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清单自贡四中杨寒第一章认识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赤道的长度:地球赤道的长度约是40000千米。
3、地球的平均半径:地球的平均半径约是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比极半径(6357千米)长21千米。
4、地球的表面积: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第二节地球仪1、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叫做地轴。
2、北极: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北极。
3、南极:地轴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南极。
4、经线: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极点的弧线叫做经线。
5、纬线:垂直于经线的圆圈叫做纬线。
6、经线的特点: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长度相等,都相交于南极点和北极点,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7、纬线的特点:所有的纬线都是圆,长度不相等,所有的纬线都平行,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8、本初子午线: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叫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
9、东经和西经:0°经线以东为东经,用“E”表示;0°经线以西为西经,用“W”表示。
10、东西经度的判读: 度数向东增大的是东经,向西增大的是西经。
经度最大为180°。
11、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向东到东经160°为东半球,西经20°向西到东经160°为西半球。
12、经线圈:两条相对的经线形成经线圈,度数相加为180°,东西经相反。
13、四条重要经线:0°和180°是东西经的分界线。
20°W和160°E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14、北纬:赤道纬度为0°,以北为北纬,属北半球,用“N”表示,北极点的纬度为90°N。
15、南纬:赤道以南为南纬,属南半球,用“S”表示,南极点的纬度为90°S。
16、南北纬度的判读:从纬度看,向北增大的是北纬,向南增大的是南纬。
17、北京的坐标:北京所在地的经纬度是东经116°,北纬40°,写为116°E,40°N。
18、回归线和极圈:南北回归线的纬度为23°26′,南北极圈的纬度为66°34′。
19、纬度划分:从纬度看,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纬。
20、掌握经纬网定位并能准确写出某一点的经纬度坐标(P15图1.15)。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
2、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自转。
3、地球的自转方向:从地球侧面看为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方向。
(北逆南顺)(P16图1.17)4、地球自转的周期:地球自转一周大约是24小时。
5、地球自转的影响:①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
②地球自转使经度不同的世界各地出现时间差异。
6、地球的公转: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地球公转时地轴总是倾斜的。
7、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约为一年。
8、地球公转的影响:(P17图1.19)①地球公转产生了昼夜长短变化。
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②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
分为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
③地球公转产生了五个热量带。
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9、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为夏至日(6月22日前后),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为夏季,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昼短夜长,为冬季,南极圈以南出现极夜现象。
10、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为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为冬季,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昼长夜短,为夏季,南极圈以南出现极昼现象。
11、春分和秋分:太阳直射赤道时,分别为春分日(3月21日前后,此时北半球为春季,南半球为秋季)或秋分日(9月23日前后,此时北半球为秋季,南半球为春季),春分秋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上永远是昼夜平分。
12、五带划分依据:人们根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热量带。
13、热带: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为热带。
(P18图1.20)14、温带:北回归线到北极圈之间的地区为北温带;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为南温带。
15、寒带:北极圈到北极点之间的地区为北寒带。
南极圈到南极点之间的地区为南寒带。
16、五带特点:有太阳直射的是热带(南北回归线上一年直射一次,回归线之间一年直射两次),有极昼极夜的是寒带,既无太阳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的是温带,四季变化最明显的也是温带。
第二章 学用地图第一节 地图的发展1、 现在最先进最方便的是电子地图,它是指可以用计算机存储与处理的地图。
2、 卫星图像是对地观测卫星探测到的地球表面信息所形成的影像,如卫星云图。
3、 GPS 是全球定位系统的缩写,将GPS 与电子地图相结合,就能实现自动定位导航。
第二节 地图的运用1、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辨别地图上的方向:①有经纬网的根据经纬线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②有指向标的根据指向标确定方向,指向标一般都是指向北方。
③没有经纬线和指向标的地图,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方向。
(P25图2.14)3、比例尺: ①比例尺的计算:②比例尺的大小:比例尺的大小就是分数的大小。
③比例尺的大小与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比例尺小 → 表示范围大 → 内容简略;比例尺大 → 表示范围小 → 内容详细。
④图例和注记: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就是图例;用来说明事物的文字和数字叫做注记。
掌握一些常见图例(P27图2.17)第三章 陆地与海洋第一节 陆地与海洋的分布1、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
岛屿:四周环海的小块陆地。
3、大洲: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所组成的区域。
4、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
5、海峡:沟通两个海洋水域的狭窄水道。
6、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P32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图3.4)记住各洲的轮廓(P33图3.5)与相互位置。
7、各洲重要分界线:(P34图3.6和图3.7)①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缩短了大西洋和印度洋、欧洲与亚洲之间的航程)②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③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沟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④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沟通了太平洋和北冰洋)⑤南美洲与南极洲:德雷克海峡8、四大洋:面积由大到小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其中太平洋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一半。
马六甲海峡沟通了太平洋和印度洋。
第二节等高线与地形图1、海拔:即绝对高度,是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P35图3.9)2、相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3、等高线:在地图上海拔相同点的连线。
(深度相同点的连线叫等深线)4、地形图上,等高线稀,坡度缓;等高线密,坡度陡。
会估算山顶的高度。
(P37图3.11)5、山地的六种基本形态:①山顶:等高线闭合,中高周低。
②洼地:等高线闭合,周高中低。
③山脊:等高线由数值高处凸向数值低处,中间高,两侧低。
④山谷:等高线由数值低处凸向数值高处,中间低,两侧高。
⑤鞍部:两座山顶之间的连接点。
⑥陡崖:等高线重叠,有一排示坡线。
(P37图3.12)6、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丘陵、高原、山地,蓝色表示海洋、湖泊,白色表示积雪、冰川。
7、陆地五种基本地形: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①山地:海拔大于500米,相对高度大于300米,起伏大。
②高原:海拔大于500米,内部相对平坦,起伏小。
③盆地:周高中低,内部平坦。
④平原:海拔小于200米,平坦开阔。
⑤丘陵:海拔大于200米小于500米,相对高度小于300米,起伏较小。
8、世界之最: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南美洲),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南美洲),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非洲),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南美洲),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亚洲),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亚洲),最长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美洲),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北美洲),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亚洲),必须落实到图上。
(P39图3.14)第三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1、地壳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运动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后来发展为板块构造学说。
3、全球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都在海洋上)、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记住它们的位置与分界线。
(P 42图3.17)4、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边缘地壳运动活跃,或张裂拉伸,或俯冲碰撞,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
5、全球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日本、台湾)、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防震避震知识。
6、常考点:阿尔卑斯山(欧洲):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喜马拉雅山、印度尼西亚(亚洲):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科迪勒拉山系(美洲):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
地中海将消失: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处。
红海将扩大: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地区。
1、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它给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空间。
2、海洋占地球总水量的97%,有丰富的矿产、油气、鱼类、盐类资源,还有海滨旅游、远洋运输等,还可利用潮汐能。
3、对海洋环境的破坏:赤潮的形成、破坏珊瑚礁、海洋石油污染、海洋垃圾污染和过度捕捞海洋生物。
为此我们制订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保护海洋。
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天气和天气预报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是易变的;气候是长期的(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是稳定的。
2、天气预报流程:探测系统——信息处理——预报系统——气象服务3、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P54图4.3)第二节气温和降水1、气温的时间变化:①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2小时左右(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会计算气温日较差)②气温的年变化: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则相反。
(会计算气温年较差)2、气温的空间变化:①在同一地点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②水平方向上全球气温从低纬度向两极递减。
赤道附近最热,南极地区最冷。
(P57图4.7)3、降水:空气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