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规范化操作第二篇文章,下面讲述在临床方面,经常在口腔治疗中涉及几种麻醉办法及注意要点。
回顾和温习下麻醉中几种规范化操作细节。
我常说“力求于精,精于炼”。
不是会就可以,会同步反向思考与否需要更进一步理解更多,这就是个延伸性思考…力求精湛,在口腔等更多临床学科卓越发展今天,患者多选取性、高规定性等,同步相对临床医务工作着而言,理念同步与跟进,技术精湛与提炼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便来说说今天麻醉,与之口腔中惯用几种规范化操作。
麻醉:用药物或非药物办法,使病人整个机体或某些机体暂时失去知觉,以达到无痛目,多用于手术或某些疼痛治疗。
而麻醉方式、手法运用直接性影响到病人手术疼痛缓急,作为口腔临床医务工作者,想必工作时接触麻醉已是手到擒来、家常便饭…今天运用规范化细节再次回顾,便从图解、理论、操作方面详细步入今天内容。
口腔临床中拔牙、牙髓病治疗和固定义齿修复牙体预备等过程中,经常需要运用局部麻醉办法,以使患者操作区域痛觉消失,有助于减少患者痛苦和增强患者合伙。
一.局部麻醉惯用麻醉药有2%普罗卡因、2%利多卡因和0.5%-0.75%布比卡因、75%必兰麻。
惯用局麻药物:普罗卡因,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必兰麻。
●∙盐酸普罗卡因因其与临床其他药物对比性差,穿透性和弥散性差,不易被粘膜吸取。
大多区域徐徐裁减使用。
●∙因麻药均有扩张血管作用,故加肾上腺素。
●∙麻醉药物在酸性环境下易保存,故加盐酸(盐酸阿替卡因、盐酸甲哌卡因)●∙盐酸利多卡因临床应用最多局麻药,麻醉效果快而强,维持时间长,较强组织穿透性和扩散性。
临床配比重要用含1:100 000肾上腺素1%-2%利多卡因行阻滞麻醉。
●∙布比卡因作用时间较长,强度高,适合费时较久手术,术后镇痛时间长。
常以0.5%溶液与1:200 000肾上腺素共用。
●∙必兰因其优越性能已成大多区域口腔医院、诊所等惯用口腔麻醉药物备用。
临床药物运用时临床医务工作者、麻醉术操作者,因当先先行理解麻醉药物性能,适应、禁忌症。
药物皮内、粘膜实验。
一次剂量或多次剂量控制。
行麻醉前器具准备、消毒与麻醉区域准备等诸多细节。
都将是麻醉规范化操作必要。
二.麻醉方法口腔临床惯用局麻办法有涂布麻醉法、浸润麻醉法和阻滞(传导)麻醉法;冷冻麻醉法应用较少。
1.冷冻麻醉冷冻麻醉是应用药物使局部组织迅速散热,皮肤温度骤然减少,以至局部感觉,一方面是痛觉消失,从而达到暂时性麻醉效果。
临床上惯用药物是氯乙烷。
仅用于粘膜下和皮下浅表脓肿切开引流;松动乳牙拔出。
时间较短,持续约3-5分钟。
但因对组织刺激性很大,特别是粘膜,因此在使用氯乙烷同步,麻醉周边皮肤、粘膜应涂布凡士林加以保护。
2.表面麻醉表面麻醉亦称涂布麻醉,是将麻醉剂涂布或喷射于手术区表面,麻醉药物被吸取而使末梢神经麻痹,以达到痛觉消失效果。
合用于表浅粘膜下脓肿切开和松动乳牙拔出。
(1%盐酸丁卡因溶液及喷雾装置)宋哥(牙医宋文博)始终强调微创和无痛技术。
临床实践诸多病例中受用匪浅。
局部麻醉前宋哥惯用法国赛普敦表麻膏,均匀涂布表面1-4分钟效果显现。
是接着行局部麻醉前无痛概念前环节。
或作小棉球用麻醉溶液(必兰)湿润,镊子夹紧麻醉液棉球按压在麻醉区域刺入点处30-40秒,再碘酊消毒区域后行麻醉,效果不错。
3.浸润麻醉浸润麻醉是将局麻药液注入组织内,以作用于神经末梢,使之失去传导痛觉能力而产生麻醉效果。
在口腔临床镇痛中一应用广泛。
浸润麻醉以及阻滞麻醉前碘酊消毒注射区域。
惯用浸润麻醉办法有:1)骨膜上浸润法:又名局部浸润法,是将麻醉药注射到牙根根尖部位骨膜浅面。
这种浸润办法重要作用于上颌及下颌前牙及牙槽突地手术。
操作:一方面依照注射部位规定调节好椅位。
牵引注射处粘膜,使之绷紧,以利于穿刺减少疼痛。
普通在拟麻醉牙唇侧前庭沟进针。
针与粘膜约成45°角。
当注射头刺入根尖平面骨膜上后,可松弛粘膜,使之注射麻醉药物易于弥散和渗入。
依照骨质构造,牙或牙槽突手术难易限度,以及患者对麻药耐受等因素而酌量注射麻药0.5-2ml。
为了避免骨膜下浸润所致骨膜分离、疼痛和手术后局部反映,当注射针头抵触骨面后,应退针0.2cm左右,然后注入麻药。
上腭刺入点是距牙龈缘0.5- 1cm 处,下颌舌侧刺入点是在近根尖或舌下粘膜皱襞处;注入麻药0.5ml。
2)牙周膜注射法:又叫牙周韧带内注射法,是用短而较细注射针头,自牙近中和远中刺入牙周膜,深约0.5ml,分别注入局麻药0.2ml,即可麻醉牙及牙周组织。
(下颌后牙舌侧)(下颌后牙颊侧)这种办法缺陷是注射时比较痛,但因注射损伤小,因此合用于血友病和类似有出血倾向患者。
另一方面,单纯用粘膜下浸润或阻滞麻醉镇痛效果不全时,加勇牙周膜注射,常可获得较好镇痛效果。
4.阻滞麻醉:阻滞麻醉是将局麻药注射到神经干或者其重要分支附近,以阻断神经末梢传入刺激,使被阻滞神经分布区域产生麻醉效果。
阻滞麻醉时必要掌握三叉神经行径和分布,以及注射标志与关于解剖组织构造关系。
由于支配颌骨和牙三叉神经分支多经致密骨层深部或骨管之中,局部浸润麻醉渗入作用差;若阻滞麻醉不能收到较好效果时,还可少量,分次注射,远离病变部位注射,不使术区变形,此法也有减少疼痛和避免感染扩散长处。
操作时严格遵循无菌原则,以防病发感染。
注射麻药前必要回抽注射器,检查有无回血;若见回血,应将注射头后退少量,以调节治变方向再行刺入,回抽无血时,方可注射麻药。
下面来分别解说口腔操作中最惯用阻滞麻醉办法:(1)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醉注射局麻药液于上颌结节,以麻醉上牙槽后神经,因而又称上颌结节注射法。
口内和口外注射两种办法,普通采用口内注射办法。
●∙口内注射法:1.普通以上颌第二磨牙远中颊侧根部口腔前庭作进针点;2.在上颌第二磨牙未萌出小朋友,则以第一磨牙远中颊侧根部作进针点;3.在上颌磨牙已缺失患者,则以颧牙槽嵴部前庭沟作为进针点。
注射时,患者采用坐位,头微向后仰,上颌牙合平面与地平面呈45°,半张开,术者用口镜将口颊向后上方牵开,以显露针刺点,注射针与上颌牙长轴成40°,向上后内方刺入;进针时针尖沿着上颌结节弧形表面滑动,深约2cm。
回抽无血,可注入麻醉药业1.5-2ml。
注意针尖刺入不要过深,以免刺破上颌结节后方翼静脉丛引起血肿。
此麻醉合用上颌磨牙拔出以及相应颊侧龈、粘膜和上颌结节部手术。
●∙麻醉区域及效果:除第一磨牙颊侧近中根外同侧磨牙、牙槽突及其颊侧牙周膜、骨膜、龈黏膜可被麻醉。
注意第一磨牙颊侧近中根为上牙槽中神经支配,因而,在拔除上颌第一磨牙时,需在第一磨牙荚侧近中根相应部位口腔前庭沟补充浸润麻醉。
普通5 - 10min后显示麻醉效果。
此时用探针探试牙体周边龈组织应无痛觉。
(2)眶下神经阻滞麻醉:眶下神经出眶下孔,故又称眶下孔或眶下管注射法。
将麻醉注入眶下孔或眶下管,以麻醉眶下神经及其分支。
●∙口外注射法: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中点下方0.5–1cm处。
注射时用左手示指按压出眶下缘,右手持注射器,注射针自同侧鼻翼旁约1cm处刺入皮肤;使注射针与皮肤成45°,向上、后、外进针约1.5cm,可直接刺入眶下孔,有时针尖抵触骨面不能进入管孔,可注入少量麻药使局部无痛,然后移动针尖探寻眶下孔,直到感觉阻力消失,表白已经进入眶下孔内。
随后注入麻药1-1.5ml。
普通3-5 min 后即显麻醉效果。
注意注射针进入眶下管不可过深,以防损伤眼球。
●∙麻醉区域及效果:麻药注入眶下管内麻醉效果较眶下孔内注射为好,麻醉区域比较广泛。
可以麻醉同侧下睑、鼻子、眶下区、上唇、上颌前牙、前磨牙,以及这些牙纯侧和颊侧牙槽突、骨膜、牙龈和黏膜等组织。
(3)腭前神经阻滞麻醉:将麻药注入腭大孔或其附近以麻醉腭前神经,故又称腭大神经注射法。
●∙注射办法:患者头后仰,大张口,上颌合平面与地面成60°角。
注射针在腭大孔表面标志前稍前处刺入腭黏膜,往后上方推动至腭大孔,注入麻药0.3-0.5ml。
●∙麻醉区域及效果:同侧磨牙、前磨牙腭侧黏骨膜、牙龈及牙槽突等组织被麻醉。
腭前神经与鼻腭神经在尖牙腭侧相吻合,如手术涉及尖牙腭侧组织时,应同步作鼻腭神经麻醉,或行尖牙腭侧黏骨膜局部浸润麻醉。
注意行腭大孔注射时,注射麻药不可过量,注射点不可偏后,以免同步麻醉腭中、腭后神经,引起软腭、腭垂麻痹不适而导致恶心呕吐。
(4)鼻腭神经阻滞麻醉:将麻药注入腭前孔,以麻醉鼻腭神经,故又称为腭前孔注射法。
●∙注射办法:患者头后仰,大张口,注射针自腭乳头侧缘刺入黏膜,然后将针摆向中线,使之与中切牙长轴平行,向后上方推动约0.5cm,可进入腭前孔。
该处组织致密,注射麻药时需要用较大压力,普通注入量为0.25-0.5ml。
●∙麻醉区域及效果:两侧尖牙腭侧连线前方牙龈、腭侧黏骨膜颌牙槽突。
尖牙腭侧远中组织因有腭前神经交叉分布,因此,该处不能获得完全麻醉效果,必要时应辅以局部浸润麻醉或腭前神经阻滞麻醉。
(5)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是将麻药注射到翼下颌间隙内,故又称翼下颌注射法。
针尖普通可达到下颌小舌平面以上下颌神经沟附近,麻药扩散后可麻醉下牙槽神经。
●∙口内注射法:注射标志:患者张大口时,可见磨牙后方,腭舌弓之前,又纵行黏膜皱襞,名翼下颌皱襞,其深面为翼下颌韧带。
另在颊部有以由脂肪组织突起形成腭三角形颊脂垫,其尖端正居翼下颌韧带中点而稍偏外处,此两者即为注射重要标志。
若遇到颊脂垫尖不明显或磨牙缺失患者,可在大张口时,上下颌牙槽突相距中线与翼下颌皱襞外侧3-4mm交点,作为注射标志。
●∙注射办法:患者大张口,下牙合平面与地面平行。
将注射器放在对侧口角,即第一、第二前磨牙之间,与中线成45度角。
注射针高于下颌平面1cm并与之平行。
按上述注射标志进针,推动2.5cm左右,可达下颌支内侧下颌神经沟。
回抽无血注入麻药1-1.5ml。
●∙麻醉区域效果:麻醉同侧下颌骨、下颌牙、牙周膜、前磨牙至中切牙唇(颊)侧牙龈、黏骨膜和下唇部。
约5分钟后,患者即感同侧下唇口角麻木、肿胀,探刺无疼痛;如过10分钟仍不浮现麻木,也许是注射部位部精确、应重新注射,可考虑更换麻醉药剂。
(6)舌神经阻滞麻醉:舌神经自下颌神经分出后与下牙槽神经向前下方并行;经行翼内肌与翼外肌之间,在相称于下颌神经沟水平时,舌神经位于下牙槽神经前内方约1cm处。
●∙注射办法:在行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口内注射后,将注射针退出1cm,此时,注射麻药0.5-1ml,即可麻醉舌神经;或在退针时,边退边注射麻药,直到针尖退至黏膜下为止。
●∙麻醉区域效果:可麻醉同侧下颌舌侧牙龈,黏骨膜,口底黏膜及舌前2/3某些。
有灼烧、肿胀、麻木感;特别以舌尖部更为明显。
同步行下牙槽神经麻醉者,普通舌神经浮现麻醉征较下牙槽神经为早。
(7)下牙槽、舌、颊神经一次阻滞麻醉:亦称下颌支内粗隆突阻滞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