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部内审检查表
目标已经形成文件,参考HTA-QM-01,通过检验报告、yield report,CS反馈等收集相应信息
Y
6
5. 5. 1
是否有清晰的部门组织架构图?
相关职能部门或岗位的职责是否得到规定并形成文件?
部门组织架构清晰,参考HTA-QC-008A通过该组织结构图,抽查刘丙平岗位职责,发现形成的文件没有文件编号
Y
15
8. 2. 4
供应商是否按要求提供合格证据。
确定提供,抽查fastway的出货检验报告date:2011-11-24
Y
16
8. 2. 4
是否存在工序完工,检验未完成就转入下一工序的情况?
暂时未发现
Y
17
8. 3
是否有对不合格品控制的文件化程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和手册规定?
存在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参考HTA-PD20
Y
11
8. 2. 3
是否确定了监视和测量的频次?
是否确定了监视和测量需要的文件和记录?
SIP上定义:100%全检并有相应的检验记录,
Y
12
8. 2. 3
监视和测量结果未达到要求时,是否采取了纠正和纠正措施?
纠正和纠正措施的效果如何?
通过查看yield report,较高的top 5均有定义纠正与改善措施。
过程及其趋势的数据收集、分析中采用了哪些统计技术?
柱状图,检查表,但是通过记录SPC-master未发现过程能力值,只是简单的吧数据秀出来
OB
20
8. 4
是否利用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改进活动?
通过如下工具进行持续改进,如QBR,Yield report,等
Y
批准:編制:文件編號:HTA-PD19-01A
NC
7
7.6
测量工具是否建立清单?其内容是否与文件规定的相一致?
测量工具已经建立清单,但是无文件编号,与程序文件不符合,并且内容信息不足,例如缺乏量具保管人,量具存放地点等。
NC
8
7.6
1)是否编制量测仪器校验计划并经过批准?
2)量测仪器是否按计划校验?校验合格的仪器是否贴合格证?
3)对用来验证的量测仪器是否经相关有资格验证的机构确认?
日期:日期:
Y
18
8. 3
不合格品评审工作是如何进行的。谁负责?谁参加?哪一级处理?
不合格品处置的方法有哪些?
主要通过早会的形式及邮件的形式,主要负责人为品质主管,参加人员为:各部门经理
不合格处置方法主要有如下:特采、报废等。
抽查特采申请单:HTA-PD20-02,发现内容不完善,缺乏评审和客户建议等
NC
19
8. 4
Y
13
8. 2. 4
是否对监视和测量结果的处理作出了明确规定?
是否规定记录应指明有权放行产品的人员?
存在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参考HTA-PD20已经清楚的说明只有主管级别以上人员有权利放行产品
Y
14
8. 2. 4
有无进货检查规定?是否规定了检查的项目、方法、验收准则、使用的监视和测量设备、
有进货检查程序,内容充分准确。参考:进料检验程序HTA-PD11
经抽查不合格仪器处理记录表,例如HCQ111,上面有不合格标签。并且表中有明确记录处理方式为送维修部维修,但是表格内容不全,缺少送修日期。难以追溯维修的进度。
OB
10
8. 2. 3
是否确定了监视和测量的项目及标准?监视和测量的项目是否包括影响过程能力的各种因素,如人、机、料、法、环、测等?
确定了监视和测量项目,参考SIP HTA-PQC-001等检验规范。,该文件定义了,检验人员,检测设备,及检验手法等等。
1
4. 2. 4
品质部门有关的记录有哪些?是否有保存期限的规定?
抽查一份出货检验报表,编号C1N000983,程序文件要求保存3年
Y
2
4. 2. 4
对记录的标识、贮存、检索、保护是否与书面程序的要求相一致?
记录是否填写正确、字迹清楚?
贮存是否便于存取和检索?
抽查员工兰艳玲询问该记录保存年限,回答说保存一年。
NC
3
5. 3
如何向全体员工传达质量方针的?(采取了哪些方式?)询问员工,看员工是否了解质量方针?
1、早会2、宣传卡片3、宣传标语
抽查谭鸿工号:HT8851,可以准确答出公司质量方针
Y
4
5. 3
最管管理者是否定期评审过质量方针?
不适用
5
5. 4. 1
目标是否形成文件?目标是否具有可测量性,有无测量目标的方法?
已经编制年度检测设备校准计划,并得到了批准参考HTA-PD18-04抽查测量工具HCQ023发现,校验日期:2011.10.29,下次校验日期:2012.10.08.并贴有合格证书
Y
9
7.6
对不合格的量测仪器是否张贴停用标签并有记录?对验证不合格的量测仪器有否规定处理方式?是否依规定处理方式处理并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