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阅读之人物形象鉴赏
教学目标:
1、总结体察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2、归纳解答诗歌人物形象鉴赏题的思路
3、能组织语言,规范作答
教学重点:总结体察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本节课总结的方法组织语言,规范作答
教学方法:以近两次的试题为范例和模板,总结体悟形象的思路和要义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试题再现,总结体察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1.一剪梅
(南宋)刘克庄
余赴广东,实之①夜饯于风亭
束缊②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
天寒路滑马蹄僵,元③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④。
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注:①实之:王迈,字实之,刘克庄好友。
②束缊(yùn):捆乱麻做火把。
③元:通“原”。
④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这首词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请选择其中的一个,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1)以作者为例,请同学找出体现作者性格特征的词句。
明确:“挑得诗囊,抛了衣囊”“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2)这些语句是从什么角度刻画人物性格的。
明确:动作、神态、语言,“疏狂”实为作者对自己的评价。
(3)总结体察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明确:①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②关注诗中作者的评论。
2.杂诗六首(之一)
曹植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1)作者通过什么描写塑造了自己的形象。
明确:景物描写。
(2)还有什么语句可以帮助我们体察作者形象。
明确:“翩翩伤我心”直接抒发作者情感的语句。
(3)总结体察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明确:①注意景物对人物的烘托作用。
②重视传达作者情感的关键词句。
补充:还可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的创作背景。
3.明确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方法: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3、环境(景物)对人物的烘托作用。
4、传达作者情感的关键词句。
5.诗中作者的评论。
二、归纳解答诗歌人物形象鉴赏题的思路:
1、定性:即“×××是什么什么”形象。
(“什么什么”是定性词,要准确概括形象的特征)
2、分析:即结合诗词内容,抓住细节特征、景物描写的作用、作者的评论情感等,具体分析诗词是如何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
三、展示学生答案示例,规范作答思路
1.展示示例一,请同学作出评价。
(示例一)我认为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心中怀有无限思念之情,心中十分苦闷、痛苦的诗人形象。
开头两句,写诗人站在高台上看到的景色:秋风阵阵,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北林。
三至六句写诗人与所念之人相隔万里且被江湖阻隔,纵有方舟也难以渡达,这份沉重的悲苦叫人实难承受。
七至十句写诗人极目远眺之际,看到孤雁从庭前飞过,听到孤雁悲鸣,想托它作信使,捎信给自己思念的远方之人。
结尾两句写孤雁飞远了,诗人看着翩翩飞去的雁影,独自忧伤。
明确:示例一仅对诗句进行简单翻译,缺少分析。
2.展示示例二,请同学作出评价。
(示例二)本文塑造了一个内心充斥着思念悲苦又无以抒发的形象。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其中的“悲”字点出了作者心境的悲苦。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又加深了这份悲苦之情。
作者没有写成群结队飞行的大雁,而以“孤雁”突显自己思念远方之人、形单影只的悲情;将雁鸣写成“哀吟”,表现了当时作者内心的凄苦。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写出作者思念之浓,欲托鸿雁传递音信,无奈鸿雁翩翩远去,令作者者悲苦难耐。
总结:示例二能抓住意象、传达作者感情的关键词句进行解读,分析准确合理。
四、展示学生示例三,请同学将其续写完整。
(示例三)本文塑造了一个悲伤、孤独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诗中开头两句“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中“悲”字体现作者悲伤之情。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阅读词作,完成形象鉴赏题。
水调歌头平山堂①用东坡韵
【南宋】方岳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
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
芦叶蓬舟千里,菰菜莼羹②一梦,无语寄归鸿。
醉眼渺河洛③,遗恨夕阳中。
苹洲外,山欲暝,敛眉峰。
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
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
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注:①平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岗上,为欧阳修所建。
②菰菜莼羹:相传张翰在外作官时,见秋风起,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归乡。
③河洛:泛指为金兵所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
从这首词的结尾两句“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这首词的内容,对这一形象进行评价。
(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