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健康评估第七章 心电图评估影像检查

健康评估第七章 心电图评估影像检查


第二节 正常心电图

心电图的测量与分析
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
心电图的分析方法与临床应用
心电图的测量与分析


心电图记录纸 横向代表时间,每小格等于0.04s; 纵向代表电压(振幅),每小格相当于0.1mV。 心率计算 心律规则时:心率=60/R-R(或P-P)间期,如: R-R间期为0.8s,则心率为60/0.8=75次/分。 心律不规则:则需测量同一导联5 个以上R-R (或 P-P )间期,取其平均值,代入上述公式,计算出心 率。

U波:是T波之后0.02~0.04s出现的振幅很低小的波, 方向与 T 波相同。以 V3 ~ V4 导联较明显。 U 波过高者见 于低血钾病人。
心电图的分析方法与临床应用

分析方法: 全面的一般性阅读; 计算心率;
判定心电轴方向;
观察和测量波形;
做出诊断。

临床应用:确定诊断,协助诊断。
1.心电图检查国内一般采用的纸速为 A . 15mm/s B . 25mm/s C . 50mm/s D . 75mm/s E.100mm/s 2.成人正常窦房结冲动频率是 A.﹤20次/分 B. ﹤60次/分 C.60~100次/分 D.100~160次/分 E.180~200次/分 3.常规心电图上平均R-R间隔20小格,其心率为 A.30次/分 B.60次/分 C.75次/分 D.80次/分 E.110次/分 4.正常心电图的S-T段压低,在任何导联均不超过 A . 0.01mV B . 1mm C . 0.5mV D . 1.5mm E.0.05mV 答案:1.B 2.C 3.C 4.E
QRS波群

波形与振幅(电压) 胸导联: R V1 ~ R V5 逐渐增高,而 S 波逐渐减小。 R V1 不超过 1.0mV。RV5不超过2.5mV。V3或V4导联多呈RS形。 Q波:除aVR 导联外,一般小于0.04s ,振幅小于同导联 R波 的1/4。
S-T段

正常S-T段为一等电位线,可以有轻微的向上或向下移位。 S-T段下移:在任何导联中,S-T段下移不应超过0.05mV。 S-T段抬高:在V1、V2导联不应超过0.3mV,V3导联不应超过 0.5mV,V4~V6导联和肢体导联均不应超过0.1mV。
一个完整的心动周期所描记的心电图包括: 四个波 :P波、QRS综合波、T波、U波; 两个间期 :PR间期、QT间期; 一个段:ST段。
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及意义





P 波 : 心房除极波,反映心房除极时的电位、时间 和方向的变化。 P-R 间期 : 反映心房除极开始到心室除极开始的时 间。 QRS 波群 : 心室除极波,反映心室肌除极的电位、 时间和方向的变化。 ST 段:反应心室除极刚刚结束后尚处在缓慢复极 的一段时间。 T波:反映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 QT间期:反映心室肌复极全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心电图描记

描记前准备

操作方法
国产心电图机导联线的连接: 红色( R )接右上肢,
黄色( L )接左上肢,绿色( F )接左下肢,黑色 ( RF )接右下肢;白色导线(V)为胸导联线,将导联 线的吸杯电极分别与V1、V2、V3、V4、V5、V6的位臵相连。

注意事项
测试题
1.以下心电图波段中,由心室除极产生的是
X线成像基本原理

自然对比当X线照射到人体不同组织结构时,密度高、组织厚的吸 收X 线量多,在荧光屏上呈暗影,在X 线胶片上呈白影;而密度低、 组织薄的吸收X 线量少,在荧光屏上呈亮影,在X 线胶片呈黑影。 这种利用人体组织和器官自然存在的密度差异来形成明显对比的影 像,称自然对比。 人体组织结构按密度高低,依次分为骨骼、软组织(包括肌肉、 软骨、体液、实质器官等)、脂肪和含气组织四大类。 人体组织密度与X 线阴影的关系表
目测法检测心电轴



电轴不偏移:Ⅰ、Ⅲ导联QRS波群主波均为正向波。 电轴右偏(尖对尖向右偏):Ⅰ导联较深的负向波,Ⅲ导 联主波为正向波。 电轴左偏(口对口向左走) : Ⅰ导联主波为正向波, III导 联较深的负向波。 心电轴重度右偏:Ⅰ、Ⅲ导联主波方向均向下。
心电轴偏移的意义
电轴左偏见于横 位心(肥胖、妊娠晚期、 大量腹水等)及左室肥 大,左前分支阻滞等;
T波
T波圆钝,两支不对称。 方向:正常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一致 振幅:在以 R 波为主的导联中, T 波振幅不应 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胸导联T波可达 1.2~1.5mV。
Q-T间期及U波

Q-T间期:其长短与心率快慢有密切关系,心率快时, Q-T 间期缩短;心率慢时, Q-T 间期延长。心率在 60 ~ 100次∕分时,Q-T间期的范围在0.32~0.44s。
0.20s。
QRS波群

时间:小于0.12s,多数为0.06~0.10s。 波形与振幅(电压) 肢体导联:标准导联一般主波向上,Ⅰ导联的 R 波不超过 1.5mV。 aVR 导联 QRS 波群主波向下,可呈 QS 、 rS、 rSr ´ 或 Qr 形, aVR 导联的 R 波一般不超过 0.5mV 。 aVL 与 aVF导联的 QRS波群可呈qR、Rs、R形,也可呈rS形,aVL导联的R波不 超过1.2mV,aVF导联的R波不超过2.0mV。
第七章
心电图评估
学习目标

掌握心电图检查的基本知识及正常心电图


熟悉几种常见的异常心电图
了解心电图的测量及分析方法与临床应用
学会心电图描记
心电图评估内容

第一节 心电图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正常心电图

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电图
第一节 心电图的基本知识

心电图导联与导联轴 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及命名 心电图的描记
电轴右偏见于正 常垂位心,右室肥厚等 及左后分支阻滞等。
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 P波

形态:P波方向在Ⅰ、Ⅱ、aVF、V4~V6导联向上,aVR导 联向下,其余导联呈双向、倒臵或低平。
时间:一般小于0.12s。

电压:肢体导联一般小于0.25mV,胸导联一般小于0.2mV。
P-R间期
从P波的起点到QRS波群的起点。心率快慢有关, 心率在 60 ~ 100 次 / 分钟, P-R 间期为 0.12 ~
右心室肥大


右心室高电压: V1导联中R/S≥1,V5导联中R/S≤1或S波比正 常加深; aVR 导联中 R/S 或R/Q≥ 1 。 R V1 + S V5 >1.05mV (重症 >1.2mV);RaVR >0.5mV。 心电轴右偏≥90°。 ST- T改变:右胸导联(V1,V2)ST段压低,T波倒臵,称右心 室肥大伴劳损。
• 掌握X线常用检查方法及各种X线检查、 超声检查前的准备、检查中的配合及注 意事项。 • 熟悉各种检查的临床应用及常见基本病 变的X线表现。 • 了解X 线检查、超声检查的基本原理。
医学影像学检查
•概念:是以影像方式显示人体内部结构 的形态和功能信息及实施以影像导向的 介入性治疗的科学。 •检查方法:X线、 超声、X线计算机体 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等 新的成像技术。


各波段振幅的测量: 正向波的高度:自水平线的上缘垂直测至波形顶点。 负向波的深度:自水平线的下缘垂直测至波形底端。 双向波:上下振幅的绝对值之和为其电压数。 各波段时间的测量 12导联同步心电图仪:分别从12导联同步记录中最早 的 P 波起点测至最晚的 P 波终点,从最早 QRS 波起点测至 最晚的QRS波终点。 单导联心电图仪测量方法: 选择12导联中最宽的P波 及QRS波进行测量;PR间期测量,应选择12导联中P波宽 大且有 Q 波的导联进行测量; QT 间期测量,应取 12 导联 中最长的QT间期。时间测量应从该波起始部分内缘,量 至终止部分内缘。
心电图导联与导联轴



心电图( ECG ):是利用心电图机通过导线与体表相 连,记录心脏在每一个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 的曲线图形。 心电图导联:是将电极放臵于人体表面任何两点,并 通过导线分别与心电图机正负极相连,这种记录心电 图的电路连接方法称心电图导联。 常用心电图导联:12个。 标准肢体导联3个:Ⅰ、Ⅱ、Ⅲ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3个:aVR、aVL、aVF 胸导联6个:V1、V2、V3、V4、V5、V6
左心室肥大


QRS波群高电压 胸导联:RV5>2.5 mV;RV5+SV1>4.0mV(男)或>3.5mV (女)。 肢体导联:RⅠ>1.5mV ;RaVL >1.2 mV;RaVF>2.0mV ;RⅠ +RⅢ>2.5 mV。 心电轴左偏。 QRS波群时间延长:0.10~0.11s,一般仍<0.12s。 ST- T改变:以R波为主的导联,ST段可呈下斜型压低达 0.05 mV以上,T波低平、双向或倒臵。在以S波为主的 导联(如V1导联)则可见直立的T波。当QRS波群电压增 高且伴有ST-T改变时,称为左心室肥大伴劳损。
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电图

心房、心室肥大 心律失常

心肌梗死
右心房肥大

右心房肥大心电图P波高尖,又称为“肺型P波,肢体 导联P波电压≥0.25mV,Ⅱ、Ⅲ、aVF导联表现最明显。
左心房肥大

左心房肥大心电图 P 波增宽且常呈双峰型,又称为 “二尖瓣型 P 波” 。Ⅰ、Ⅱ、 aVR 、 aVL 导联 P 波增宽, P 波时间≥ 0.12s , P 波顶端常有切迹呈双峰状,两峰 间距≥0.04s。
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的基本图形 缺血型改变: 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时, T 波 高耸直立;心肌缺血发生 在心外膜时,表现为 T 波倒 臵。 损伤型改变: 表现为ST段压低及ST段太高 两种类型。典型的心肌缺 血发作时,呈缺血型 ST 段 压低 坏死型改变:异常的Q波或QS 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