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HSE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HSE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1 目的和范围为识别和分析公司施工经营活动中能够控制和能够施加影响的健康、安全与环境危害因素,对存在的危害和环境因素进行充分辨识、合理评价,确定重大危害和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计划,使风险削减措施得到有效实施,特制定本程序。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危害、环境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及更新管理的控制。

2 职责2.1 管理者代表负责危害、环境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的组织和领导,以及重大危害和重要环境因素控制计划的审批。

2.2 安全环保科是本程序的主管部门,负责各单位的危害、环境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的组织实施,确定重大危害和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计划和监督检查工作,并将检查结果及时报管理者代表。

2.3 各单位负责组织本单位作业范围内危害、环境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及控制,并制定重大危害和重要环境因素的削减和控制措施。

2.4 职工参与本岗位的危害和环境因素的辩识。

3 内容及要求3.1 危害、环境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3.1.1 公司成立危害、环境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小组,成员由HSE监督员、相关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及岗位操作人员组成。

评价成员根据自身行业特点,最大限度地排查出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危害和环境因素,按要求填写《危害因素清单(JHA)》、《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确定本单位的《重大危害清单》和《重要环境因素清单》,经本单位主管领导确认后报送公司安全环保科。

3.1.2 辩识、评价采取至下而上、分级辩识评价的原则,应考虑同一因素在不同情况下表现不同特征的危害或影响。

3.1.3 进行危害、环境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时,要考虑三种时态、三种状态、八个方面及全活动、全员、全设施的因素。

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八个方面:大气的排放;水体的排放;土地的排放;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能源使用;能量释放(如热、辐射、振动等);废物和副产品;物理性质,如大小、形状、颜色、外观等全活动:常规和非常规活动全员: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全设施:工作场所的设施3.1.4 进行危害、环境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时,可使用以下方法:1) 调查法;2) 问卷法;3) 现场分析法;4) 排查法。

5)直接判断法;6)工作危害分析法等。

3.2 危害、环境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及实施3.2.1 重大危害、重要环境因素确定依据a)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b) 相关方的期望与职工的合理要求;c) 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环境因素的评价结果;d) 事故记录、不符合发现;e) 工艺技术。

3.2.2 重大危害和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方法及实施用是非判断法与打分法相结合的办法来确定重要环境因素,对所有识别出来的环境因素先用是非判断法来直接判断,被判为“非”者再用打分法评价。

满足以下任何一条则视为重要环境因素:a) 凡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环境行为;b)紧急状态下的环境因素;c)国家重点控制的化学危险品、危险废弃物的处置;d)污染物排放指标接近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e)相关方有合理的抱怨等。

用是非判断法与LSR法相结合的办法来确定重大危害因素,对所有识别出来的危害因素先用是非判断法来直接判断,被判为“非”者再用打分法评价,满足以下任何一条则视为重大危害因素:a) 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环境行为;b)高空坠落、触电、火灾爆炸、交通事故等;c)曾经发生过事故仍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d)直接可以观察到可能导致事故的危险且无控制措施;e)相关方有合理的抱怨等。

1、LSR法评价风险a) 危害发生频率及现有措施(L)b) 发生事故产生后果的严重性(S)见下表:cR×2评分法评价方法及实施3 确定重大危害和重要环境因素3.3.1将6<R≤12的安全风险确定为中度危险,20<D≤25为高度危险,高度危险为重大危险。

3.3.2 当a=5或e=5或f=5,或∑>14时,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3.3.3 安全环保科对各单位报送的《危害因素清单(JHA)》、《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中所登记的危害、环境因素进行评价分析,建立公司的《危害因素清单(JHA)》、《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确定重大危害和重要环境因素,建立《重大危害清单》和《重要环境因计划清单》,报管理者代表审批后实施。

3.4 危害、环境因素的控制3.4.1 对危害和环境因素所采取的削减和控制措施应与风险级别、当前的科技水平、所具备的资源、技术能力相适应,任何时候都要强调预防措施。

3.4.2 对确定的重大危害和重要环境因素,应制定相应的控制计划,并监督实施,力求将风险降低到合理实际并尽可能低的水平。

3.4.3 对于非重大危害和一般环境因素,应加强管理,防止其升级。

3.5 危害、环境因素的更新3.5.1 各单位每年进行一次危害、环境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上报安全环保科。

3.5.2 当下列情况发生时,安全环保科应及时进行重大危害和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

a) 管理评审要求;b) 有关职业健康安全卫生和环保法律、法规提出新的要求;c) 施工活动、产品和服务发生变化;d) 危害、环境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有遗漏;e) 相关方有合理抱怨;f) 有新、改、扩建项目及施工工艺过程发生变化;g) 发生重大事故。

3.5.3 安全环保科每年年底确定下一年度重大危害与重要环境因素及其控制计划,编制《重大危害清单》和《重要环境因素清单》,报管理者代表审批后实施。

3.5.4 安全环保科根据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实施情况,定期和及时评审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有效性,发现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策划风险控制的方法、效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况,及时改进,确定适宜的危害辨识、风险评价方法和要求以达到预期目的。

3.6 记录的保存3.6.1 安全环保科负责保存公司的《危害因素清单(JHA)》、《重大危害清单》和《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3.6.2 各单位负责保存本单位《危害因素清单(JHA)》、《重大危害清单》和《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4 相关文件、资料和记录4.1 相关文件和资料《中油建安安全管理规定》4.2 相关记录ZHYJA/HSE/04/02《环境因素清单》ZHYJA/HSE/04/04《危害因素清单(JHA)》ZHYJA/HSE/04/05《重大危害因素清单》ZHYJA/HSE/04/06《重要环境因素清单》1 目的和范围为了获取、识别和更新适用于公司施工活动过程的有关健康安全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并在公司的施工活动中加以应用,特制定本程序。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健康安全环境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获取、识别和更新的管理。

2 职责2.1 管理者代表对公司健康安全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适用性进行审核。

2.2 安全环保科是本程序的主管部门,负责适用于公司的施工活动、产品和服中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获取、识别、更新、传递、登记和汇总。

负责收集、传达相关有效的安全、环境保护、职业健康法律、法规、其他要求。

2.3 各科室负责本部门健康安全环境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获取、识别、更新、传递和管理。

3 内容及要求3.1 获取内容3.1.1 国家及地方的法律、法规、规章、条例、标准及行业规章制度。

3.1.2 公司上级机构的标准、规定或方针。

3.1.3 公司内部行为准则及标准。

3.1.4 其他要求:a) 与政府机构的协议;b) 与顾客的协议;c) 非法规性指南;d) 自愿性原则或业务规范;e) 行业主管部门的要求;f) 与社区团体或非政府组织的协议;j) 本公司的要求。

3.2 获取、识别3.2.1 获取渠道和方法a) 各级人大、政府颁布的法律、法规、条例、办法及其他要求,从国家、省或市等主管部门获取;b) 从省或地级市有关健康安全环境的部门和技术监督局获取;c) 各级行业标准从标准化委员会获取;d) 通过上级主管部门获取;e) 通过咨询机构等部门获取;f) 通过电子媒体、报纸、杂志、会议、培训等途径获取。

g)每年以走访、电话、传真等方式从政府等有关部门获取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使法律法规保持最新状态;各相关科室及时收集与其管理职能相关的健康安全环境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并传递给安全环保科。

3.3 判定适用性依据a) 公司的施工活动过程中的环境因素或危害;b) 公司所属行业类别;c) 相关方的要求;d) 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要求。

3.4 安全环保科将适用于公司的健康安全环境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纳入《HSE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适用条款清单》,并对清单进行保存。

3.5 更新3.5.1 当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发生变化时,需对施工过程中的危害和环境因素、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风险进行重新判定,具体执行《危害、环境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及控制管理程序》。

3.5.2 程序文件、作业文件的编写和修订要与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保持一致,具体执行《文件和资料控制管理程序》。

3.5.3 对作废或改版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应在清单上进行标识。

3.6 传达及应用3.6.1 安全环保科、经营科组织对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进行适用条款的识别,并识别这些条款适用公司的活动、场所,建立《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适用条款清单》。

3.6.2 为使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保持最新状态,安全环保科及有关职能部门要将获取的最新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内容及时进行传达,必要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4 相关文件、资料和记录4.1 相关文件和资料《危害、环境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及控制管理程序》《文件和资料控制管理程序》4.2 相关记录ZHYJA/HSE/04/07《法律法规清单》ZHYJA/HSE/04/08《法律法规适用条款清单》1 目的和范围为建立、实施与改进公司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实现对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的控制,确保目标、指标的实现及管理方案的实施,以改进公司健康、安全与环境绩效。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各部门制定的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的制定、更改和实施。

2 职责2.1 最高管理者负责健康、安全与环境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的批准,并为其实施提供资源。

2.2 管理者代表负责健康、安全与环境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的审核,并监督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的实施。

2.3 安全环保科负责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目标、指标的制定、评审,并监督验证实施进度。

2.4 各部门负责参与相关的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制定、评审,负责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具体实施和日常的监督检查工作。

3 内容及要求3.1 目标、指标制定的依据a) 公司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针;b) 评价出的中高度风险和重要环境因素;c) 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d) 可选的技术方案及财务状况;e) 运行和经营要求;f) 来自相关方的观点和要求。

3.2 目标、指标制定的要求a)目标、指标制定时应收集足够的信息或资料,做到合理可行;b)目标、指标要体现强化污染预防和事故预防的方针;c)目标、指标应分层次,逐渐细化、分解在相关的职能和层次上;d)目标要符合国家的政策和技术要求,应具体、量化;e)指标要体现先进性、可操作性和量化的要求;f)目标、指标的重点应放在持续改善工作条件,加强员工的健康、安全防护措施上;g)管理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相关目标、指标;实现目标、指标采取的程序、措施和方法;责任部门、责任人;资金预算;启动日期和完成日期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