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婉约词鉴赏第4讲柳永词鉴赏教案[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柳永的生平与创作了解柳永在词史上的贡献[教学难点与重点]柳永词的艺术成就[教学内容]《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一、柳永生平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代表作《雨霖铃》。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死时靠妓女捐钱安葬。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柳永是北宋专力写词的第一人。
他在扩大词境、发展慢词、丰富词作表现手法上都有杰出贡献。
唐末宋初,词开始快速发展。
而此时的词都为小令,简短。
柳永,正是慢词的开创者,在词发展上有极大的贡献,他对词的理解是深刻透彻的。
他的词有咏爱情的,有咏友情的等等,在婉约词上有诸多绝唱。
可惜的是才华无人赏识,他五十几才考上个小官,他对八股文章深恶痛绝。
经常出入妓院的他死时也无亲人无钱替他下葬,还是生前几个妓女埋的他。
柳词内容有三类:1.描写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生活风尚,《望海潮》最为有名。
这是一首最早出现的,由文人创作的长调慢词,它形象地描绘出钱塘江的秀美景色和繁华富庶。
2.描写男女情爱。
这类词中有表现下层人民不幸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深切同情的,如《定风波》,有写妓女悲苦和她们对轻薄男子怨恨的,如《少年游》,有写妓女渴望自由、渴望真正爱情生活的,如《迷仙引》。
3.江湖落拓的感慨是他词作的另一重要内容。
《雨霖铃》、《八声甘州》、《夜半乐》是这部分词的代表作。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八声甘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道出了居无定处,四海漂泊的乡思愁怀;“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雨霖铃》)、“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夜半乐》)和“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八声甘州》)中主人公颓唐的心情将秋日景象涂抹上浓重的阴影。
词人的离愁别绪与冷落清秋的景物相互交融,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境界。
宋词自柳永起开始作容纳内容更多的慢词,这为小令之外又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
柳词善以铺叙的手法说物言情。
大量吸收口语,是柳词表达富于变化的内容时的一种手段。
二、作品赏析(一)《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的《雨霖铃》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永的代表作和宋词婉约派的名作之一。
这篇作品,词人将他离开汴京(北宋京都,今河南开封)时与爱人惜别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饯行时难分难舍的情景,抒发离情别绪。
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画幕。
起首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点明离别的时间和地点,并用“寒蝉”、“长亭”、刚停息的“骤雨”渲染环境和气氛。
准确地将爱人分别时的心情烘托出来,为整首词定下了凄凉伤感的调子;字字写景,景中含情。
“都门帐饮无绪”,极写饯行时依依惜别的心情;“无绪”两字写出不忍离别,而又不得不别的心绪,真是“剪不断,理还乱”,以致饮酒索然无味。
而正在无绪饮酒,难分难舍之际,“留恋处”却又“兰舟催发”。
天色已晚,船夫阵阵催促;出发上路即刻就是无情的离别现实,可想而知,词人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对恋人,执手相拥,泪眼相视;千言万语,无从诉说。
这两句使用白描的手法,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恋人失魂伤别的情状,跃然纸上。
此处的“竟”,加重气氛;“凝噎”两字把此时的别绪刻画到至极,为神来之笔。
而此时,离别的双方虽已“凝噎”“无语”,但词人的内心却百感交集。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写别后思念的预想,近情远景相融,实情虚景相交。
词人把黯淡的心情与沉沉的暮霭融在一起,给别后的思念,抹上了厚重的阴影。
这两句表面是写景,但实则句句寓情于景,用虚景烘托出别时、别后的思念心情;表明旅人前程茫茫,情人再会将遥遥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
一个“念”字,说明写景只是想象的。
“去去”是指分别后越去越远的意思。
这二字用得极好:不忍离去,而又不得不离去,包含了离别的无奈和无限的凄楚。
只要兰舟启碇,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沉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远方。
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
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片抒怀,承“念”而来,设想别后的情景和思念的凄楚。
换头起首两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以情起句,叹息古往今来多情离别之可哀;从普遍现象到个体情状,点明“多情”就会“伤离别”。
“自古”两字,把“离愁别绪”从特殊提升到普遍,扩大了词的意义。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个“更”字,强调自己所承受的痛苦比常人、比古人更多。
这句用眼前的“清秋节”,来形象地说明这种痛苦的程度,同时又呼应上片的“寒蝉”,构成寒秋时节凄冷的协调意象。
那么,词人这种甚堪于常人、古人的别痛,又将是怎样的情形呢?接下来,词人用很具象的言语渲染出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两句,其精之处,在于用景写情,虚景实写,以景染情,融情于景;景语即情语。
此两句与上片的“念去去”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更为甚者,“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的“都门帐饮”,足见词人虽“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
“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柳”与“留”谐音,写出了难留的离情;晓风的凄冷,写出了别后的寒心;残月的破碎,写出了今后难圆的预感。
这两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凄清冷落的怀人意境;历来为世人所称道,成为宋词名句。
“此去经年”以下四句,推想别后惨不成欢的境况:今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能熬得过去呢?即使有再多的良辰美景,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享,也形同虚设;再退一步,即便对良辰美景有些许的感觉,有无尽的缠情蜜意,又能向谁去诉说呢?这几句,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反复,又一气贯注,抒泻了无尽的愁思,也传达了彼此关切的心情。
词人用反问的形式结句,并嵌入一“纵”一“更”的副词,使情感的表达更为强烈。
这首《雨霖铃》是描写离情别绪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被列为宋词“十大金曲”之一。
它出自柳永之手,不是偶然的。
这不仅仅因为柳永的文才超强,更与柳永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有着密切的关联。
柳永生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其父、其兄、其侄及本人均为进士出身。
柳永少有俊才,为人风雅,倜傥不羁,工于词章。
年轻时即入京参加科考,常留恋于歌坊柳巷,写了很多流传于社会的“俗词”,为崇尚“雅词”的仁宗皇帝所不喜。
在一次贡院科考落第时,柳永又写了一首《鹤冲天》来发牢骚,不想惹祸上身,招致了日后的不幸。
当时已是举人的柳永,善为歌辞,性情风流,“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柳永的词,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这首词很快就被宋仁宗知道。
词中的“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等文字使仁宗大为光火。
仁宗在发榜谕批时说“此人好作‘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因而,柳永连续五次科考都不被录用。
直到景佑元年,柳永将名字“柳景庄”改为“柳永”,才被赐为进士身;当时已经47岁。
其后在定海、睦洲、余杭等地做过小官。
由于其生性放荡不羁,官场屡屡失意,不被朝廷所重用;他在任满进京后,又因出言不逊,得罪朝官,被罢免了“屯田员外郎”;曾有人向宋仁宗举荐柳永,仁宗却说:“得非填词柳三变乎?……任作白衣卿相,风前月下填词!”这无疑宣判了柳永的仕途死刑。
之后,柳永干脆“奉旨作词”,浪迹市井,行于秦楼楚馆之中。
此后,他对社会生活有了更为广泛的接触,对都市生活、妓女和市民阶层相当熟悉;都市生活的繁华,妓女们的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以及自己的愤恨与颓放、离情别绪和羁旅行役的感受,都成了其词作的重要内容。
柳永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秦楼楚馆亲热唱和,其词作多半产生于笙歌艳舞、锦塌秀被之中。
由于他的坎坷、潦倒,在与那些遭遇不幸的歌妓们相处时,有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真切感受,因而能以同情之心,体察那些生活在社会低层的歌妓,为她们写词,深得其共鸣,并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柳永晚年死于润州(今江苏扬州),终身未婚;死时一贫如洗;歌妓姐妹们为他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时节,歌妓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会”。
其生前,与谢玉英、陈师师、赵香香等名妓交往甚深。
正是这样的人生经历,使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有着十分丰富的、感性的男女情感体验,加之本身出色的文才,方能写就如此经典的《雨霖铃》。
这首词以凄清冷落的秋景作衬托,首先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情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伤恨,层层铺述,情景相生,委婉凄楚地诉说了词人离愁别绪。
全词以“别情”为线索,来表达“伤离别”的主题。
就时间而言,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从“今宵”设想到“经年”;但不管时间怎样变化,都处处在写“别情”。
就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楚天”,到“晓风残月”的“杨柳岸”;而空间变换,仍始终离不开抒写“别情”。
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层层推进,突出主题。
在表现形式上,通篇层层铺叙,写景、抒情均用白描手法,情景相交,虚景实景相融。
“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都是写景词语;情态描写的词语有如:“帐饮无绪”、“留恋”、“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等。
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几句,则将景物描写虚实相融,很好地寄情于景中。
在情景交融方面,前片把黯然离别的心情溶入沉沉暮霭之中,绵绵离恨,犹如空阔无际的楚天;后片把酒醒后的清冷之感,溶入杨柳岸上的晓风残月之中,秋水伊人,天各一方,上,船夫紧紧地催促着行人”,也看到了“晓风吹拂的杨柳岸边,离别之人正在痛苦地徘徊”,而在“烟波浩渺的江河上,词人越去越远,直到暮霭沉沉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