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链危机外资控制中国产业的现状

产业链危机外资控制中国产业的现状

产业链危机外资控制中国产业的现状
分类: 沙场点兵2008-11-16 23:59
要么对你实施经济制裁,要么对你进行全行业收购和控制;这就是西方对于中国的经济逻辑。

全球化规则本来就是发达国家制定的,他们自然娴熟运用,游刃有余;当遇到急功近利的各地官僚机构和懒政勤名的官员时,外资更是名利双收、赚得个满钵淌金流银。

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救世主,指望西方来引领中国跻身于世界经济之林,那绝对是一件赔了夫人折兵的买卖。

“中国制造”、“世界工厂”已基本沦为“中国粗造”和“中国打工”。

请看中国产业危机的事实吧。

一、饮料行业
碳酸饮料:国内原有的八大碳酸型饮料公司,已有七家被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收编,外资饮料已经占领我国饮料市场90%以上的份额,国内品牌仅剩下风雨飘摇的健力宝。

达能在中国的全行业收购
20年来,达能公司在中国饮料行业10强企业中,已收购:
娃哈哈39家企业51%股权:
乐百氏98%的股份
上海梅林正广和饮用水公司50%股权
深圳益力矿泉水公司54.2%股权
汇源果汁22.18%股权
蒙牛50%股权
光明20.01%股权
达能入股中国企业后,基本采取“合同设下陷阱--合资--亏损--增资--改造董事会--迫使中方让权或退出--控股”的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手段,硬生生的获得对原合资公司的绝对控股权,然后冷落或萎缩中方原先的品牌,从而最终将中国食品市场按照它的意愿重新洗牌,获得利益最大化。

分析达能的兵法,主要有一下几种:
“休克疗法,置之死地”法
乐百氏1999年销售额达20亿元,并购后乐百氏品牌不断衰落,茶饮料、乳业产品已基本退市,原来国内销售量第一的桶装水不断萎缩。

2005、2006年亏损均达1.5亿,乐百氏品牌现在已基本消失。

“凌迟处死,慢性死亡”法
达能控股上海正广和后,强行变更了董事会组成,由原先的六名董事增至7名,增加的那位就是达能的人员,获得多于中方一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