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1.布迪厄怎样反对“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他在什么意义上超越了二者的对立?答:(1)在传统的社会科学中,面对初级客观性和次级客观性形成了不同学科或不同思维方式,布迪厄称之为“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的对立。
①社会物理学的代表是孔德和迪尔凯姆,他们把社会世界看成是外在于主观意识的,可以用外部观察、测量和统计的方法加以研究的物理现象,并自誉为采取了一种纯客观的、确实可信的科学原则。
②社会现象学的代表是萨特和加芬克尔,他们强调社会世界的主观性,把个人的意志选择、价值理想和情感体验看成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像叔本华和尼采那样从个人的表象和意志出发来解释社会生活。
(2)在布迪厄看来,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表现了学术界对社会生活的分裂性认识。
①社会物理学方法所把握到的物质关系和社会现象学所把握到的精神关系,是从不同的原则分析出来的两种层面的客观关系,但二者在现实生活中是统一在一起的。
布迪厄认为,社会物理学关于社会生活客观性的理解是简单的,其重要失误在于它未能在形成过程中来理解社会客观性,而无论何种类别的社会客观性都不是离开主观性独立自生的,都是在各种主观因素的参与中才生成的,社会物理学方法否认了这一点,把具有客观性的物质关系或经济关系中的主观因素完全“物化”了。
②社会现象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社会物理学的直观机械性。
强调了社会生活中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它未能把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放到具体的社会条件中去考察,缺乏对主观性要受到种种外在条件限制的理解,所以陷入了欧洲哲学史上目的论的旧辙。
(3)布迪厄从关系主义方法论超越主观和客观二元对立,要把主观和客观各种层面的研究都纳入自己的视野中,但是客观性研究应当优先于主观性研究,并且关于各种社会位置或社会条件的客观性分析是关于精神意识的主观性分析的前提和基础。
2.怎样理解和评价布迪厄关系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答:(1)布迪厄多次指出,他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确立了研究社会问题的关系论原则。
在他看来,社会学视野里展开的社会世界,其本质就是各种关系。
布迪厄的关系主义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标志着布迪厄超越了古典社会学的实体主义方法论,而且也使他论述场域结构和实践逻辑等方面问题时展开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2)布迪厄关系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体现①初级客观性和次级客观性布迪厄认为,二元论的思维方式的现实基础是现实世界的两种方式:“初级的客观性”和“次级的客观性”。
初级客观性包括各种物质资源的分配,以及运用各种社会稀缺物品和价值观念的手段;而次级客观性则体现为各种分类体系,体现为身心两方面的图式,在社会行动者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如行为、思想、情感、判断中,这些分类系统和图式发挥着符号范式的作用。
简言之,初级客观性实质就是社会世界中的物质构成或物质关系,次级客观性实质就是社会世界中的意识因素或意识关系。
②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在传统的社会科学中,面对初级客观性和次级客观性形成了不同学科或不同思维方式,布迪厄称之为“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的对立。
社会物理学的代表是孔德和迪尔凯姆,他们把社会世界看成是外在于主观意识的,可以用外部观察、测量和统计的方法加以研究的物理现象,并自誉为采取了一种纯客观的、确实可信的科学原则;社会现象学的代表是萨特和加芬克尔,他们强调社会世界的主观性,把个人的意志选择、价值理想和情感体验看成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像叔本华和尼采那样从个人的表象和意志出发来解释社会生活。
布迪厄从关系主义方法论超越主观和客观二元对立,要把主观和客观各种层面的研究都纳入自己的视野中,但是客观性研究应当优先于主观性研究,并且关于各种社会位置或社会条件的客观性分析是关于精神意识的主观性分析的前提和基础。
(3)社会学研究中的历史与现实关系问题根据关系主义方法论,布迪厄还提出了社会学研究中的历史与现实关系问题。
布迪厄认为,社会学研究现实社会问题不能脱离历史,应当在历史过程中把握现实社会问题的根源和实质,因为现实是历史的继续,历史则是现实的过去,不仅历史作为过去展开了今天的现实发生过程,而且现实作为即存也展开了过去的历史。
因此,只有从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中才能更丰富、更具体地开展社会学和历史学研究。
(4)社会学研究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问题①布迪厄指责在跨时空的长时段历史研究中过度追求历史演化的普遍规律的倾向,也反对仅仅注重对个别事件实地考察的孤立个案研究。
因为前者因单纯追求普遍性而流于抽象的空疏,后者因单纯关注个别性而陷入片面琐碎,因此这两种方法都无法把握实质作为复杂关系存在的社会世界。
他通过场域理论,来解决这种虚假对立的,亦即揭示社会生活中普遍蕴含着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关系,必须坚持用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矛盾分析方法才能理解社会现实。
②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在社会学中还表现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在布迪厄看来,理论同实践的关系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一种相互蕴含的关系。
从实践方面看,任何一种层面或一种类型的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理论观念规定下进行的,实践包含着理论;从理论方面看,没有哪种理论是离开特定实践条件形成的,理论中包含着实践条件的制约。
3.如何理解和评价布迪厄场域理论的学术贡献和方法论创新?答:(1)布迪厄的场域理论①场域的概念:场域是贯穿布迪厄社会学理论各种层面的一个核心概念。
用布迪厄自己的话说:“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
”②场域的构成要素:网络、位置和构型a.网络是从网络结构理论那里借用来的一个概念,网络结构理论用这个概念把人类社会的不同层面都解释为关系网,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通过信息沟通、交往互动和社会资本的占有,利用、创生、展开、涉取和改变着各种社会网络及其资源。
b.位置有三层含义:第一,位置是客观的,它是场域中各种关系交织而成的网结,在同人们的主观意愿和行为选择的关系中,位置起着客观前提或社会规定性作用;第二,位置含有社会资源或权力资本,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因占有不同位置而获得社会资源或权力资本,并且,他们也只有获得某种社会资源或权力资本才能占有某种社会位置;第三,因为位置含有资源和权力成为场域内矛盾冲突的焦点,在复杂的社会斗争中,位置处于持续的变易之中。
c.构型概念说明场域具有能动性,它可以用自身的特殊结构重新构造各种进入其中的关系或力量。
场域被喻为一种引力场,尽管不同位置以及占有不同位置的社会成员和社会团体有其自身的能力,但是在场域中,这些能力要经过场域结构调整之后才能发挥作用。
③场域的特点a.场域对影响社会行动者及其实践的外在力量有自主的形塑机制。
b.场域表现为不同类别或不同形式,各种场域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结构或阶级结构中存在的,都具有某种特殊的利益要求和政治作用。
c.场域都是关系的系统,而这些关系系统又独立于这些关系所确定的人群。
④场域的解释原则a.布迪厄经常用游戏来类比场域的解释原则。
他认为,在游戏开始之前,游戏者们要预先建立一种对某些规则达成共识,形成一定程度的信任,否则,游戏就无法进行。
而当游戏者们形成了共识和信任时,也就建立了各种相互关系,最初的关系网就结成了。
b.在布迪厄看来,游戏者之间的关系是受他们每个人所占有的位置、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而制约的。
并且,每个游戏者在游戏中的地位和作用又受他们个人所据有的资本的制约,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符号的各种形式资本的制约。
不过,布迪厄认为更重要的是游戏过程和游戏关系对游戏者地位和作用的制约。
c.场域中的关系是由行动者本身的因素、行动过程的变化和场域作为环境的制约作用等方面相互联系而成的,场域自身的作用是基础的或前提的。
⑤场域运动变化的动力社会资本是场域变化的原动力。
无论场域运动变化的形式如何,也无论场域中的行动者抱着何种动机引起场域中的冲突,场域变化的原因都发生于社会资本。
因为社会资本不仅是资源,更重要的是权力,是行动者凭借它在场域中发生作用的权力,也是行动者凭借它占据某种位置并因而可以支配场域的权力。
由于场域是各种异质因素构成的,并且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也是异质的,所以,场域中存在着复杂的差异,差异就要引起矛盾,矛盾就要表现为排斥、否定和斗争。
总之,场域的结构,无论内部的还是外部的,都是以具体性而存在的变动不居的矛盾关系,场域的发展动力和功能作用都产生于这些不断变化的矛盾关系之中,只有在持续不断的变化、无限复杂的差异性和具体性的关系中才能真正理解场域的结构。
(2)布迪厄的学术贡献在于提出了场域理论,并对场域做出了较具体的相关解释,拓展了社会学的研究角度,丰富了社会学的理论系统。
(3)布迪厄的方法论创新在于运用系统的思路来考虑场域问题,把场域看成一个运动着的整体,并在整体中把握整个场域系统中的各个要素。
4.怎样理解布迪厄关于实践逻辑的论述?答:(1)实践的逻辑布迪厄认为实践的逻辑不是普遍或无条件的,而是在一些实践活动中发现的共同性。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某种实践的逻辑不是贯穿无限多样的实践活动中的普遍性,而是在有限的可观察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共同性,它不具有绝对性;其二,实践的逻辑与观察或理解是直接相关的。
在布迪厄关于实践的逻辑的论述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他关于实践逻辑的模糊性的论述。
布迪厄不仅批评了传统哲学把人类历史过程解释为在绝对理性支配下而展开的合逻辑实践,而且反对亚当·斯密等人把个人的经济行为解释为清楚自觉的理性行动。
(2)惯习①惯习的概念:惯习是知觉、评价和行动的分类图式构成的系统,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又可以置换,它来自于社会制度,又寄居在身体之中(或者说生物性的个体里)。
惯习既不是单纯的意识活动,也不是离开人的意识的纯粹外在客观性,而是意识与身体(作为实际的具体存在)的直接统一。
②惯习的社会性。
虽然“惯习”直接统一或存在于身体之内,而身体一定是每个人的身体,“惯习”由此而具有个别的具体性。
但是,存在于个人身体中并支配个人实践行为的“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