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竞技体育的角度来说,这不能说一项具有很强观赏性和竞技性的角逐,但从社会效益来看,一年一度的篮球赛事早已成为全球华人沟通交流的平台、联络感情的纽带。
而对赛事的承办方而言,来自各地的海外华人聚集一堂、商贾名流云集,这又是一次缘结四海,广交朋友的绝好良机。
“举办权就是发展权,影响力就是生产力。
目前的中川正处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我们希望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吸引更多的人到中川来观光旅游、投资置业,这就需要加大宣传的力度,提高中川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世界华人篮球赛的举办正好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和平台,让中川在世界面前宣传自我、展示自我。
”中川县委领导在谈到承办此次赛事的目的和意义时如是说。
世界华人篮球赛为中川县引来了来自欧洲、美洲、东南亚,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名华裔以及国内各省的200多名好手,参赛国家及人数之多,赛事规模之大规格之高,连赛事组委会也连称想不到。
而中川以其独特的中秀山川、淳朴的民风民情、蓬勃的发展生机以及凭一县之力承办世界大赛的气魄和能力得到了参赛人员的交口称赞,也赢得了许多海外华人的心。
“球”中经济戏6月1日,在世界华人篮球赛拉开战幕的同时,第四届桂林(中川)美食节也同时举行启动仪式,此次的美食节为期3天,共设展位340多个,参展的企业达300多家。
美食节上不仅可品尝到桂林的特色小吃、广西各地的风味美食,而且还推出旅游商品交易会、名车名楼展览、桂林十佳美食评选、旅游狂欢大游园,美食旅游线路推荐等系列活动,既借赛事的人气拉动了消费,也大大地宣传了桂林乃至广西的旅游资源。
前来参赛的海外华人多为各地华人界和商界的中高层人士,这其中本身就蕴涵着巨大的商机。
6月3日,中川县政府面对八方来客举行了一场生动的世界华人投资环境推介会。
在推介会上,县政府多方位、深层次地介绍了中川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投资环境等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并对当前重点开发项目进行了详细推介,引起了在场华人的高度关注。
来自法国、美国等地的不少华人客商均表示,将继续与当地政府进行深入了解与沟通,以寻求合作意向、拓展合作空间。
前来中川“督战”的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奥委会副主席、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张发强在谈到体育功能时说:“体育事业的发展应该打破圈内循环的定律,破茧而出,努力与旅游、文化以及当地的发展相结合,成为各地增进交流、促进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此次中川举办的世界华人篮球赛就是一次很好的实践。
”“球”掀百姓乐近两年来以“快乐篮球”为主题的篮球赛事在中川各乡镇火热开展。
此次国际性的篮球角逐首次在家门口举办,更是把中川百姓的这份快乐推向高潮。
赛事期间,中川四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开幕式当天,县城内更是万人空巷争睹盛况;而每场比赛总是观者如潮,气氛热烈。
用当地百姓的话说“像是又过了一次大年”。
北京的一位官员告诉记者,在这次比赛中,给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开幕式上,没有公安站岗、不设任何防备,中川县四套班子领导坐在普通群众中间观看文艺演出的情景,在他看来这是当地社会和谐的一种表现。
而在县委、县政府看来,让群众享受到快乐、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是政府在举办此次比赛中收获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已经是第四次举办的世界华人篮球赛前三届举办地都选择在了繁华都市北京、杭州,今年是首度走进基层,将承办权放在了县城中川。
历届华人篮球赛筹划者、赛事的执行委员会秘书长尹光环感叹:“中川县政府和群众为此次比赛所创造出的篮球效应是都会城市无法与之相比的。
中川用一次成功的赛事给赛事的筹办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
”齐心协力打造体育品牌赛事近年来,我省吹响了建设体育强省冲锋号,省政府适时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体育强省建设的意见》,体育体育事业在新的更高的平台上保持又好又快发展。
一年来,我们立足全局抓竞赛,服务中心办竞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多办赛,办大赛,办好赛。
全年共承办全国以上体育竞赛108项次,比2006年85项次递增了27%。
其中,国际比赛25项次,全国比赛83项次。
我省有3个赛区荣获全国最佳赛区称号,13个赛区荣获全国优秀赛区称号。
体育是全国办赛数量最多的省份,也是荣获全国最佳、优秀赛区最多的省份。
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巩固与发展并重、规模与特色并重的原则,打造传统品牌赛事,已经成为体育体育竞赛工作进入新阶段、打开新局面、谋求新发展的战略选择和首要课题。
一、关于品牌赛事的初步认识“品牌“这一概念是舶来品,英文单词是“Brand”,最初原义是牲畜的主人以此作为手段在牲畜身上留下烙印,来识别自己的牲畜。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它被用来指代商品的牌子,成为一个商品的识别符号。
品牌是产品的内在质量和外在特征的综合反映,通过营销与广告在市场和消费者心目中所建立的产品形象与性格。
体育赛事则是体育娱乐性和观赏性的集中表现,是人类社会一种普遍的经济和社会现象。
“品牌赛事”至今未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精确定义。
从体育赛事的本身特点及品牌的一般概念出发,我们认为,品牌赛事区别于一般赛事的特点,在于它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公众参与度广,辐射带动性强,持久举办影响力大,市场运作能力良好。
国外对品牌也不是泛泛而称,而是分级别的,把好的品牌称为“good brand(良好品牌)”、“strong brand(强势品牌)”,直至“top brand(高端品牌)”。
同样,品牌赛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般品牌赛事、中档品牌赛事、顶级品牌赛事。
当前,承办从综合到单项的体育赛事成为各国、各地区竞争的目标,成为一种世界范围的现象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体育赛事的价值最主要体现在其溢出效应、辐射功能和拉动作用。
一项大型体育赛事所产生的影响和效益波及整个城市、全社会。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体育赛事由于自身的特点,相对于其他竞争性行业有更多的市场失中和制度约束。
比如,美国的竞技体育几乎包括了当今体坛的所有运动项目,近年来共有18个项目走向市场,但真正能成功地占据体育竞赛市场、形成联赛的仅有4个项目,即美式足球、棒球、篮球和冰球。
承办重大体育赛事,打造体育品牌赛事,需要借助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来合力推动。
正如人们常说的“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打造品牌赛事必须找准定位,结合实际,着眼长远,循序渐进,和城市对外形象密切结合起来,对赛事项目做出理性明智的选择。
创建品牌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要防止和克服盲目贪大求高,急于求成,脱离实际的浮躁心态和做法。
二、体育品牌赛事发展的现状从体育工作的微观角度看,体育竞赛是推动竞技体育、全民健身、体育产业和体育外事科教工作发展的重要载体,体育的功能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竞赛来发挥的。
从经济社会的宏观层面说,体育是国际语言,是城市广告。
体育竞赛工作是提升地区对外形象和综合效益的有效平台。
经过几年来的积累沉淀,我省一些城市有了代表性的体育项目,塑造了一张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比如,苏州的轮滑、扬州的马拉松、太仓的排球、吴江的围棋、泗阳的摩托车,等等。
这些传统品牌赛事都是在当地政府的组织和支持下打造成功的,并成为本地区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之一。
苏州市继2005年举办轮滑世锦赛之后,从2006年开始连续三年举办世界杯轮滑马拉松赛。
2007年的世界杯赛吸引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名选手参赛。
通过轮滑运动的广泛开展,7月份苏州市被授予首个“全国轮滑城市”称号。
扬州鉴真国际马拉松(半程)赛被誉为最具历史底蕴的马拉松路线之一,目前已成经功举办两届。
该赛事2008年起升级为锦标赛。
今年女子重剑世界杯将是第四次在南京举办;全国排球大奖赛将是第五次在我省各地举办。
泗阳县连续多次举办的全国及亚洲摩托车越野赛成为宣传泗阳、推介泗阳、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敲门砖和试金石。
2007年,常州市通过积极申办获得了中国羽毛球大师赛今后五年的承办权,中国羽毛球大师赛被世界羽联列为年度超级系列赛之一。
羽毛球运动将成为常州市一张崭新的城市名片。
宿迁市从市情出发,精心选项,申办成功了2008年全国小轮车冠军赛(两站),拟借助小轮车项目进一步提升区域新形象。
根据赛事提前申办的特点和要求,去年我们还就花样游泳世界杯、世界举重锦标赛、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汤尤杯、斯诺克世界巡回赛等2008年以后的重大赛事启动了申办工作。
其中,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已经以省政府名义进行申办。
我们通过和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紧密跟踪,今年6月起将在南京举办世界职业斯诺克精英赛,打好“丁俊晖”这张本土明星牌,创办斯诺克传统精品赛事。
同时,我们和总局乒羽中心积极争取并周密论证,计划在体育创办国际乒乓球大师杯,目前已经完成了有关启动方案的拟定。
三、打造传统品牌赛事的努力方向近年来,我省承办的全国以上比赛数量逐年递增,涌现了一批传统赛事、品牌赛事,但品牌的总体层次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一些具有持久影响力、广泛知名度、自主知识产权、良好市场运作能力的顶级品牌赛事则仍相对缺乏。
用竞技体育的行话说,“夺十银不如取一金”。
坚定不移的推进赛事精品战略,齐心协力的打造体育品牌赛事,是推动我省体育竞赛大发展、大繁荣的客观要求,也是体现体育“两个率先”、体育强省目标定位的应有之义。
在打造体育品牌赛事方面,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上海、北京等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扬长避短,创造优势,错位发展,力争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取得自己应有的地位。
上海从2002年网球大师杯成功举办后正式确立通过体育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战略,坚持走体育赛事精品之路,目前已经形成了六大精品赛事和部分区县“一区一品”赛事。
市、区(县)联动筹办大赛成为上海竞赛充满活力的一大主要特征。
六大精品赛事即:F1世界锦标赛中国大奖赛、大师杯网球赛、上海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斯诺克大师杯赛、上海国际马拉松赛、汇丰高尔夫冠军赛。
同时,所辖部分区县形成了特色鲜明、融自然与人文为一体的国际赛事。
2007年,北京体育赛事也是动作频频,升级喜讯不断。
中国网球公开赛升格为世界“四大超级赛事”之一,北京市拥有永久的举办权。
北京市和世界职业台联还签订了斯诺克中国公开赛8年的合作协议。
7月份,北京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就如何培育打造15项之多的国际顶级赛事提出了明确的工作任务和措施。
2002年,上海提出了建设“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的目标;2003年,北京市提出:抓住2008年奥运会机遇,建设“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的目标。
紧跟而上的是,广州市提出:以迎接2010年亚运会为契机,建设“全国一流体育城市”。
近年来,广州市大力实施赛事“精品工程”,仅2006年一年就举办60多场大型体育赛事。
广州市体育局还提出了“主办权就是发展权,影响力就是生产力”的先进理念。
魏纪中先生指出,以北京举办奥运会为界,2008年前我国体育产业仍处于一个积累和孕育的阶段;2008年后体育产业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加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