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口腔麻醉

口腔麻醉


(4)鼻腭N阻滞麻醉
定义:将麻药注入切牙孔内,以麻醉鼻腭神经,又被称为腭
前孔。而腭大孔称为腭后孔。

该方法适用于:两侧尖牙腭侧连线前方的牙龈、腭侧粘骨膜
和牙槽突。(尖牙腭侧远中由腭前神经支配)
具体操作如下:
:
① 注射标志:切牙孔(表面有菱形腭乳头) ② 位置:左右尖牙连线与腭中缝的交点,若上颌前牙缺失者 ,上唇系带向后越过牙槽嵴0.5cm。 ③ 病人后仰,大张口,自切牙乳头侧方刺入,在粘膜下注入
少许麻药,再使针与切牙长轴平行,进入0.5cm,回抽无血,
注入麻药0.3-0.5ml。
注意:回抽无血方可注入麻醉。避免过深、过浅问 题。
(5)下牙槽N阻滞麻醉

定义:将麻药注入下颌孔区神经干,以阻滞下牙槽神经干的各
分支的痛觉传导,该方法分为口内、口外注射法;目前临床上
均采用口内注射法。

该方法适用于:同侧下唇、下颌骨、下颌牙和口底区的手术 。
2、浸润麻醉

定义:是将药物注射入组织内,以作用于神经末
梢,使之暂时失去痛觉传导而产生麻醉效果。
常用药:0.5%普鲁卡因和0.25%-0.5%利多卡因。
临床上的浸润麻醉方法有2种方法:
① 骨膜上注射法:是将局麻注射于牙根尖部的骨膜浅面,相反
注射于骨膜下面则称为骨膜下浸润注射法。
② 牙周膜注射法:是用短而细的注射针头,自牙的近中和远中
8.暂时性复视或失明
1、晕厥
定义:晕厥是一时性中枢缺血所致,是一种短暂的意识丧失
,主要是由于神经反射引起的一时性脑缺血、脑缺氧所致。

临床表现为:头晕、恶心、心悸、无力、面色苍白、出冷汗 血压短暂下降等。

原因:患者心理过于紧张,患者空腹状态,患者体质较差等
。 处理:立即停止操作,放平座椅,置患者头低位,松解衣领 ,保持呼吸通畅,可给予氨水刺激呼吸。 预防:术前做好检查、问清既往史,并做好患者思想工作, 消除其紧张情绪,应尽量避免在空腹时进行手术。
骤然移动,操作不当,使针过度弯曲所致;注射针刺入韧带
、骨孔、骨管时用力不当。

处理:应立即嘱患者不要做下颌运动;若有部分露在外,可 用歯镍夹取;若完全埋于组织,应拍X线,定位后手术取出。 预防:严把注射器质量关,注射时至少在组织外留1cm,注

射时遇到阻力不要强行操作。
谢谢!

预防:注射针不能有倒钩,注射时避免反复穿刺,以免增加 穿破血管机会。
4、感染
定义:局麻中注射针被感染,局部或麻醉消毒不严,或注射
针穿过感染灶,均可将感染带到深层组织,颞下、翼下颌、
咽旁间隙感染。

临床表现为:注射后1-5d局部红、肿、热、痛。

处理:初期应给予热敷和消炎药,后期感染严重,引起间隙
侧牙龈沟刺入牙周膜0.5cm深即可,注射麻药0.2ml即可达到满意
效果。
3、阻滞麻醉

定义:是将麻药注射入神经干周围以阻滞神
经末稍传入的刺激,使其神经干以下区域产生
麻醉效果。
常用药:2%利多卡因
颌面部感觉神经分布
三叉神经分布
上颌神经
1.上牙槽前N:主要支配范围: 321
123
2.上牙槽中N:主要支配范围:(6) 54 45(6) 3.上牙槽后N:主要支配范围: 87( 6 )(6)78 4.鼻腭N:主要支配范围 :321 123
口腔常用麻醉方法
李海峰
2018.10.30
和谐就医
看牙恐惧症
口腔科常见病
牙疼
阻生齿
颌面部外伤
口腔科常见病
牙疼
阻生齿

颌面部外伤
口腔麻醉
概述
麻醉(anesthesia、narcosis)含义: 为了消除痛觉而采用的手段或方法称为麻醉。 而过去也有人解释为:用药物或非药物(指 压、针刺、冷冻、激光等)使病员整个机体 或机体的一部分暂时失去知觉,以达到无痛 的目的,才能使整个手术顺利完成。
② 注射标志:上颌第二磨牙远中颊侧口腔前庭沟为进针点。
③局部粘膜消毒,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孔朝向骨面向着标志点 迅速刺入粘膜下;注射针与上颌牙的长轴成40°,向上后内方刺 入;进针时针尖沿着上颌结节弧形表面滑动,进针深约15-16mm ④ 回抽无血,即可注入麻醉药1.5-2.0ml;
注意:回抽无血方可注入麻药。避免过深刺破上颌结节
④ 麻醉舌神经,再后退至肌层、粘膜下时注入麻药0.5-1.0ml,
麻醉颊神经也可边推针边注射。
注意:注射点进针,找准角度,避免出现牙关紧闭和 暂时性面瘫情况。
四、局麻并发症及处理

1.晕厥:
2.过敏、中毒、特异质反应
3.肾上腺素反应,
4.血肿
5.感染
6.注射针折断
7.暂时性面瘫
普鲁卡因易过敏。
普鲁卡因
分类 过敏性 特性 酯类 可引起 穿透性和 弥散性差, 不适用于 表面麻醉 浸润麻醉
利多卡因
酰胺类 少 起效快, 弥散广, 穿透性强, 对组织无 刺激
阿替卡因
酰胺类 少 目前最先进的酰胺类 局麻药,起效快,穿 透力强,麻醉效能高 (被称为无痛麻药)
布比卡因
酰胺类 少 麻醉作用比利 多卡因强3-4 倍,可维持5 小时,长效麻 醉 表面麻醉、 浸润麻醉
后方翼丛引起血肿。
(2) 眶下N阻滞麻醉

定义:将麻药注入眶下孔或眶下管内,以麻醉眶下神 经及上牙槽前神经或中神经。 该方法用于:同侧上颌切牙至前磨牙的拔除,牙槽突 修整及上颌囊肿剜除术、唇裂修复术等

具体操作如下:
(口外注射)
① 进针标志:同侧鼻翼旁约1cm处皮肤;
② 皮肤消毒,右手持注射器,针尖斜面孔向着骨面,左手食 指紧压眶下缘,防止注射针刺入眶内损伤眼球;
突切除、腭裂修复术

具体操作如下:
:
① 表面标志:腭大孔(粘膜小凹陷) ② 进针点:上颌第三或第二磨牙腭侧龈缘至腭中线连线的中
外1/3交界,软硬腭交界前0.5cm;
③ 病人投后仰大张嘴,右手持注射器由对侧向着标志刺入上 颌第二磨牙腭侧牙龈缘与腭中线连线中外1/3处,刺入腭粘膜 下,注意临床上拔牙时一般不要求刺入腭大孔内,以免麻醉 腭中、后N造成病人剧烈的咽反射现象; ④ 注入麻药0.5ml。 注意:注射点不可过后,以免同时麻醉腭中、腭后神经,引 起软腭、腭垂麻痹不适而至恶心或呕吐。
5.腭前N:主要支配范围 :87654
45678
上颌牙槽突及上颌骨 上颌牙齿 上唇
上颌相应神经麻醉可用于
下颌神经
下牙槽N:支配范围:87654321 12345678
舌N:主要支配范围:87654321 12345678
颊N:主要支配范围:8765 5678
颏N:主要支配范围:4321 1234
③ 首先刺入皮下注入麻药形成小皮丘,然后向上、后、外三
个方向推进,一般针头进入眶入孔时有一空虚感。但临床上 一般不要求进入眶下孔过深。注入麻药0.5-1.0ml即可。
注意:注射针进入眶下管不可过深,以防损伤眼球 。
(3)腭前N阻滞麻醉

定义:将麻药注入腭大孔或其附近,以麻醉腭前神经,临床 上又称为腭大孔注射法。 该方法用于:上颌前磨牙、磨牙拔除术中的腭侧麻醉,腭隆

消除其紧张情绪,应尽量避免在空腹时进行手术。
3、血肿
定义:指注射针刺破血管所致的血肿。


临床表现为:在粘膜下或皮下出现紫红色瘀斑或肿块。
原因:局麻药大量入血所致注射针反复穿刺引起。 处理:出现后应立即压迫止血,并予冷敷,并可酌情给予抗 生素和止血药物,48小时后局部热敷或理疗,可促使血肿吸 收消散。
专业麻醉师完成
手术医师完成
全身麻醉
口腔用麻醉机 适用于:奶瓶龋、儿童全口牙龋坏、全身 情况较差需拔牙、看牙恐惧症者等
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Local anesthesia)简称局麻, 是指用药物或非药物手段暂时阻断局部的痛觉
传导,使之达到局部无痛,但病员仍然保持清
醒的状态。
一、局麻分类
方法:针、指、冷冻、激光、药物, 其中药物麻醉是目前临床上最有效的方法。
二、常用局麻药物
1.普鲁卡因(Procain) 2.利多卡因(hiclocain):又名赛罗卡因(xylocaine) 3.阿替卡因:又名碧兰麻 4.布比卡因(pubvacain):又名唛卡因(marcaine) 5.地卡因(Dicain):又名潘托卡因(pantocame)
地卡因
酰胺类 少 作用快, 穿透力强, 毒性大
常用麻 醉方法
表现麻醉、 局部浸润麻醉 浸润麻醉 和阻滞麻 醉
表面定义:是将麻醉剂涂布或喷洒于粘膜表面被吸收后
,使末梢N麻痹,以达到痛觉暂时消失的效果。 适应症:浅表的粘膜下脓肿切开引流,松动牙拔除, 舌根、软腭、咽部检查等 常用药:1%-2%丁卡因,或2%-4%利多卡因。
下颌牙齿,牙龈及牙 槽粘膜
下颌骨及下颌牙槽突
下唇 舌
下颌相应神经麻醉可用于
常用阻滞麻醉方法
(1)上牙槽后N阻滞麻醉

定义:是将局麻药液注射入上颌结节,以麻醉上牙槽后N,
因此也称为上颌结节注射法。

该方法用于:拔除或治疗上颌磨牙、上颌磨牙区牙龈及牙槽
粘膜手术等。
具体操作如下:
① 调整的椅位;使患者头微后仰,上颌牙平面与地面成45°角。


2、急性中毒
定义:指单位时间内,血液中麻醉剂的浓度超过集体的耐受
力时而引起的各种程度的毒性反应。

临床表现为:轻度中毒:兴奋性:多活动、眼球震颤、血压 上升;抑制性:沉睡、脉弱、血压下降;
重度中毒:肌肉痉挛,抽搐、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