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形象知识目标掌握有关诗歌形象鉴赏的相关知识;能力目标学会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掌握相关的答题技巧;情感目标体会古典诗词当中深厚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体察鉴赏诗歌形象的切入点和答题组织规范。
教学方法启发式、练习式考试说明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要点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且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就是把握古代诗歌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
近年来从考查题型来看,高考主要从以下三大角度命题:人物形象鉴赏、景物形象(包括画面、意象和意境)鉴赏、事物形象鉴赏。
【考点1】鉴赏作品的形象。
【考点解说】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要善于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一、人物形象1.抒情主人公形象在抒情诗歌中,诗人为了表达某种较强烈的感情,往往会设置一个“代言人”,并借此来表达爱憎是非、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等。
这个“代言人”即为抒情主人公形象。
从这个角度讲,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是诗人自己,是“诗化了的作者”。
2.客体人物形象(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
二、景物形象(意象)景物形象,广义而言,可以理解为自然景物形象和咏物诗中被人格化了的客观物象。
习惯上又笼统地称之为意象。
1.景象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等。
诗中的景象是为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
2.物象物象,诗人借之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的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
即作者以人格化的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通过这种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多用借物喻人、象征手法。
最典型的当是咏物抒情诗,这类诗歌中物象往往较为单一,诗人大多赋予这个物象以特定的内涵,或这个物象具有一定的比喻意义或象征意义。
有的是托物言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诗人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如于谦的《石灰吟》。
有的借物喻人: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诗人自己。
如曾巩的《咏柳》(咏柳而讽世,讽刺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有的托物言理: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
如苏轼《琴诗》(一件事的发生与发展,都不是单独可以完成的,而是由多个因素相辅相成的)。
高考真题:(2012年江苏)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⑴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⑵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4分)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
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⑶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4分)答案:借景抒情。
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赏析】此词属于小令,短小精悍。
几个意象几乎都在中学课本里遇见过:如“天涯”(“天涯共此时”)、“山月”(“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碧云”(“碧云天,黄叶地”)等等。
理解此词并不难。
首句直出“恨”字,是为词眼。
“千万”直贯下句“极”字,并点出原因在于行入远“在天涯”,满腔怨恨喷薄而出。
“山月”三句写景,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形,以物之“无情”写人之“有情”,突出思妇内心的悲戚和哀伤。
在这首词中,作者将离愁别恨摆到了“恨极”的位置上。
这让我想到了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面对同一种感情纠结,却是两种截然的态度。
一郁结,一自慰。
但二者都是人间至情。
质疑:答案不应是唯一的。
恨可以是标准答案中的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也可以是指远在天涯的游子、迁谪之人甚至是亡国之君因思念故乡、亲人,对自已不能回到故乡之恨或恨故乡远在天涯,不能相见的怅恨之情。
比如,李煜的《虞美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表现一位亡国之君对不能回到天涯之外的故国之恨,恨自已无能误国,以致国破家亡,有国不能回,有家不能归,因恨生愁,如一江春水绵绵不绝。
又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里的断肠人即是远在天涯的游子,对不能回到故乡的离愁别恨。
通过分析,主人公的形象除标准答案外,还应该包括游子、迁谪之人等。
原因分析:造成标准答案的唯一性可能是命题专家只选用了温庭筠《梦江南》(二首)中的第一首,而省略了其中的第二首:“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
”从第二首词中我们可以明白无误读懂这是心上人之间因思念而产生的千万恨中之“极恨”了。
如果试题中有第二首词,标准答案可以说无懈无击,而现在因没有第二首词作辅证,标准答案的唯一性难以服众。
据笔者了解许多学生把考题中主人公形象认定为游子,如果判定为错,那么因三个小题环环相扣,错一而三,学生在这一题上将以零分收场,惨不人睹,对学生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况且,猜想解读千年古人的所想所思对于一个当代青年学生已是不易,答案唯一会桎梏人的思想,与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希望能引起高考命题专家的重视。
鉴赏人物形象思考角度1.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标题往往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
如标题“怀古”就暗示了一个抒发个人情感的词人形象和借古讽今、借古伤己的情感表达。
如后面的注释为形象的理解与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
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
如“一片神鸦社鼓”表达了词人对敌战区一片安宁祥和景象的担忧,为失去北伐抗金时机而痛心。
3.抓描写,分析形象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
如“想当年”三句,一是表达对英雄的仰慕,二是表达自己对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渴望。
4.析典故,分析形象引用古籍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
比如本词中“凭谁问”三句表达了作者渴望如廉颇那样,老骥伏枥,报效祖国的热情;又有着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的悲愤。
典例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盘香。
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
“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解析】注释: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译文:竹轩面对柴门,清风卷来,柴门被自然地吹开了。
轩的前面,是刚刚开辟不久的小径,径边栽上了许多篁竹。
当轩静坐,竹梢的影子,都好像通过茗碗细细地落在轩中似的。
篆烟飞起了,竹叶的音响,宛如随着篆烟轻轻地飘来。
暑天,这里宜于乘凉倦卧,可以看到星从修竹的上面穿过;冬天,坐在这吟诗,可以看到素雪压在竹枝的情景。
设想到了冬季,这儿的清景,一定格外宜人;冬天梅花的寒香冷蕊,配上修竹的疏枝翠叶,使竹轩更有幽致,为此切不可移走墙角的梅花树。
赏析:这首七律题为《竹轩诗兴》,写竹轩景物,自然清丽。
从所写的景致中,可以看出作者本身的志趣。
作者虽然出身于勋业很高的富贵之家,但心志清隽,爱好闲雅,摆脱了富贵子弟庸俗的习气。
修竹本以它的高洁和潇洒,历来为文人雅士所激赏。
在作者所处的竹轩中,四时都有佳趣,而这首诗所描写的,则以夏季的景物为主。
开头两句:"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写竹轩面对柴门,清风卷来,柴门被自然地吹开了。
轩的前面,是刚刚开辟不久的小径,径边栽上了许多篁竹,环境是非常优雅的。
第三四两句:"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
妙在结合轩中的清事来写,显得自然而洒脱,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
当轩静坐,竹梢的影子,都好像通过茗碗细细地落在轩中似的。
篆烟飞起了,竹叶的音响,宛如随着篆烟轻轻地飘来。
在静观当中,确实是体会得非常细致。
第五六两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仍然是写竹轩清趣,但和前两句意境显然不同。
前两句写的是平时,这两句却写的是暑天的夜晚和冬天下雪的白昼。
前两句以写竹为主,以轩中的品茗、焚香为辅。
这两句以轩内倦卧看星,和冬天对雪闲吟为主,而以"星穿过"和"雪压摧"相应地写竹,达到水乳交融、情景俱妙的程度。
从诗句中作者告诉人们:暑天,这里宜于乘凉倦卧,可以看到星从修竹的上面穿过;冬天,坐在这吟诗,可以看到素雪压在竹枝的清景。
这样倦卧也好,闲吟也好,竹轩都可以供以诗情、诗兴,而此情此景,都非在其他的处所所能领略到的。
作者为诗,不求工而自工,从这几句诗中,也就可以使人心领而神会了。
结尾两句:"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作者因此时尚在夏季,所以第六句所写的情事,只是虚写,是预想如此。
作者设想到了冬季,这儿的清景,一定格外宜人。
冬天是梅花的季节,梅花的寒香冷蕊,配上修竹的疏枝翠叶。
纵使不是雪天,也便梅竹同淸,使竹轩更有幽致。
若是下雪的话,那么雪地咽梅花,静听竹林里敲金戞玉的声音,此境岂不更加清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