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材解读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解读的篇目是《始得西山宴游记》。
下面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文章主要内容等方面把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认识作以下简单的介绍。
一、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提倡启发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提出: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应用的能力,从而充分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而教师的指导和启发至关重要,我认为应体现在以下三点: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的思维。
下面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中第二板块“与造物者游”的第一篇课文。
这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首篇,主要写了作者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我认为学习这样的游记文言散文一个是重在疏通文意,另一个是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学习借鉴作者写游记的手法。
这是我对教材的理解,接下来是学情的分析:
三、学情分析:
首先,从语文的认知结构来看,高一的学生文学积累是比较薄弱的,特别是对于文言文这一块,所以在这方面要多深入学习。
在教材的第二个专题,学生已经学过了《劝学》、《师说》等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文言的能力,而且在第四专题的“与造物者游”这一板块中,我们把《赤壁赋》放到了《始得西山宴游记》前面来学习,学生刚刚学习了《赤壁赋》,理解了苏轼对于自然和人生的哲理性阐释,对自然也有了自己的感悟,这些都为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提供了基础。
其次,从情感教育的角度看,高一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需要给予正确的指导,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对自然、对人生都充满着美好的憧憬,可以说是“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此类题材他们是比较感兴趣的。
所以,《始得西山宴游记》不仅蕴含了丰富的文言文知识,而且承载着陶冶性情的意义,是很好的学习素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应该在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即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所以根据课程要求,并结合以上教学背景,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如下几个方面: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积累掌握文言实词“穷、始、望、为”等以及文言虚词“之、而”等的用法,了解实词的古今异义,及文言特殊句式,学会翻译文言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作者对比映衬、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会作者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从教学目标中,我提炼出本课的重难点: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字词,学习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写作手法。
难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六、教法学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本着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诵读法、点拨法、提问法和研讨法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和悬念法。
七、课时安排:在课时安排上,我打算用两课时完成我的教学
第一课时:
1.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由柳宗元《小石潭记》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多么令人留连忘返的境界呀!这是谁创作的佳句?出自哪篇文章?
这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为我们描绘的迷人景色。
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记》,我们已经学习了《小石潭记》,今天将再次和柳宗元一起登上西山之巅,感受其高峻峭拔的特立之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内心感受。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在主要是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自然地过渡到课文的情境中来。
学生已学习过《小石潭记》,教师由文中佳句导入,便可引起共鸣,温故知新,激发兴趣。
2.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这个环节主要是梳理文章的脉络,理解课文大意,解决字词问题。
这个环节主要有3个问题:
(1).解题;解释“记”的意思,以及这一文体知识。
(2).作者简介:介绍柳宗元的有关情况,包括他的生平经历、著作和一些观点。
(3).正音正义解决相关文言知识:依照学案所要求的学习步骤,进行文本的自主学习,主要是字词的正音、重点实词的理解,相关文言知识的掌握,同时特别注意一些难句的翻译。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理解文本的能力,以及通过各种工具书的自学能力,尤其在文言相关知识及翻译环节体现出来。
3.课堂检测
学生依托学案,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本课的文言现象的梳理归纳;学生识记落实学案填写内容;学生完成课堂训练相关题目。
主要是检测学生的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此部分的内容主要以学案为依据。
第二课时
一、重点讲解深度研习
思考并回答(尽量用原文回答)
1.作者游西山的时间及起因是什么?
2.前后两段话,作者的情绪截然不同,请找出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词句来。
3.在作者眼里,西山有什么特点?让作者有怎样的独特感受?
此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合作探讨,主动思考,挖掘文本内在联系的能力。
二、深入探讨品味赏析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作者怎样叙西山之游?(提示:理清第二段文章思路)
3.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作用有何不同?
4.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的?
5.作者由西山这一自然景象的游览得到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此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合作探讨,主动思考,挖掘文本内在联系的能力。
三、课堂训练
1.必做题:以课文第二段文阅读材料,完成1——6题。
此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
2.选做题:此部分选取了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小石城山记》,完成1——4题。
此部分主要通过练习,使得学生更加熟悉柳宗元,及其山水游记的写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