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叶澜版教育学笔记(一)

叶澜版教育学笔记(一)


△ 主要矛盾:教育者的要求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及水平之间的矛盾。
关于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新观点
参见叶澜主编《教育概论》第一章第二节
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一)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界定(二)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的认识
△ 一般认识:前者处于领导、控制和执教的地位
后者处于被领导、被控制和受教的地位
废话少说,上资料!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目的要求]
由教育学是一门怎样的科学?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怎样学好教育学?三个问题贯穿 绪论。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教育、学校教育的概念;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 生与发展概况;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从而对本课程有个系统的认识。
1、 教育、学校教育的概念。
2、 教育的外部规律与内部规律。(难点)
3、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代表作。
一、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什么是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由于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因 此也可以说,教育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来培养人的一门科学。
(一)
什么是教育?
广义: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学 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举例)
四、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要求: 意义:(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 为了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 1、 学习教育学,能提高我们搞好教育工作的自觉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巩固专业思 想。2、 学习教育学,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教育规律,指导实践,提高质量。 3、 学习教育学,能更好地指导教育科研。 要求:(如何学好教育学?) 1、 学习教育理论与参加教学实践相结合; 2、 课堂听课与自学讨论相结合; 3、 继承我国优秀教育遗产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相结合; 4、学习教育学与学习心理学、教材法等相关学科相结合。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理解教育的本质。重点掌握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了解教育过程的诸种 矛盾。1、教育的本质。2、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3、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教育过程本质上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几种要素构成的特殊矛盾运动过程。
第一节 教育的构成要素
一、受教育者——教育的对象
对受教育者地位的认识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的复杂性
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2、不同参照物背景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
① 以教育内容及其他因素为参照物,则两者都处于主体地位
② 相互作为参照物,则互为主客体
二、教育内容(纯客体)
学校机械能人的特点:
1、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预定性 2、不仅具有一般的认识价值,而且具有形成人的价值
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 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道德品质,发展智力体力,把受教育者 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服务的人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现象 教育现象包括宏观、中观、微观的教育现象。 (三) 教育规律 两大规律:①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教育与生产力,教 育与政治,教育与文化相互制约的规律。 ②教育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系及其相互相互制约的规律。 我们学习的《教育学》属于普通教育学。以中小学教育为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的原因: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对教育日益需求 的情况下产生的,也是教育实践经验长期丰富和积累的结果。 发展阶段:有不同划分法,我们分四阶段: (一) 萌芽阶段 封建社会之前,没有独立的教育学,只有教育思想同哲学、政治、伦理学等混杂在一起。 如《论语》、《孟子》、《荀子》等既是哲学、伦理学著作,又包含了许多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的《学记》为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的专著,反映了二千多年前我国的教育思 想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二) 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 从欧洲文艺复兴开始,教育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逐渐形成独立学科。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能形成独立学科? ①17 世纪欧洲资本主义上升,生产力发生巨大变化,政治经济的发展对教育及教育理 论提出了新的要求; ②教育实践的发展和教育经验的丰富,如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班级授课制的出现等。 ③与教育学有关的哲学、心理学、解剖学等学科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完善。 标志:一般认为,开始于夸美纽斯(捷克)的《大教学论》(1632 年),他的教育理论 为资产阶级教育学奠定了基础,是西方资产阶级第一部教育学。 19 世纪初的赫尔巴特(德国)的《普通教育学》(1806 年),在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基础
二、教育者——教育的主体
教育者的地位 教育者的目的性、主体性、社会性
三、教育影响——教育的中介
教育影响具有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 教育影响主要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第二节 教育诸要素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一、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关系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客体对主体的能动作用
二、
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影响的关系
叶澜版教育学笔记(一)
巧儿姐姐叨一叨:
干货又来啦!40 页的电子《叶澜版教育学笔记》将在“大连跨考”微信公众号连载! 考教育学的小伙伴们有福啦~~~还是老规矩,需要完整电子版的童鞋,可以编辑:叶澜版教 育学笔记+姓名+电话+本科院校专业+邮箱地址,在 dlkkjy 微信公众平台留言。完整电子版 资料将在近期统一发送至各位同学的邮箱里!
3、教育内容被两个主体共同利用 4、在教与学两种活动中,分别与学生教师组成复合 客体
三、教育物资
(一)教育活动场所与设施(二)教育媒体(载体)(三)教育辅助手段
40 年代,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第一部社会主义教育学。(简介) △我国教育学的发展情况简介。 (四) 当代教育学的新发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实践的发展,教育学已成为一个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
教育史学
教育哲学
教育社会学
基础科学: 教育基本原理 部分交叉学科 教育文化学教育人类学教源自生态学比较教育学教
教育测量学
工具学科

教育统计学
技术学科
教育工程学

方法学科 教育技术学
教育评价学

学前教育学
初等教育学
各层次应用学科
中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应用科学
成人教育学
教学法
课程论
各类型应用学科
教育管理学
教育法学
教育政策学
教育学的发展趋势:①②③(见书 P11—13) 三、 教育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心理学、新三论等
上建立起更为严密科学的教育学。 (三)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创建阶段 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
建立起来的。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论,他们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教育的本质,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教育学考研交流群 436465118 ·关注 dlkkjy 更多考研资料轻松掌握,还有“霸王课”等你免费上!人的全面发 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教育理论的根本问题,为科学社会主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奠 定了理论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