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高三统考人教生物一轮(经典版)学案:必修3第9单元 第31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Word版

2021高三统考人教生物一轮(经典版)学案:必修3第9单元 第31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Word版

姓名,年级:时间:第31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考纲明细]1。

群落的结构特征(Ⅰ)2。

群落的演替(Ⅰ) 3。

实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4。

实验: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课前自主检测判断正误并找到课本原文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必修 3 P72—正文)(√)2.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称为捕食,捕食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必修3 P73—图4-10)(√)3.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必修3 P74—正文)(√)4.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必修3 P74—正文)(√)5.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必修 3 P75—探究)(×)6.诱虫器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必修3 P 76-探究)(√)7.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必修3 P78—正文)(√)8.在沙丘、火山岩、火灾过后的草原、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必修3 P80—正文)(×)9.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必修3 P81—正文)(√)真题重组判断正误(1)(2017·全国卷Ⅱ)天敌与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2)(2016·全国卷Ⅲ)若鹰迁入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则会导致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增加。

(×)(3)(2016·全国卷Ⅲ)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4)(2015·全国卷Ⅰ)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5)(2013·全国卷Ⅱ)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6)(2014·全国卷Ⅰ)光裸岩石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后的地方开始的为次生演替。

(√)(7)(2014·全国卷Ⅰ)次生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所需时间短,因为形成森林需要一定土壤条件.(√)知识自主梳理一群落的概念及特征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错误!生物种群的集合。

强调该区域中错误!全部生物,包括全部植物、动物、错误!微生物。

2.特征:错误!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

3.4.群落的种间关系(1)连线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答案①-c—Ⅲ②—b—Ⅳ③-d—Ⅰ④-a—Ⅱ(2)“四种”种间关系的比较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特点互利共生数量上呈现“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寄生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寄主会生活得更好竞争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数量上呈现“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如图A;两种生物生存能力大致相当,如图B捕食从变化趋势看,先到达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到达波峰的为捕食者;从最高点判断,被捕食者数量多,捕食者数量少二群落的空间结构1.概念:在群落中,各个错误!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2.类型3.群落结构的形成原因与意义(1)形成原因:在长期错误!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错误!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三群落的演替1.图解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2.自然群落演替的特征一般朝着错误!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演替方向完善化的方向发展能量总生产量错误!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错误!增加结构生物种类越来25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错误!不可逆(可逆/不可逆)变化,群落稳定性越来越高1.土壤小动物的作用:对动植物错误!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错误!辅助作用。

2.取样:错误!取样器取样。

3.采集(1)诱虫器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诱虫器利用土壤动物具有错误!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

(2)吸虫器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吸气时将土壤小动物吸走。

4.观察和分类可借助放大镜、实体显微镜观察,借助动物图鉴分类。

5.统计和分析:用错误!记名计算法和错误!目测估计法统计.1.种内斗争≠种间竞争某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或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都为种内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就是竞争。

简单记为:“同斗争,异竞争”。

例如大鱼吃小鱼,若为同一物种则为种内斗争,若为不同物种,则为捕食。

2.竞争≠捕食竞争是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不直接获取食物;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以维持自身生存。

另外,两种生物以同一植物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竞争关系,例如:人吃玉米子粒,而牛吃秸秆。

1.“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竹林中的竹子是种群,不具有群落的空间结构.2.水体中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是由光照引起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3.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取决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下,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4.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有分层现象。

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

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2.演替是“不可逆”的。

但人类活动可改变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3.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此时群落内物种组成处于动态变化。

4.并不是所有群落都可以演替到森林阶段.如干旱地区,一般只能演替到草原或低矮灌木阶段.考点题型突破考点1 群落的结构题型一种间关系的判断1.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B.图乙中b生物对a生物的进化有害无益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D.图丙中实验初期,竞争与种内互助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答案B解析甲图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图,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是此关系,A 正确;乙图是捕食关系图,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B错误;丙图是竞争关系图,初期种内互助与种间斗争都会存在,后期因与X竞争的种群消失,X种群数量增大,X种内斗争会加剧,C、D正确。

2.(2019·北京西城区高三期末)热带雨林中的木蚁经过森林地表时,常会感染一种真菌的孢子。

一经感染,便会脱离蚁群,爬到距地面较近的树叶下面,咬住中央叶脉一动不动,形成“僵尸蚂蚁”。

木蚁死亡后,真菌从头部萌发,孢子成熟后被释放到雨林地面.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真菌可能通过释放某些化学物质控制木蚁的神经系统B.“僵尸蚂蚁"所在树叶温度、湿度适宜真菌的萌发和生长C.木蚁和真菌是互利共生关系,两者相互选择共同进化D.“僵尸蚂蚁"体内的有机物为真菌生存提供了所需营养答案C解析被真菌感染后的木蚁会脱离蚁群,爬到距地面较近的树叶下面,咬住中央叶脉一动不动,说明真菌可能通过释放某些化学物质控制木蚁的神经系统,A正确;木蚁死亡后,真菌从头部萌发,说明“僵尸蚂蚁”所在树叶温度、湿度适宜真菌的萌发和生长,B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真菌与木蚁之间的种间关系为寄生,C错误;“僵尸蚂蚁”体内的有机物为真菌生存提供了所需营养,所以真菌可以从其头部萌发,D正确。

1.寄生与捕食关系的辨析寄生者在寄主那里吸取的营养物质一般是寄主体内的汁液、血液或寄主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营养物质,如果是吃掉整个“寄主”或“寄主”的某一部分,则是捕食关系.如:蚊子与人为寄生关系,蝗虫与青草为捕食关系。

2.寄生与腐生的区别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

病毒均营寄生生活。

3.快速判断捕食曲线中的被捕食者题型二群落结构的种类及成因分析3.(2019·成都金堂中学高三月考)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D.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答案B解析群落中的植物因受光照的影响具有垂直分层现象,A正确;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B错误;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C正确;群落中的动物因受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影响也具有垂直分层现象,D正确。

4.下图中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

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答案C解析温度是造成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森林和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的影响,A、D错误,C正确;A 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区分“高山植被分布"与“群落垂直结构”(1)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是由于随海拔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植被分布不同,从低到高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2)高山植被分布不属于群落垂直结构,因为在每一个自然区域地段,均具有自然群落,而每一个群落都有各自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如图所示。

考点2 群落的演替题型群落的演替1.(2018·江苏高考)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答案D解析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A错误;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结构比较简单,但已经形成垂直结构,B 错误;阶段Ⅱ由阶段Ⅰ演替而来,两个阶段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部分相同,C错误;和阶段Ⅰ、Ⅱ相比,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结构复杂,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正确。

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1-1] 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B.若时间允许,甲一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C.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D.第N年,甲、乙的群落结构一定相同答案C解析甲表示初生演替,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错误;若环境条件不利,即使时间允许,甲也不一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B错误;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C正确;第N年,甲、乙的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甲、乙群落结构不一定相同,D错误.[1-2] (2019·河南周口高三期末调研)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不一定都导致群落结构更复杂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每个种群的数量变化都符合“S”型曲线C.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的改变不会导致种间关系发生改变D.维持牧草和放牧数量的适宜比例能保证草原群落不发生演替答案A解析次生演替不一定都导致群落结构更复杂,如人类活动的影响可能会使群落的结构变的更简单,A正确;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可能会有物种的消失,优势物种的改变等,它们的种群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曲线,B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的改变会导致营养结构的改变,从而导致种间关系发生改变,C错误;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维持牧草和放牧数量的适宜比例,也会发生演替,D 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