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人生,炼成千古绝唱
——浅谈xx 小说女主人公悲剧的原因
xx121xx
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是一片动荡不安的土地,上海,在这一时期沦陷成为了日占区。
而张爱玲在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凭借处女小说集《传奇》成为当时上海滩最走红的女作家。
她用自己传奇的一生,谱写了一段难以逾越的神话。
爱情是文学永远的主题,恋爱和婚姻始终也是张爱玲逃不出的题材。
只是,张爱玲演绎的一个个故事,往往都是充满悲剧色彩。
她用犀利的笔触和细致的描写,冷静、悲壮、毫无保留地对人性的阴暗面进行了深刻揭露。
在她笔下,人性的自私、冷漠、虚伪、扭曲、变态,情爱的虚假、社会的阴暗、命运的残酷被揭示得淋漓尽致。
作家的创作观往往取决于作家的人生观,而人生观又取决于作家独特的生活经历与时代背景。
张爱玲创造的情感世界是一个充满了悲剧的世界,这与她的经验世界有着必然的联系。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贵族家族,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的长女。
按常理说,她应该衣食无忧,可以在上流社会做她的淑女活贵族小姐,可是这个原本的大家族却日渐衰败。
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遗少式的人物,给了她古典文学的启蒙,极大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风格。
然而在她童年的时候,潦倒的父亲开始蓄妓、吸毒并且又纳妾;十多岁时父母离婚,张爱玲跟着父亲一起生活,受尽父亲和后母的虐待,最后不堪忍受,离家投奔生母;青年时期的张爱玲寄希望于通过自我学习获得自立的能力,但两次战争的爆发却两度摧毁了她的求学之路。
家族的衰落、童年的阴影、求学的失败等人生失落感构成了张爱玲的经验世界,使她渐渐形成了对人生和人性的消极悲观态度。
她在《传奇》中写道:
“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 ',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
”揭示出张爱玲身世与创作心态、写作笔调紧密相联。
“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我的天才梦》)她悲凉的感悟到人世间本没有真爱,从而摆脱不了兴亡沧桑之感。
她不得不将内心的沉闷、不满、压抑反映在小说创作中,以独特、新颖而又十分犀利的眼光冷静地看待世间、看待人生、看待自己的命运,从而发出深刻的顿悟与议论。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沉香屑》中的葛薇龙、愫细,《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张爱玲小说中的这些女主人公,
看似是一个个独立体,但事实上,她们更是张爱玲内心裂变的产物,是当时社会环境下的牺牲品。
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期的中国,风雨飘摇、民不聊生,而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更缺乏起码的生存空间,那么嫁人尤其是有钱人自然就成了女性生存的最好抉择。
结婚就是找个饭碗的功利性婚配观念使婚姻具有了交易的特点,缺少了最基本的真诚前提。
金钱几乎成为了她所有作品的一条极为重要的纽带:
她们为钱而入豪门,又为钱出卖了自己的灵魂;她们不但使自己身心受到摧残,也给周围的人带来了难以弥补的痛。
可以说,那个时代背景是造就这些女性悲剧的基础。
《沉香屑:
第一炉香》中的主人公葛薇龙,本是个有上进心,也想“行得正,立得正” 的少女。
为了求得“饮食”的生存,她被姑母诱导,最终跌入堕落的深渊。
葛薇龙住上了大洋房,只是这豪华体面的大洋房貌似高雅,却是一个食人的魔窟,骨子里透出森森的鬼气。
作者形容这座大洋房“很有点像古代的皇陵”,而葛薇龙则自比是《聊斋》中的书生,“转眼间那贵家宅第已经化成了一座大坟山”。
葛薇龙就在梁家那“绿幽幽的冷酷而淫荡的世界中堕落下去”。
这几个比喻是张爱玲风格的典型代表,一针见血地揭露了葛薇龙的真实生活。
纸醉金迷的世界是一个大陷阱、大染缸,侵染了这些原本纯洁的青年女性,就像一张雪白的纸被涂上了罪恶的血红印记。
作家不仅展现了家庭式的环境对人们灵魂的侵蚀,而且悉心描绘了丑恶人心的恶性滋长。
可以这么说:
是封建家庭制度打造了XX的人生悲剧。
如果说葛薇龙是一个深受封建社会摧残的少女形象,那么《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便是一个被婚姻囚禁的怨妇。
她虽然受过西洋教育,封建意识依然深入她的骨髓。
她在离婚后住在娘家,当不堪继续在这个大家庭住下去的时候,她把寻找经济靠上作为择爱的标准,为了钱投入了范柳原的怀抱。
个人认为,张爱玲笔下最成功而又最涩的婚姻莫过于《金锁记》了。
曹七巧为了保住“卖掉她一生换来的几个钱”,宁可在性压抑、性苦闷中煎熬,也要赶走她所爱的小叔子季泽的挑逗。
而更可怕的是,她变态到要扼杀人性起码的欲求和一切美满的姻缘,只要是在她控制的势力范围之内。
她亲手戕害了自己的儿媳妇,又让儿子的小妾吞
生鸦片死去;她亲手斩断女儿还算美满的婚姻,让这朵少女之花养在家中枯萎。
至小说最后,曹七巧已然心理扭曲到了变态的地步,读来令人颤栗。
不管是葛薇龙、白流苏还是曹七巧,她们其实都是那个社会环境的牺牲品。
在那个时代,正是因为女人经济的不独立,才造成了她们精神上附庸于他人,难以自立。
她们麻木的生活,习惯于生活在男人的影子里,心甘情愿地被囚禁、被封锁在金钱铸就的城堡中,丧失了追求自由的勇气和力量。
而她们所在的这个家庭不过是个拴住她们的铁链和困住她们的笼子,她们已经习惯并最终选择默默承受这种禁锢,沦落成为婚姻的奴隶。
张爱玲的时代,是中国古典文化与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
在这里,女性的意识和心灵被西方现代“文明”的金钱观念一点点地腐蚀掉,甚至发生了变形扭曲。
纵观张爱玲小说,始终贯穿了张氏忧郁、苍凉、华美的悲剧色彩,而且具有与别的作品截然不同的特征。
小说环境暗淡阴沉,人物空虚无聊,结局飘渺茫然,但是中心总是反映主人公的苍凉心境。
张爱玲小说中的一些特征都留有自己早年生活的印迹,一定程度上甚至有明显的自传色彩,她总是习惯于不自觉地浮现出她的童年经历。
虽然张爱玲的作品由于没有过多地涉及到社会舆论主,流而一度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甚至受到指责,但是,真实地描写人性和社会,理应也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反映战乱动荡年代的市井生活里的最本真的人性对,也是对时代的真实记录和深思。
总之,张爱玲作品的艺术,大多离不开她对人物悲剧意识的深深的理解和高超而又细腻的写作技巧。
她用自己灵魂刻画出的一个个悲剧人物心酸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这也正是张爱玲作品能长驻人心的魅力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张爱玲全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年3月
【2】庄超颖《苍凉与华美——张爱玲论述》
【3】傅雷《论张爱玲小说》福建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