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名称】幼儿教育导读(教师版)
【专题号】G511
【复印期号】2010年10期
【原文出处】《基础教育研究》(南宁)2010年5A期第51~53页
【作者简介】唐海燕,江苏如东县教育局教科室。
【关键词】EEUU
“能研究、会研究”是一名优秀幼儿教师素质拓展的方向。
“成为一个研究型教师”已逐步成为当下我国幼儿教师的专业生存状态。
机会,在幼儿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无处不在。
只要我们好好把握这些机会,充分挖掘机会中所蕴涵着的研究价值,并把机会作为提升自我的一个关键点,就一定能使我们逐步从平庸迈向优秀。
一、珍惜每一次观摩活动的机会,在欣赏他人中挑“毛疵”
每个幼儿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或多或少都有过观摩他人活动的机会,这些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因为“观摩他人的课堂就是为了更好地建设自己的课堂”。
因此,在观摩他人课堂的过程中,我们不妨用一种欣赏的眼光、欣赏的态度去欣赏每个教师的闪光点,因为每一个教师肯定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这里潜在的一个前提就是,能够被观摩的活动一定是经过执教者精心打磨的活动,否则不可能在一定层面展示)。
而在欣赏他人的同时,我们亦应能发现他人课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或缺憾,即能够挑出一些“毛疵”,并能揭示其症结所在。
这个挑“毛疵”的过程,其实就是反思和研究的过程。
笔者在南京参加科研协进会时,曾观摩了大班的一节健康教学活动《运动中的着装》。
应该说,这节活动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在肯定执教者优点的同时,我也挑出了该活动在课堂导入、过程提问、结束部分等设计中存在的一些“毛疵”,并简要分析了出现这些“毛疵”的原因。
该活动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
[导入]教师:大一班的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举行跳绳比赛,每个人都精心准备了跳绳服饰,说说你为什么选择这套服饰。
(孩子们有的穿着民族服装,有的穿着长长的公主裙,有的头上戴着挂着长长穗子的帽子,甚至有一个幼儿头上戴着一个很重的大头娃娃等。
)
幼儿1:漂亮。
幼儿2:好玩。
幼儿3:我喜欢这样的服饰。
教师:我们来找一个空地方进行跳绳比赛,看看你穿的服饰是否影响你的跳绳?(幼儿在教师哨声的指挥下开始跳绳。
)
[分析]应该说这个“开局”教师还是精心设计了的,为了更好地凸显合适的运动服装给运动带来的方便和安全,教师有意让孩子选择一些不适合运动的服饰来进行体验,目的是让孩子获得运动时要穿合适的服装和鞋袜的经验。
但是对这样的设计我们却有多此一举之感。
大班孩子在幼儿园生活了将近3年,他们在幼儿园参加过无数次的体育活动,做过不计其数的体育游戏,在家庭中也一定参加过踏青、爬山等各类远足活动,应该说他们在生活中已积累了参加运动的相关经验。
而且大班幼儿的社会性已开始发展,并具有了一定的竞争意识。
试想哪个幼儿会戴着重重的大头娃娃帽来参加跳绳比赛呢?如此故意的“强加”设计,有必要吗?
幼儿健康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
陈鹤琴认为:“儿童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也应把握时机。
”这种不顾幼儿的生活经验,为设计而进行的设计不仅不能激活幼儿的思维,反而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僵化、呆板的状态。
在这个设计中,孩子们仿佛只是活动过程中的一个个“道具”而已。
那么在观摩他人活动时,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挑“毛疵”呢?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的冯卫东主任认为,我们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习惯中(教师本人习以为常而实际上并不科学或严谨的行为或习惯)、课堂中合情而违理的地方、突发事件应对处理等方面去挑“毛疵”。
如果每次观摩他人活动时,我们都能以欣赏的眼光去挑“毛疵”,注意及时吸纳和内化他人的经验、智慧,努力做到一课一得(即每一次观课都有一点小发现、小感触、小领悟),那么“得得”相连,小溪汇成大河,最终必有大获。
二、把握每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在亲身体验中悟“得失”
每个幼儿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参加教学基本功大赛、优质课评比、公开课展示、优秀论文评比等。
大多数特级教师的成长经历都表明,勇于抓住机会、善于创造机会的人,往往都能收获更多的喜悦、体验更多的快乐。
当然机会有时候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因为各种比赛、展示等都必定伴有相应的评价。
为了追求更好的评价结果,我们会做出更多的努力,如在参与优质课评比前,我们会多次磨课,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在参加优秀论文评比时,我们会学习相关理论、查找相关资料,不断修改完善论文的思想、框架、内容等。
这个过程也是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过程。
2008年,在笔者的教育生涯中又有了一次参与省优质课竞赛的机会。
虽然我人到中年,且离开幼教一线已经多年,但我还是没有轻易放弃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
这次比赛,我选择了大班科学教育活动。
通过这次比赛,我对自己多年执教的科学教育活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并把“崇尚简约、回归本真”作为我今后从事科学教育活动的精神追求,也是我试图形成的一种教学风格。
虽然比赛的结果很令人满意,但比赛过程中南师大幼教专家的点拨和评价,更使我受益匪浅。
比赛结束后,针对比赛的情况与专家的点评,我及时总结自己参加这次活动的得与失,并积极撰写教学反思。
关于本次活动的两篇文章《〈大班科学活动好玩的纸球〉案例设计及反思》《浅谈公开教学活动中物质奖励的使用》均刊登于《学前课程研究》杂志。
把握了一次机会,发表了两篇省级论文、获得了一张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奖证书,其中的感受不言而喻。
机会是压力,也是挑战。
我们每个幼儿教师不妨把机会作为提升个人教学技能、促进自我专业成长的一个良好契机。
尤其是像我这样的一些中年教师,更要把握好机会,因为我们的专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质的飞跃阶段。
我们应该把机会作为撬动自我专业发展的新的支点,作为梳理个人教学理念、形成个人教学风格的一个关键教育事件,并通过对这些关键教育事件的分析与研究,进一步明确自身今后的专业发展方向,从而努力追求一种智慧的教学与生活方式,充分享受教育生命的幸福与快乐。
三、抓住每一个研究问题的机会,在微型研究中刨“根底”
“研究”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这里所指的研究,不是指在专门的科研机构中进行的研究,也不是幼儿园层面所开展的研究,而是基于幼儿教师自身的一种研究。
它伴随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是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对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自身的教育行为以及对这种行为背后所依据的东西进行考察和反思的过程。
这种研究就是目前一线教师用得比较多的微型课题研究。
微型课题研究主要聚焦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矛盾和疑难,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有价值的细小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具体到一堂课的教学案例设计、授课导入方式、课堂提问、幼儿操作材料的提供等。
一个具有研究意识的教师,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追踪研究,努力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与策略,从而不断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那么我们一线教师如何来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呢?笔者的一次研究经历也许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曾经一段时间我对“教师课堂提问中的等待时间”这一话题产生了兴趣,并据此开展了微型课题的研究。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注意到教师提出问题后往往不到1秒钟就让孩子回答,常常以几个幼儿的快速回答来结束问题讨论的现象非常之普遍。
这样做的结果使得班级中部分幼儿的许多想法未经开发就被折断了,导致很多幼儿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探索问题的热情大大降低。
为此,在指导年轻教师组织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时,我首先要求他们在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给予孩子一定的等待时间,不要急于结束问题的讨论。
几次尝试我都发现,原本在课堂上一直默默无闻的东东,竟然也小脸通红地举起了小手,而且问题陈述得还比较完整。
两周以后的东东性格也比原来开朗多了。
其实,孩子是需要等待的。
因为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孩子们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想出深思熟虑的答案,况且孩子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孩子所需要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
这从表面上看只是个时间等待的问题,其实它从一定程度也上反映出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问题,那就是在课堂上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以幼儿为本,是否真正关注到了每个孩子的发展需求。
这个微型课题关注到了课堂提问中的等待时间问题,并对问题背后的原因进行了适度的剖析。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微型课题研究的基本流程为:我发现了问题——设计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运用方案来解决问题——反思我的方案怎么样,进一步调整方案——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能自觉地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个问题当成课题,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一加以研究,并能进行理性的分析,探明问题产生的原因,那么长此以往,我们一定会收获到研究的成果,体验到研究的乐趣,享受到研究的幸福。
愚者在等待机会中更趋平庸,智者在把握机会中更为智慧。
在幼儿教师的教育生命中,除了要把握好各个部门组织的教育教学观摩活动、各类竞赛活动、各种问题研究的机会外,更要脚踏实地地做好班级的日常工作。
用心对待每一个孩子,用爱呵护每一个生命,用思考支撑起我们教育生命的每一天。
只有这样,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住,因为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NU1DA201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