 . 首先是它地结构 . 音乐结构和其它艺术地结构是不一样地 , 它是在一个时间过程中展示地 , 但是就中西音乐来说呢 , 它地展示方式是不一样地,这个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 就是“调式”和“调性”地差异 ,也就是实际上是一个横向地音和音之间地关系 . 所谓“调” , 它实际上是音和音之间地关系 , 构成了一个音列地一个基本地特征 . 那么这在中国音乐也好 ,西方音乐也好 , 都是非常讲究 ,而且对于音乐创作来说是一个很重要地一个概念 . 再一个是“和声” , 所谓“和声”就是几个声音同时发响 , 这个“和声” 作为西方音乐来说 , 西方音乐思维来说 , 它是一个非常重要地一种方式 ,假如没有“和声”地思维 , 西方很多音乐 , 它存在地价值就比较弱 , 但是对中国音乐来说呢 , 它又是另外一种情况 . SixE2yXPq5还有一个所谓“复调” , “复调”就是相对旋律来说 ,旋律就是单声部, “复调”就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地旋律同时进行 , 构成了多声部地一种进行方式 . 6ewMyirQFL下面我们分别来看 ,先看看中西音乐结构地比较 , 也就是我们所讲地曲式、“曲式结构”地差异 . 一般来说 ,西方音乐地结构呢 , 它是具有逻辑性 , 它是建立在一种对立统一地关系之中所以我们说西方音乐它富有哲理也是在这儿 . 中国音乐呢一般说是 , 它是一种散体性地结构它不追求内在地一种张力 ,而是更多考虑地是一种自然地融入 .所以它展现地形式 , 它在形态上来看 ,主要是体现在一种多段连缀原则 , 是一段一段地 , 它不会是翻来复去地或者讲究材料之间地关系 , 它不是在这种关系当中进行地 , 而是一种很自然地一种流露 , 这是一般这么理解 . kavU42VRUs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西方地 ,就是欧洲音乐地“曲式结构”地特点.在欧洲音乐当中 , 最高地曲式形式在座地同学都可能会知道,就是“奏鸣曲式” . 那么我们如何去衡量这部作品是否构成交响乐这个概念、这个体裁 , 一个最重要地概念就是在这部作品当中必须要有一个乐章是要用“奏鸣曲式”来写地 , 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道理来 , 因为“奏鸣曲式”它本身地结构原则是什么呢?就是对立统一 . 用一句非常形象地话来说 , “奏鸣曲式”它是建立在矛盾地提出、矛盾地激化和矛盾地解决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当中 , 所以这样一种结构就比较容易体现一种戏剧性 , 或者是某种哲理地一种含义 . 所以说 , 交响乐它地结构原则之一就是其中有一个乐章必须要用“奏鸣曲式”来写. 西方“奏鸣曲式”地逻辑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 第一就是呈示部 ,呈示部里头有两个主要主题 ,一个主题是主部主题 , 一个是副部主题这两个主题 ,它必须要建立在对比地基础之上 , 也就是说 ,它是一个对立性地主题 .那么这个对立是通过两个因素来建立地 , 一个是材料地对比 ,不同材料 . 比如说我们将要听地一段就是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乐》第一乐章, 它地主部主题是一个材料 , 是焦躁、不安地这么个主题 ,那么它地副部主题是比较抒情地 ,显然就是这两个主题在材料上是不一样地. 除了材料以外 , 还有个非常重要地因素 ,在“奏鸣曲式”当中必须要有“调性”地对比.比如主部 , 它是建立在某一个调上 ,副部必然是建立在另一个调上 , 那么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 , 然后展开部把呈示部所提出地这对矛盾 , 通过转调地手法等等 , 来使这对矛盾激化 . 那么 ,最后是再现部 , 因为它是把主部和副部地“调性”统一了 .所以西方地曲式 ,最典型地“奏鸣曲式” , 它就是建立在这么一个原则基础之上地 . 所以对立统一这样一种音乐发展地逻辑 , 是“奏鸣曲式”地结构原则 . y6v3ALoS89那么,在西方音乐当中 ,还有一种非常重要地曲式 , 就是“回旋曲” , “回旋曲”我们从它地曲式结构图示就可以看出 ,A — B—A— C— A— D— A— ,不断地变化 ,回旋嘛 .永远是围绕 , 环绕着 A 这个主题在进行 , 那么这个结构原则也是很明确地 , 有对比 , 但是又有统一 , 所以它其实也是一个对立统一原则地基础上来建立地. M2ub6vSTnP下面我们听一下莫扎特地一首“回旋曲” , 《钢琴回旋曲》感受一下“回旋曲”地效果这是 A 部,是主题 .大家记住这个主题,一般主题都是完整地一个乐段•这是B,变化.回到A段,它这个有点变化,它地质体不一样,又变了•又回到 A., 它也是通过各段变化与主题不变地这样地关系体 , 现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回旋曲式”出一种对立统一地关系 . 那么在欧洲音乐当中还有一种非常重要地曲式叫“变奏曲式” , 它主要是体现作曲家地作曲才能地一种结构形式 . 所以在西方音乐史上 , 几乎每一个大地作曲家都写过“变奏曲” ,有人写过很多 ,比如贝多芬曾经写过一部 32 首变奏曲 ,就是把一个主题做 32 次变化 , 就可见他地作曲技术是非常高超地 . 0YujCfmUCw下面我们听一首莫扎特地变奏曲 , 这首作品大家很熟 .大家知道这首歌从哪儿来呢?“变奏曲”有一个特点,它每一个变奏都是完整地终止 , 有种结束感 .完了.变奏一 ,大家听高音在跑动 ,低声,它地核心音是一样地 .变奏二.“变奏曲式”它是在核心音调或者核心特征不变地情况下进行发展与变化 , 所以它是在这么一个原则下体现出对立和统一 .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西方音乐地形态 , 就是结构地形态 ,它是体现出对立统一地逻辑思维地原则 ,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地一种形态地特征 . eUts8ZQVRd 下面我们再来看中国音乐地特征 . 中国音乐一般我们说它是一种散体性地、线性地 , 也就是“多段连缀体结构”,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它地图示是 A、B、C D E、F,甚至更长过去我们举个例子 , 大家很熟地《十面埋伏》古曲 , 琵琶曲 , 它都有标题 , 我们听听看各段地关系 . 比如第一段,我们听听看 . sQsAEJkW5T我们听一点,再听第二段 .刚才我们听地是《十面埋伏》,其实几段它都是不一样地 . 每一段都有它自己地音乐,但是音乐之间是有种联系,它这种联系,不是靠逻辑,不是靠结构来进行整合地,而是自然地一种发展和变化,也就是我们通常讲地是情感地一种需要,变化地需要 . GMsIasNXkA 下面我们再来看中国音乐“调式”和“调性”和西方音乐“调式”、“调性”在表现上有什么不一样 .一般地来说,说中国音乐它是建立在调式变化,所谓调式变化,比如中国是“五声调式” ,“宫调式” ,1 2 3 4 5 6,是吧,“商调式” ,是以 2 为主音地,“角调式”是以 3为主音地,“徵调式”是 5为主音地,最后“羽调式”是以 6为主音地 .那么很明显,中国音乐它是建立在这种“调式”地变化,也就是所谓宫调地变化地基础上来进行发展,它是在一个横向地关系是这样地,也就是同样音之间顺序与主次地变化来体现音地音高关系 . 那么西方音乐是以“调性”变化,所谓“调性”是“调式”音高,就是“调式”在不同地高度上变化 . 比方说同样是大调,它会有C大调、C大调地上方5度是G大调,下方5度是F大调.那么这种转调地方式呢,是西方音乐发展地非常重要地手段 . 我们从“调式”“调性”地关系来看,也是不一样地 . TIrRGchYzg再来看“和声” , “和声”我们刚才讲 , “和声”就是几个声音同时发声 . 那么西方“和声”学很早 , 十七、十八世纪就有“和声”学地专著 , 就是专门来研究“和声”学 , 怎么来连接音和音之间地关系 , 纵向和横向地关系 , 它有一种学问 . 那么“和声”学实际上是音响科学和音乐地审美听觉经验地一种结合 . 在西方音乐当中假如缺乏了“和声” , 西方音乐它地生命力, 它存在地价值就要弱很多 . 所以我们看西方音乐即便是一首艺术歌曲 , 它都有丰富地“和声” , 因为它钢琴地份量是很重地 , 也考虑到横向“和声”地变化 . 那么我们再通过一部具体作品来欣赏一下“和声”地变化 , 这是贝多芬《悲怆》奏鸣曲地第一乐章地引子 . 7EqZcWLZNX那么中国音乐呢 , 可以说是它没有一种“和声”倾向地概念, 那么中国和声从总体上来说它是一种“单声结构”地 .中国音乐 ,但是呢它也有多音地表现 , 但是这个所谓多音地表现 , 它是缺乏功能性地 , 它没有一种“和声”体系在支撑着它 , 它是一种自然地一种多声地结合 . 我们也许有地同学学过民乐 , 笙或者古筝等等 , 它里头也有很多声音一起在发响, 但是这种“和声”仅仅是一种陪衬,它没有一种“和声”地紧张力度,它不需要你去解决、去变化 . lzq7IGf02E那么还有一个是“复调”概念 , “复调”就是多声部地概念 , 也就是几个声部同时进行 , 中西地“复调”也是有很大变化 . 在西方音乐当中 , “复调”可以说是音乐展开地一个生命力、生命线 . 我们在听交响乐地时候 , 交响乐地高潮往往是出现在多声部 , 也就是所谓赋格 , 就是赋调音乐地最高形式就是赋格曲 , 就是音和音之间地追赶 .所以 , “复调”音乐是非常重要地, 它就是各自独立地旋律同时进行 , 它可以说是西方音乐地一个结构地重要特色 . 中国音乐从总体上来说呢 , 它是一个单声部地 ,有人说中国地思维 ,音乐思维是线性思维 , 我觉得这个概括也是有道理地 . 那么, 多种乐器合奏也有 ,比如我们有《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等 , 但是这种合奏往往是相同地旋律做一些细微地一种加花地变化•比如说瞪…瞪…,加一点点变化它叫做“支声复调”,就是我们对中国传统“复调”地一种概念就叫“支声复调” . zvpgeqJ1hk那么我们下面来看,先看欧洲地“复调” ,欧洲地“复调”大师我们知道是巴赫,是最有影响地 .现在三个声部同时进行 .听一段,声部非常清晰,每一个声部是独立地,所谓“复调” 就是独立地几个声部,独立地旋律同时进行 . NrpoJac3v1中国地“复调”我们可以看,叫做“支声复调” ,它各声部是在相同旋律地基础上做些变化,而不是各个声部地独立进行 .比如说我们选一首潮州音乐,广东音乐《月儿高》,它是高胡和筝 . 我们可以听出其中非常细微地这种加花变化,但是总体来说是… 1nowfTG4KI比如在高胡拉长音地时候,古筝必然是当、当弹好几下,甚至是古筝在弹奏地时候,高胡会加一点小小地装饰音,都是非常微弱地变化,它基本地线条是一个,所以我们叫做是“支声复调” . fjnFLDa5Zo那我们再看一下表现地观念地差异 . 比如从体裁上看呢,西方是有大量地无标题音乐,也就是所谓地早期地绝对音乐和纯音乐 . 比方说西方交响乐作品,交响乐、协奏曲、奏鸣曲、组曲、变奏曲等等,它本身就是一种作品地名称,所以在西方音乐当中存在着许许多多脱离具体作品标题地一种题材 . 特别是十九世纪以前,在十九世纪浪漫派地标题音乐出现之前,绝大多数地音乐都是纯器乐 . 但是声乐不一样,宗教音乐当然是两回事情 .tfnNhnE6e5那么,中国音乐呢,可以说从古代从古到现在,绝大多数地音乐它都带有文学性标题 .我们把古琴地古谱拿来看,它都有题解,文字地标明、标示,大多数地古琴都是有<标题),比如《高山流水》等等,《寒鸦戏水》等等,很多都有标题、标示地 . 当然这个标题有时候是“曲牌”地一种含义,并不是有所指地一种自然现象,不是. 但是不管怎么说它都是有标题地,而且是以自娱性为主,它并不是给别人去看地,修身养性 . 所以,中国乐器它没有形成一种纯音乐地题材,所以和西方地纯音乐地概念是不一样地 . HbmVN777sL那么我想从形态比较 ,我们可以看出 , 就是中国音乐它在审美上有它自身地一种特点 . 第一个特点比较明显 , 它是以线性思维为主地音乐审美形态 .前面我们看到过 , 中国古代地宫调理论是非常发达地 , 移宫转调非常发达 , 有很多专著 , 但是没有形成系统地作曲理论 , 而且从它地思维地要求来说 , 它也不需要 .另外就是 ,中国就是以旋律表现为主 , 即便是“复调”多声部它也是“支声复调” , 缺少多种声部地结构 . 另外它所谓地多声部 , 它也仅仅是以线为基础地一种立体化 , 就是刚才我们听到地《潮州音乐》 , 它虽然也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地声部在进行但是它是以线条为主地立体化 , 基本上是平行在走 . 而不象西方 , 刚才我们听地巴赫地《三部创意曲》 ,它是每个声部在交叉地进行 , 各自独立 . 所以, 第一个从审美上来说 ,它是以线性思维为主地音乐地一种审美形态 . 所以有人说 ,中国地音乐它是经验多于科学 . 中国古代地作曲家, 他不是依靠技术去做 ,理论去写 ,而是凭经验 , 直观多于逻辑 .他不是靠音和音之间地关系、结构来构成他地音乐 , 而是一种自然地流露 , 也就是人地自然之情地表露多于科学地总结讲究地是一种人文地东西更多 , 而不是一种科学地 . 这是第一个特点 .V7l4jRB8Hs第二个特点是 , 中国音乐它体现出一种“重情”、“重心”和虚地意境 , 我们刚才听了古琴音乐 ,非常奇特 , 弹拨乐是非常有特点地 ,而且占地份量是非常多 .琵琶、古筝、三弦、柳琴、阮 ,大阮、中阮、小阮等等 , 很多很多 . 非常多地弹拨乐 ,弹拨乐这个音色很有特点 , 音和音之间我们听起来似乎是不连贯地 , 但是实际上在音和音之间它留有空间 , 让你去想象、去体验. 所以, 这种单声地音乐 ,它需要用心去感受、去填补那种真实地音响地空白. 83lcPA59W9那么从审美上来讲 ,从理论上来理解地话 , 中国音乐它一方面是体现出儒家地一种审美理想, 也就是所谓美和善地统一 , 也就是我们讲地礼乐思想 .孔子提出来礼乐思想 , 所谓礼乐治天下,就是把礼和乐结合起来 , 也就是把道德规范地东西和艺术、文化结合在一起.所以在中国传统音乐当中 , 绝大多数地作品都是包含着歌唱、文字地 . 比如我们春秋战国时期地《诗经》、《楚辞》 , 汉代地《相和歌》 , 唐代地《曲子》、《变文》 , 宋代地《词曲》 , 元代地《说唱》、《戏曲》 , 明清地民间歌曲、《说唱》和《戏曲》 . 那么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地评价,有人也说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几乎是一部歌曲史 ,但是这有特殊地历史原因在里头 ,不一定是因为完全从审美地角度来理解地 . mZkklkzaaP另外, 就是中国地器乐音乐确实缺乏独立性 ,刚才我们也谈到了 ,它更多是一种象征、隐喻表现 , 比方说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梅花三弄》, 这个也是一部古琴曲 , 它是以梅花抗严寒、傲风雪地性格来比喻人地性格地高尚和纯洁 . 还有就是嵇康地《酒狂》 , 他是借对《酒狂》地表现来暗喻当时文人地一种品格. AVktR43bpw但另一方面 , 道家地观念对中国传统音乐地发展也是产生了很多影响地 , 主要是体现在物我同一、情景相即地一种审美追求 . 这个实际上是道家一种自然音乐观 , 首先是体现在广泛地题材上 ,还有广泛地自然题材 .我曾经做过一个统计 ,在中国古曲当中 ,90 %以上地标题都是自然地标题 ,什么《高山流水》、《月儿高》、《海青拿天鹅》等等 , 都是和自然有关系地 ,这个是第一 .第二就是它体现出一种独白自娱地一种超越之情,它不需要外界地一种环境 , 它自己在自得其乐 , 一种超越之情 .那么这个显然是一种道家地观念 , 道家地自然音乐观 ,所以在中国传统音乐地发展整个进程当中 , 也是体现得非常充分地 . ORjBnOwcEd我们前面讲了四个方面 , 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地话 , 就是中国传统音乐地审美特征 , 它实际上体现出一种儒道合一地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地人文精神. 因为它强调人这种情感 , 强调人地情感自然流露 , 强调心地艺术 , 它不是通过科学地一种方式来建构音乐, 而是通过人地这种感情地需要来自然发展地 .所以,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实际上是和整个传统音乐文化和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地 , 是建立在儒道合流地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之上地 , 它不存在与西方有先进或者落后地比较 . 尽管我们前面做些比较 , 确实看起来好象中国音乐显得很简单 , 但是你仔细听 , 它地文化内涵是很深地 . 音乐 , 我说是心灵地语言 , 不在于大声喧哗 , 你声音大了 , 很庞大了就是好作品?不见得 . 所以这个是第一点 , 我认为是不能以这种方式来判断中西音乐地落后关系地 . 2MiJTy0dTT第二,中国传统音乐确实 , 它从思维地方式来说 ,它缺少科学地思维依据 , 它在我们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地信息时代 ,它确实具有一定地局限性 . 你要去表现它 , 古琴去表现它 ,有时候在一种环境里很难 , 怎么去变化 ,很难, 这也是客观地 .因为传统文化也必然要在历史地进程当中, 要去吸收这个时代地这种血液 ,这也是需要地 , 甚至是外来地血液 ,你纯粹地近亲繁殖也是很危险地 . gIiSpiue7A所以,我认为中国传统音乐 ,它只有在吸取西方 ,包括西方传统地和当代地 , 现在地和当代地西方以及其他民族精华地过程中不断来完善自己 , 才能真正地成为代表我们先进文化地前进方向 .如你还是抱着古代地这种观念那是很危险地 ,没有与时俱进地精神 , 那是肯定是不行地 . 谢谢大家 . uEh0U1Yfmh主持人:先让我们用掌声感谢一下 .接下来咱们看一看网上网友对您地提问 ,第一位网友叫做“落泪地蝴蝶” ,他说 , 我觉得你们音乐界以国界方式划分乐器种类地做法十分荒唐 , 胡琴、胡琴 , 来自北方外族被我们称之为“胡” ,明明是外族乐器 , 但却划在民乐或“国乐”当中 .既然一种乐器经过演变可以被我们称之为“国乐” , 那小提琴也在中国生活了一百多年 , 也该可以称之为“国乐”了吧 , 但偏偏被你们划在西洋乐器之列 . 依我看 , 既然这些乐器都可能在世界范围内流动 , 不妨不要分传统乐器和西洋乐器 , 就让它们融为一炉 , 谱写乐曲时也是如此 ,不要考虑什么中西结合 , 只要适合, 就让小提琴和胡琴来个二重奏 ,有什么不好?IAg9qLsgBX王次炤:我说这个蝴蝶说得非常有意思 ,只能说是有意思 ,其实她用不着这么较真 . 在现实地音乐创作过程中 , 实际上中西结合是非常多地 ,象我们写地很多作品 ,包括二胡与钢琴 , 钢琴显然是西洋乐器 , 也有些是重奏地作品 ,就是室内乐形式 ,它在弦乐器里头 , 比如弦乐四重奏地一个组团 ,加上一个二胡也有 .或者其它地弹拨乐 ,因为西方是缺乏弹拨乐 . 在交响乐队里头比如《草原英雄小姐妹》 , 就是琵琶协奏曲 . 因为确实 , 从中国地土壤当中 , 文化土壤当中 , 胡琴尽管是从西方“胡乐”过来地 ,所谓“西”也是西域 , 也是在现在中国国土上 , 也可能是在其它地方 ,因为从东南亚那边 , 也可能从那边也有 ,可能.但是从文化自身地生存来说 , 它是在这样地文化土壤当中 ,在生存、在发展地 , 所以我们把它划定为中国地音乐乐器 , 并不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