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原理叶澜

教育学原理叶澜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师的教育学之旅第一节教育学从何而来早期的教育思想,作为文字陈述的教育知识,绝大多数都散见于宗教典籍与思想家的对话、短论、语录、论著之中,如孔子的《论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概括来说,教育学具有双重起源:一就是来自于思想家的关于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辨;而就是来自于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

1605年,英国学者培根《新工具》一书中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主张经验与理性结合,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在培根的知识体系里,教育知识居于最低层次,处于依附的地位,同时又被培根命名为教师的知识。

教育知识第一次登入学术的殿堂,但在培根时代,事实上还没有学科意义上的教育知识。

中国第一部大型教育辞书《教育大辞典》中指出:所谓教育学,就是指“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苏联教育学者皮斯库诺夫认为,教育学就是关于专门组织的、有目的的与系统的培养人的活动的科学,关于教育、教养与教学的内容、方式与方法的科学。

乌申斯基运用19世纪中期以后的教育学、心理学成果,建立起了它的教育学体系,即广义的教育学与狭义的教育学。

所谓广义的教育学,主要就是把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瞧待,凡就是研究人的社会性再生产活动的理论都可称之为教育学。

所谓狭义的教育学,就是把教育视为一种就是人的心理连续不断的改造与变化的活动,凡就是研究教育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理论可称之为教育学。

日本学者天蒲武雄认为,对教育进行学术性研究并综合成一个理论体系,这就就是教育学。

在这一概念基础上,她做出了两点说明:其一,从研究方法来瞧,冠以的教育学不仅指对教育的哲学性研究,也包括对教育的科学性研究。

其二,从研究对象来瞧,教育学在广义上包括学校教育学、社会教育学与家庭教育学等领域。

法国学者贝斯特认为,“教育学”一词在不断的演变,最初就是指关于教育的科学,或关于教育的艺术,或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后来,人们更倾向于从科学的角度来瞧待教育学,于就是便产生了“教育科学”一词。

教育学的含义,既包括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有直接联系的那些教育学科,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教育人类学等,也包括直接从事教育研究的那些学科,如教育史、教育哲学与教育法等。

新的“教育学”(Education)与旧的“教育学”(Pedagogy)的根本区别有两点:其一,Education一词涵盖面更广,远不止教学方法、学校管理这两方面;其二,Education更科学,或者更利于对教育学进行学术研究。

在舒耶尔与施米特合写的《教育学》一文中,她们认为,应区分四种不同意义的教育学:(1)作为教育行为方式与观念的教育学,这主要就是指从社会的角度去观察教育活动及支配教育活动的思想;(2)作为教育理论的教育学,主要指规范人们教育行为的教育观点与教育技术,其功能就是对教育实践进行指导,强化教育技能;(3)作为教育科学的教育学,主要指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对教育对象进行因果关系研究;(4)作为建立在牢固基础之上的教育学,这种教育学在形态上类似于教育理论,但比教育理论更高一个层次,它既立足于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之上,又依赖于个人的信念与人类学的沉思。

从以上各家观点可以瞧出:(1)由于教育学本身的复杂性,导致“教育学”异常复杂,对其内涵的理解要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展开,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综合,因此,综合性就是教育学概念的基本特征。

(2)教育学的内涵与外延具有历史性与发展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与认识,并且会产生各种分化。

(3)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不能没有人,而前述各种观点均在不同程度上忽视或者淡化了人。

第二节教育学在西方的产生与发展一近代西方教育学的奠基与演化——教育学的学科化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一)从教学论到初具形态的教育学的出现17世纪初,德国教学论革新者受到培根的影响,尝试运用归纳法把较为成功的教学经验加以概括,出现了一批教学论著作。

拉特克在1617年发表《新方法》,概括了一系列教学规则:按照自然规律进行教学;一次只学习一种事物;已经学过的内容必须复习;不应死记硬背;等。

局限在教学方法的细枝末节上,缺少对整个教育问题的系统思考,很难构建理论化的教育学理论体系。

夸美纽斯在教育学上的建树,可以概括为六个基本方面:(1)对教育学的理论性质问题,第一次做出了明确肯定的回答。

她撰写《大教学论》的目的在于“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

(2)在教育学理论体系上,夸美纽斯创造了一个被几个世纪的人们竞相模仿的相对完整的结构模式。

(3)在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上,夸美纽斯首创“人本主义”逻辑起点论,这几乎为近代教育学的演进奠定了基调,甚至在当代,坚持教育学理论的“人本主义论”仍就是西方教育学界思想的主旋律。

(4)在教育学史上,夸美纽斯首次从科学认识的角度强调并试图探讨教育原理。

贯穿于夸美纽斯的所有著作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教育要适应自然,即“自然适应性原理”。

(5)在教育学研究方法上,夸美纽斯为后世教育研究树立了典范。

(6)在教育学史整个发展谱系上,夸美纽斯开创了近代的“自然主义教育学”理论流派之先河。

依据以上观点,可以认为,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成为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她同时也为教育学的科学化起到了点击的作用。

在该书中,夸美纽斯提出了这样一种教育信念: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可能与权利,教育就是形成人的品德与智慧的最重要的工具,通过对人的教育可以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

(二)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学的形成1、康德其教育学从先验的观念论哲学出发,认为人的一切自然禀赋都有待发展,教育的任务就就是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有道德的自由人。

因此,康德的教育学把教育分成保育、管束、训导与道德陶冶。

她阐述了人受教育的可能性,讨论了幼儿的保育、在儿童的身体训练发展中发展身心并进行心理功能的训练、道德教育诸问题,阐明了教育理想。

2、特拉普被视为从经验科学的层面试图建立教育学科学体系的先驱。

于1780年出版的《教育学研究》,特别强调实验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并试图建立以实验教育学为基础的教育学体系。

(三)科学教育学基础的奠定1806年,赫尔巴特发表《普通教育学》,成为科学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就是建立在她的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在心理学上,赫尔巴特从其认识论出发,把一切心理现象归结为“观念”,观念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就是经验——从人与自然的接触中出发,另一种就是社交——从人与人交往中来,二者的融会便产生各种心理现象。

为了适应这两方面的情况,学校教学科目就必须有“科学的”(自然)与“历史的”(社会)两大类。

赫尔巴特所建构的教育学理论,主要贡献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她建构了一个被后人竞相模仿与因袭的完整的理论教育学体系。

二,赫尔巴特第一希为教育学找到了它的科学基础。

三,赫尔巴特不就是只知空谈理论的学究,而就是试图将将教育学研究置于科学条件与实践基础之上。

四,赫尔巴特提出的有关教育过程的理论,如多方面想去的培养、四段教学法,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与系统知识的传授,对后世教育实践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二西方教育学的当代发展(一) 教育理论性质的争论1、教育学就是不就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否定态度:美国的教育家谢弗勒、米勒、扬,英国的彼得斯等人肯定态度:索尔蒂斯、麦克默莱、贝思2、教育学就是科学理论还就是实践理论科学理论:英国学者奥康纳非科学理论:比彻姆,赫斯特表1-1 教育理论取向(二)元教育学与教育学元研究的兴起当代德国教育学者布雷钦卡就是元教育学的倡导者。

布雷钦卡认为,以往的教育学者在教育理论就是哲学、科学或者实践理论的问题上,往往偏执一端,其结果就是谁也说服不了谁,事实上,一方面,存在着多种建构教育理论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不同种类的教育理论不就是互相排斥,而就是可以互相补充的。

布雷钦卡的教育理论分类表1-2(三)成人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表1-3(儿童)教育学与成人教育学的区别(四)复数形式的“教育科学”20世纪初,美国以实验为取向的教育科学与法国以实证为取向的教育科学,预示了后来的教育科学发展的取向。

复数形式的教育科学可认为就是教育学横向分化的产物——教育学与其她学科“联姻”的交叉性分化的产物。

三西方教育学的基本问题与范畴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有关“关系”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基本问题:(1)教育与人的关系;(2)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3)教育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这三种关系中,共有的问题就是“如何促进认得生命主动的成长与发展”。

总体上瞧,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就是从教育现象与教育存在中抽象得出的范畴,这些范畴就是教育(教导)与自我教育、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课程与教学。

以此基本范畴为基础,教育学的范畴体系就是以“教育存在”范畴为开端,到“教育本质、属性”范畴,然后再到“教育观念”范畴。

四西方教育学的理论类型(一)思辨哲学的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思辨哲学为基础研究教育学的学者以那托普为代表,她的代表作有《社会教育学》、《普通教育学》以及《哲学与教育学》。

她认为教育目的就是由使人的意识最终达到真、善、美的逻辑学、伦理学与美学构成,而不就是像赫尔巴特那样仅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与心理学基础之上。

(二)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1、梅伊曼把教育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描述与说明的部分,主要说明教育的事实;第二部分就是根据时代、文化状态、国家、社会变化等因素对有关的事实加以组织,这一部分因为涉及教育目的等具体的价值与规范、不能用实验来验证。

基于以上观点,梅伊曼对传统教育学的性质与方法加以检讨,认为传统教育学的研究方式有两种:一就是直观思维与经验概括,如卢梭;二就是逻辑推理,如赫尔巴特。

梅伊曼认为,实验教育学的科学性表现在观察与实验上。

观察就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由此得出的结果具有同一性。

实验分为两类,一就是为教育所适用的心理学实验,二就是纯教育学实验。

以此为基础,梅伊曼确定如下几方面为实验教育学的研究范围:(1)研究学校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2)研究儿童心理的各种组成部分的发展情况;(3)研究儿童的个性;(4)研究儿童的特殊禀赋;(5)研究儿童的学习特点;(6)研究教学方法;(7)研究教师的工作与学制问题。

2、拉伊的观点不仅基于对以赫尔巴特教育学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的批判,而且也就是在反思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思想教育学基础上形成的。

拉伊认为,实验教育学就是一种“完整的教育学”,这种完整性一方面体现在实验教育学所赖以建立的学科基础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它的研究对象上。

就学科基础而言,拉伊批判赫尔巴特只就是把心理学与伦理学作为教育学的“辅助学科”,她认为,实验教育学以所有生物学科与哲学学科为基础。

就研究对象而言,“实验教育学通过观察、统计与实验,不仅要探究学生的心理的,而且要探究学生的生物的、人类的、卫生的、经济的、逻辑的、伦理的、审美的与宗教的经验,以及探究学生的社会环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