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的起源,学校教育的产生及其条件,理解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掌握西周“学在官府”的特点和六艺教育内容。
教学重点:本章的重点是西周的教育和六艺。
教学难点:难点为六艺教育。
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教育的起源和学校的萌芽一、中国教育的起源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一百几十万年的漫长发展,可分为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大历史时期。
大约一百七、八十万年前至二、三十万年前,考古学家称之为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元谋人、兰田人、北京人等遗址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化遗存。
这些原始先民,被人类学家称之为“猿人”。
“血缘家族”是他们创立的社会组织形式,这一历史时期是我国教育产生的时期,研究它对揭示教育的起源有很大的理论意义。
原始社会教育的情况:(一)在生产实践中传授生产劳动经验根据考古资料表明,我国的北京猿人是几十人为一群过着群居的生活,他们共同劳动艰难而顽强的与自然界斗争着、生存着,这时他们已经能够制造多种粗石器,如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等,并且懂得了用火。
北京猿人的小孩是属于群体的,教育小孩是群体共同的责任,如制作和使用工具,这是老年人教育孩子的主要内容。
作一件石器,年老得人把孩子带到河滩,让他们捡石头学着制作工具,这时老年人就要告诉小孩只有坚硬的砾石才能制造工具,这样孩子在制作的过程中就学会了怎样选料,怎样制作等几道工序。
又如火的使用以及如何保护火种及后来的钻木取火等等。
在母系氏族公社时,出现了陶器,而且还要在陶器上绘上彩色的图案这也需要年老的人来进行教育。
随着人类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人类所积累的生产经验日益丰富,就愈来愈需要年长的一代有目的、有意识的向年轻一代传授劳动的经验,这种以传授劳动经验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就是原始社会教育的起源。
如古书上记载的(燧人)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
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由此可以看出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原始社会生产劳动教育已经是必要的社会职能了。
又如,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报告中,也为我们提供了原始社会传授劳动经验的过程,如鄂温克人,在解放前还停留在父氏社会,在劳动上他们男女有明显的区分,打猎是男人的事,因此,男孩子五、六岁时,就要在成年男人的带领下开始猎手的训练:射箭、打靶、滑雪等,女孩子则在妇女的带领下,学习鞣制皮革、制作衣服等。
(二)实际生活中进行思想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不仅传授劳动的知识和技能,还要进行思想教育。
原始人群共同劳动,并且在劳动中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原始人群是通过当时共同的风俗习惯来调节原始人在劳动中的生活关系的,列宁曾说,在原始社会里,我们看到的是“风俗的统治”。
当时的思想教育内容是年长者教给年轻一代遵守共同的风俗习惯,主要是这几方面的教育内容:①生活方式的教育。
包括有关婚姻家庭的教育,生活习惯的培养和生活能力的训练,原始民俗活动教育(歌舞和神话故事);②原始宗教艺术活动的教育。
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等等各自有不同的教育内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原始社会的教育有以下特点:(孙培青:p16)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4.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5.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6.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二、学校的萌芽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学校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系统地进行教育的场所,学校产生的前提是:1.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不参加体力劳动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
也就是说学校的产生必须以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有明显的分工为条件。
2.科学文化的进步,特别是文字的产生。
而文字是传授文化知识的前提,只有有了文字,人类的经验才得以记载和整理,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播。
以传授前人积累的文化知识为职能的学校才有产生的可能和必要。
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出现了文字,如有黄帝史官“苍颉造字”的传说。
如我国的象形文字原始社会的末期,这两个条件都已具备,因此学校萌芽了。
这时也产生了最早为氏族贵族服务的知识分子“巫”、“史”。
在原始社会早期,氏族成员都有和神打交道的权利,但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只有氏族显贵才有权与神打交道,这样便出现了脱离体力劳动,为显贵服务的“巫”和“史”,他们掌握着祭神权,也掌握着社会历史知识和天文历法等自然知识,这种人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知识分子,也是最早的老师。
据古籍记载:①成均,五帝之学。
(《礼记·明堂位》)②米廪,有虞氏之庠也。
(《礼记·明堂位》)总之,我国学校的萌芽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学校的名称是“成均”和“庠”。
学校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进步。
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教育一、夏、商、西周的社会概况在原始社会末期,贫富已开始分化,氏族和部落的首领也开始享有一些特权,私有制和阶级的分化开始萌芽,这种趋势的发展使得原始社会开始解体,出现了阶级,形成了奴隶制社会。
(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萌芽奴隶社会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土地国有(国君所有)即“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了西周已实行了严密的井田制,这时农业生产的技术比原始社会已有所提高,普遍的使用了青铜器,农业工具的改善使得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有所提高。
在社会分工方面,畜牧业和农业已分离,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更明确和发展,手工业逐渐发达,分为许多的门类和专业进行生产,西周是已有“百工”之称。
这说明手工业分工的日益细密。
如商的司母戊大方鼎,青铜铸造工艺就非常高。
在科学技术方面,相传夏朝已有了历书即流传至今的《夏小正》,从中可以知道夏代已将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此外还发明了节气和干支记日法。
到商代时,采用了阴阳历,有闰月,月有大小,分为春夏秋冬四季,这说明商代比夏代已有很大的发展。
周朝历学家用土圭测日影长短,又观测黄道、赤道附近的星座,区分为二十八宿,并制定了岁星纪年法,这些成就比商代又有进步。
另外,在农业的耕作、灌溉,青铜器的制作,陶器的制作,医学和文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
如《诗经》。
(二)宗法制度的形成宗法制度是在氏族社会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政治组织形式。
宗族分为大宗、小宗,如在西周,周天子为大宗,诸侯为小宗;在诸侯国内,国君为大宗,卿、大夫为小宗;在卿、大夫的采邑内,卿、大夫为大宗,士为小宗。
宗法制是维护奴隶主统治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制度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规定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爵位、财产都是嫡长子世袭。
西周是这一制度已发展的非常完善了,使父权制完全取代了母权制的残余,强化了阶级关系,使等级尊卑制度从政治领域一直深入到家庭内部。
贵族区别等级形成了“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统治网。
这种宗法和等级制的内容都包括在整套礼制里面了,“礼”是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等级名分的具体条文,而对被统治者则用刑法,刑是镇压平民和奴隶的一种刑罚,因此,古代素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说法。
西周时的“周礼”是整个奴隶制最完善的“礼”的制度。
二、夏、商、西周的学校(一)夏、商的学校从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总的发展来看,夏朝(前21C—前17C)应该已经正式建立学校。
孟子说夏、商、周三代“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孟子。
滕文公上》。
又《礼记。
明堂位》记载:“序,夏后氏之序也”。
《礼记。
王制》也说:“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等,这些一鳞半爪的记载,朦胧的反映出夏朝已经有了以进行伦理教育和军事教育为内容的学校,不过迄今为止还没有从出土的文物中得到证实。
商朝的情况不同了,除了文献记载,更重要的是大量出土文物,特别是殷墟甲骨文字提供了研究商朝历史的第一手材料。
商当时已是个文明古国,已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出土的甲骨文字,单字已达3500个左右,虽然大量是属于象形文字,但形声、会意、假借等进步的方法已在普遍运用,说明那时文字已发展到很成熟的地步。
从甲骨文上出现了“学”,还出现了“大学”“庠”的名称,古籍上关于商代的学校还有“左学”“右学”及“瞽宗”的记载,由此可以肯定商代已有学校是无疑的了。
甲骨文还表明商代已进行读、写、算的教学教育内容主要是军事和宗教教育,如序是习射的场所,瞽宗是学乐的场所,习武是为了征战,习乐是为了祭祀鬼神,两者都反映了奴隶主贵族的根本需要。
(二)西周的教育制度1.学制西周的学制分为“国学”和“乡学”,“国学“指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都的学校,”乡学“指设在乡遂的学校。
国学又分为大学、小学两级。
国学是专为统治阶级上层贵族子弟设立的,按学生的年龄、程度、等级分设为大学和小学。
天子所设的大学称“辟雍“学校的规模较大,又四学、五学之称,就是说学校不是设在一处,而是在东西南北都设有学校,分别称为东学(东序)、南学(成均)、西学(瞽宗)、北学(上庠),加辟雍可称为五学。
称法不同,作用也不同,东学学干戈羽仑,西学学礼,北学学书,南学学乐。
古籍上记载”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诸侯所设的大学规模简单,称之为“泮宫”,是三面环水的建筑。
有关大学、小学的入学年龄,各书记载不一样,进小学最低是八岁,最高是十五岁;进大学最低是十五岁,最高是二十岁。
在入学年龄的规定上也体现了贵族等级制,王子入学要早于其他贵族子弟。
在西周,国学之外还有乡学,乡学是地方学校,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地方区域的大小不等,设学也有不同的名称,如《礼记。
学记》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虽说这样广泛的教育在西周还是不可能的,但可以说明西周是有乡学的。
2.教育的内容西周到了成康之世,政局趋向相对的稳定,经济文化获得空前的发展。
教育方面逐渐增加了政治伦理内容,提高了文化教养水平,形成了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
“六艺”包含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以“礼”、“乐”为中心。
“礼”是政治伦理课,内容很广泛,包括了奴隶社会的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周礼·大宗伯》把礼分为五类;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吉礼讲祭祀,敬事邦国鬼神。
凶礼讲丧葬凶荒,救患分灾,哀悼死亡。
宾礼讲朝会过从,使诸侯亲附。
军礼讲兴师动众,征讨不服。
嘉礼讲宴饮婚冠等喜庆活动。
从道德要求方面来说,最基本的原则是“亲亲”与”尊尊”。
这两个原则是密切联系的,“尊尊”以“亲亲”为根本,因为西周是以氏族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种族奴隶制国家,宗法关系上的亲者,也就是社会政治地位上的尊者,所以孝友又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康诏》是康叔(名封)受封于殷地,就任前周公对他的训戒。
在这篇训词中,周公反复讲要“明德慎刑”,而对于“不孝不友”的人,则认为是罪大恶极,必须严加惩罚,不能宽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