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中日甲午战争的历史意义

论中日甲午战争的历史意义

论中日甲午战争
1894年,中日那场海战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深远,不得不察也!!
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任何历史事件都有其前因后果。

甲午战争若细询其因,详观其果,恐怕远远并非“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这般简单。

它的历史意义远远超出那个时代的范畴,更应该看做是一次东西方意识形态上的对决,是东西方两个世界的一次矛盾不可调和之后的总爆发,是两个世界历史发展后的一次大对决。

询前因,百年史事浑如梦。

放眼历史,中华民族自夏开始,已然经历了三合三分的大局面,着实让这“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深入了人心,感叹了世人。

但真如世人所悟,“合久必分”吗?历史的发展固然呈现出螺旋式的方式,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也足以给我们描绘出这壮阔的历史画卷并给予后人启迪,但还是想再问一句,真的“合久会必分”吗?
恐怕未必如此。

让我们铺开这绚丽的历史画卷,来感受这历史车轮前进的脉动。

夏商周、隋唐、元明清,可谓是这三合。

从时间上看,三个时期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从这一点看,合的时间越来越长。

从世袭奴隶制到封建君主制,从世传制到科举制,从专制统治到地方分治,
无不彰显历史的进步。

大禹治水赢了民心,建立了夏;隋炀帝开凿隋唐大运河、开创科举和三省六部制,则奠定了隋唐盛世的基础;元朝的大兴农业,兴修水利,各种文化的糅合,庶民文化的兴起,无不为后世打下长治久安的局面。

纵观这三个时期,可以总结:得民心者,得天下。

这三个时期的鼎盛之时,无不是藏富于民,国富民强之时。

细细品味这三个时期,尤其是隋唐和元明清时期,两个时期的鼎盛之时无一没有不征讨外族之举,正彰显出“安内必先攘外”的道理,看看这些朝代的鼎盛时期多是平定了外来的威胁而导致国家更加的繁荣,更加的富强。

而这些时期都是经过动乱之后的时代,百姓无不期盼安定的太平盛世,正是这种安定生活的期盼,对外扰的平定则显得尤为重要。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显示着一个真理:太平盛世是打出来的!!看看这三个时期的领土,元朝达到了鼎盛,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朝代治世方式进步的必然。

如果这些还不足以证明上述的论述,那我们在来看看这个“分”会告诉我们什么。

说到分,不得不说秦,这个短命的朝代改变了世袭奴隶制,创建了封建君主制,一统江山,可谓开创了中华民族的一大制度的先河,依法治国也是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治国之理。

但他的法是巩固自身统治,并非取信于民,养富于民,而是一种残酷刑
法的压迫。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虽然法制的形是好的,但其神却大相径庭,最后导致农民起义,则成为了必然。

那么如此先进的制度,自然导致了汉的空前繁荣。

但这也是分的开始,因为天下已经一分为二了。

而汉朝的繁荣正是无为而治,藏富于民所致。

可惜到了汉武帝刘彻,废了无为而治采用儒家思想,废了地方自治加强了中央集权,虽然一时达到鼎盛,却也为自身及后世埋下了祸根,并使汉室从此走向衰败而周边外族不断崛起。

可谓,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是一部汉室兴衰史,这样说不为过。

从汉武帝开始,中央集权不断受到重视,儒家思想的统治,导致其后的几千年战火纷争,分分合合。

看看一同江山的朝代,哪个不是到了后期过于集权而亡,集权就带来腐败荒政,这也是合久必分的根源。

看看这几千年,汉室王朝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不断走向没落,虽然期间不乏一些朝代的鼎盛,随着时间的推移,少数民族已然走入了中华历史的主线。

元朝的建立是这一历史进程的里程碑,虽然明朝有过反扑,但终究难改衰败之象,最终被清所灭。

但也不要灰心,历史发展呈现出了让人欣喜的一面。

看看这些“分”,汉朝三国东西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宋朝,分的时间越来越短。

这说明什么,历史在进步,导致分
的因素开始变少了,尽管还不是那么的理想,还有点不如意。

这里面有一条暗线,因为重视儒家和集权的汉室在衰败,尽管少数民族不是那么友好。

看看汉室还占优势时的三国,战火纷争,民不聊生。

可见意识形态对于一个民族的影响之大却不显于明处,真所谓大道无形,大音若希。

但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已然帮我们证明了这种儒家和专权制度终究要被淘汰,看看汉室的没落之路吧。

这里不得不提一个支线,就是宗教的发展。

道教和佛教在整个历史的发展兴许都各有特点,但一个总的特点是,他们是在儒家思想的统治下发展的。

任何朝代并没有将道家的无为而治和佛家的慈悲为怀超度众生的精神发扬光大,而更多的是一种为治而治,这一点值得重视。

从元朝开始,少数民族便在中华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但不管是汉室也好,少数民族也好,都始终跳不出那合久必分,盛极而衰的命运,这恐怕是封建君主专权制的历史局限性使然,看看那些曾经辉煌过的朝代,哪个到了后期不是与民争利,腐化昏庸,政治颓废而后被另一个朝代所灭,但新主政的朝代依旧重蹈覆辙,让人不由叹息,虽然不乏明主在世,但浩浩荡荡千百年,一人在世不过百年,身后事还需问后人,可后人怎逃出这
般历史的轮回?
把视角拉近些,元明清的历史值得让人玩味儿一番。

元朝,第一个少数民族帝国;明朝,汉室的反扑,他夹在了元朝和清朝的中间;清朝,最后一个少数民族的帝国。

细细推敲,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

如果说元朝是在陆地上征战扩域,那么明朝就已然将势力范围发展到了海上;元朝时期的农业虽然不比宋朝发达,但也算是治理有方,而明朝的重商,让中华民族的商业也登上了另一个巅峰;如果元朝糅合各方文化,虽然时常爆发冲突,但也算是小有成就,那么明朝则是使中华的文化发展变得空前繁盛。

总的来看,虽然元被明所灭,明是汉室的反扑,但两个朝代似乎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前者为后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点比较值得研究。

但清朝却将两者的功绩全部颠覆了,康乾盛世强化了君主集权制度,虽然短时间内维持了盛世,却导致其圈地、重农抑商,加大思想控制,重视权力而轻发展,最终导致闭关锁国的盛行,其达到顶峰之时正是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始。

清朝似乎并没有继承元朝或者明朝任何一个朝代留下来的遗产。

他既没有像元朝那样坐稳陆上霸主的地位,像元朝那样对内陆雄心勃勃;也没有像明朝那样,开拓海上霸权,广开海路;更没有继承两个朝代沿留下来的
空前文化繁荣,反而大兴文字狱,禁锢思想;也没有将商业发扬光大,反而打击民族商业的兴起。

或许是一种自我满足现状的心态,似乎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一种历史的倒退,而与之对比的却是西方工业革命的进步。

就此,历史发生了转折。

1840年开始,清政府开始对外走向了下坡路,一个个条约的签订,国土的流失,而海上贸易通路的打通也是被外国所逼迫,海上的自主权也被外国人掌控。

从此拉开了中华民族耻辱的序幕。

不能说清政府没有能力阻止这个趋势,应该说还有一线的希望,但这希望被慈禧打压的苟且残喘,自己都不能苟活,何谈复兴中华。

1861年的洋务运动是个好的开端,当时清政府也就分化成了洋务派和守旧派,而守旧派恰恰得到了慈禧的支持,但两派系的矛盾非常激烈。

由于洋务派势力不容小觑,所以慈禧,其实是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狭隘角度出发(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清朝在历史中的倒退性),默许洋务派进行自强运动,但一切都在保守派的管控之中,许多力量被消耗在内耗中,本来已经内忧外患的中华民族尽管经过33年的变革,但收效不大,这也就导致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

细看这甲午战争之果,想必所有人都对这之后的历史历历在目,每每提到后面的这段历史无不让中华儿女倍感
耻辱,气血沸腾。

而中日的这场甲午战争,如果说是清政府无能所致,倒不如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始终没有走出封建君主制这个怪圈的结果;倒不如说是汉室走了一条错误的路线,而导致自身几千年衰败的最终结果;倒不如说是,中华民族汉室的衰败,而少数民族无法找到一个兴盛的治世之道的最终结果;倒不如说是中华民族被西方民族短时间超越后没有追赶,落后挨打的结果。

老鼠叫我来抓喵
2013年6月天津
微博:老鼠叫我来抓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