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二)【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二)【圣才出品】

第四部分模拟试题
叶澜《教育学原理》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6分)
1.培养目标
答:培养目标是学校根据教育目的以及学校的性质、任务,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提出的具体标准。

它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培养目标要根据教育目的来制定。

2.教育民主化
答:教育民主化是个体享有越来越多的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受到越来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形式的教育和教育制度不断转向公正、开放、多样的演变过程。

教育民主化是20世纪最大的教育思潮之一,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的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教育民主化除了包括教育机会均等以外还包括师生关系、教育活动、方式及内容的民主化。

3.教学策略
答:教学策略是指在一定教学观指导下,教师根据一定的情境,合理处理教学各因素关系而采取的工作方式。

它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在一定理论框架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教学策略已进行较深入研究并广泛应用的有六种:①先行组织策略。

它源于奥苏伯尔的意义学
习理论。

②概念形成策略。

它源于布鲁纳等人的理论研究,包括选择性策略和接受性策略两种。

③认知发展策略。

它建立在皮亚杰的研究基础之上。

④随机管理策略。

⑤自我管理策略。

⑥行为练习策略。

上述策略中,前三种属于信息处理的范畴,后三种属于行为技术的范畴。

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有:①教学的具体目标与任务;②教学内容的特点;③学生的实际情况;④教师本身的素养;⑤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4.双轨学制
答:双轨学制是指以西欧学制为代表的一种现代学制类型。

在18、19世纪的生产和经济发展及其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下教育的自发发展过程中,由古代学校演变来的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都同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制:一轨自上而下的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联结的中等职业教育)。

双轨学制有两个平行的系列,这两轨既不相通,也不相接,最初甚至也不对应。

英、法、联邦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学制多属此类型。

双轨制的优点是它的学术性一轨具有较高的水平,缺点是不利于教育的普及。

5.先行组织者
答:先行组织者是在学习新材料之前给学习者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可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认知桥梁”,是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中提出的概念。

先行组织者的特点是其抽象性、概括性、包含性比将要学习的新材料更高,以便为即将学习的更具体、更详细的材料提供固定点。

先行组织者分陈述
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前者是上位的有关材料,后者是增加新旧经验的可辨别性的材料。

二、简答题(每题10分)
6.简述教学评价的基本功能。

答: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的功能。

具体说来,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诊断教学问题
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目标确定得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得当,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讲清,也可以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已经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措施,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2)提供反馈信息
教学评价的结果,不仅可以为教师判定教学状况提供大量的反馈信息,而且也可以为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好坏优劣提供直接的反馈信息。

对于教师而言,教学评价提供的反馈信息,可以帮助他们及时获得有关教学过程各个方面的详细情况,发现自己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修正、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对于学生而言,肯定的评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否定的评价则可以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差距,发现错误及其“症结”之所在,以便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症下药”,及时纠正。

(3)调控教学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标准,从而左右学生学习的方向、学习的重点以及学习时间的分配;教师的教学方向、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确定,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要受到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约。

如果教学评价的
标准和内容能够全面反映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要求,充分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那么,教学评价发挥的导向作用就是积极的、有益的,就会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否则,就有可能使教学活动偏离正确的方向。

(4)检验教学效果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这些都必须通过教学评价加以检查和验证。

对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尤其是某一课程或某一段教程结束之后进行的终结性评价,可以作为证明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水平的证据。

同时,对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可以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评价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

7.简述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与联系。

答: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把一定社会的品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指个体随着生活年龄的推移,其品德循着一定规律而发生和变化的过程。

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体表现在:
(1)区别
①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而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的过程。

②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的影响。

③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而德育过程的结果,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2)联系
①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学校的德育过程,而学校德育也要遵循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

②从受教育者角度看,两个过程是一致的,只不过是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在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和控制下实现。

③从教育者来说,要依据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组织德育活动。

8.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了哪些主要的教学原则?
答: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的伟大爱国者、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

他所著的《大教学论》是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教学理论在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有关教学原则的论述则是他的教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直观性原则
他把通过感官所获得的对外部世界的感觉经验作为教学的基础,强调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

他强调教学中实际观察、使用图片模型、呈现直观教具的重要作用。

但他把直观知识和间接知识对立起来,又承认“神启”的作用,有其局限性。

(2)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原则
他认为孩子们的求学的欲望是由父母、教师、学校、所教的学科、教学的方法、国家的权威共同激发起来的。

他认为教师在讲授每门学科之前,必须使学生的心灵有所准备,使他们能接受这门学科。

(3)巩固性原则
他认为,不仅要使学生领会知识,牢牢地记住知识,并且会应用知识。

他认为理解性的教学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因为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能记住。

他还认为经常练习和复习是巩固
知识的重要办法。

此外,把自己的知识交给别人也是一种好方法。

(4)量力性原则
夸美纽斯从教育适应自然的理论出发,在教育史上初次提出了这个原则,这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就其主张教学不可使学生负担过重,要照顾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说,一方面击中了时弊,另一方面在一定范围内反映了教学工作的客观规律,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

但是,他对儿童有巨大的学习潜力却估计不足。

(5)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
他指出系统性原则要求教材的组织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要把一个学科的知识排成一个整体。

他认为教学的系统性原则要求教学循序渐进,不要跳跃前进。

教学应遵守从已知到未知、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近及远等规则。

夸美纽斯的这一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工作的客观规律性,但存在着机械化、简单化的缺陷。

9.简单评价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政策及其意义。

答:1868年至1873年,明治政府成立后,开始自上而下地进行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在历史上,被称为“明治维新”。

教育改革既是明治维新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明治政府整个现代化政策中的组成部分。

(1)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政策
①确立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

1868年3月14日,明治政府颁布了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即《五条誓文》。

其中,提出了“破旧有之习”和“求知识于世界”的要求,明确地表明了明治政府进行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

1871年7月,又成立了文部省,统一领导全国的教育事业,着手进行改革日本教育制度的准备工作。

②颁布教育法令。

1872年8月,在参考欧美教育制度和对日本原来的教育制度进行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