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七年级科学上册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

初中七年级科学上册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

4.1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设计理念〗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

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因此,本节教学活动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让学生亲历一个全新的探究过程。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第二章中学习了有关细胞学说的知识以后,从更深得微观层次上去认识物质的本质,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分子观和分子运动观,并用以解释物质三态转变的实质和物质的某些特性。

分子是化学基本概念的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处于重要地位。

本节内容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

〖学生学情分析〗通过学习,学生已初步接受了自然界组成有明显的层次结构的观念。

但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分子的抽象定义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要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粒子,需要一个过程。

因此,要让学生经过多次的分组实验、自主探究;教室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全面观察和总结,并借助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建构对分子的正确认识。

而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并须有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有空隙的证据。

3、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描述和解释现象的综合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合作和交流精神,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教学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教学策略与手段〗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分子的抽象定义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要真正在他们头脑里建立分子的概念,需要一个过程。

本节采用实验探究方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而教师只是一个好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多采用对比或比喻的手法,使学生的认识更形象。

在本节课中应尽量体现学生的实验探究水平、观察、分析能力。

〖课前准备〗分组:学生每四人一小组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方糖、碾碎的方糖、放大镜、烧杯、量筒、滴定管、水、染红的酒精、针筒、黄豆、芝麻教师准备:学生分组实验器材一套、CAI〖教学过程〗4.1物质的构成说课稿〖说理念〗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

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因此,本节教学活动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让学生亲历一个全新的探究过程。

〖说教材〗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第二章中学习了有关细胞学说的知识以后,从更深得微观层次上去认识物质的本质,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分子观和分子运动观,并用以解释物质三态转变的实质和物质的某些特性。

分子是化学基本概念的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处于重要地位。

本节内容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

〖说学情〗通过学习,学生已初步接受了自然界组成有明显的层次结构的观念。

但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分子的抽象定义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要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粒子,需要一个过程。

因此,要让学生经过多次的分组实验、自主探究;教室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全面观察和总结,并借助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建构对分子的正确认识。

而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并须有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

〖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4、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5、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有空隙的证据。

6、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描述和解释现象的综合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合作和交流精神,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教学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说教法〗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分子的抽象定义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要真正在他们头脑里建立分子的概念,需要一个过程。

本节采用实验探究方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而教师只是一个好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多采用对比或比喻的手法,使学生的认识更形象。

在本节课中应尽量体现学生的实验探究水平、观察、分析能力。

〖课前准备〗分组:学生每四人一小组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方糖、碾碎的方糖、放大镜、烧杯、量筒、滴定管、水、染红的酒精、针筒、黄豆、芝麻〖说过程〗由沙雕引入,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接受物质是由大量微粒构成这一观点比较困难,这里利用沙雕作品做类比,为帮助学生建构相关的知识提供基础。

整节课通过三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乐趣。

第一个探究物质的构成,从自然界众多物质到探究蔗糖的构成,目的是要告诉学生材料的选择是从身边容易得到的材料开始的。

通过三步就行蔗糖构成的实验,让学生一步步考虑,最后根据水变甜的事实,确认蔗糖没有消失,在水中以极小的微粒存在,从而得到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结论,把学生引入微观世界。

学生得出蔗糖由蔗糖分子构成后,再次让学生回答一块方糖和一粒蔗糖粉末是由什么构成,强调大量是为了过度到分子的小。

然后通过对比与比喻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分子是很小的微粒。

通过指出水是由水分子构成,同时指出酒精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

进而指出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第二个探究分子之间存在空隙,通过学生自己上黑板进行猜想,到自己动手做两个实验,在进行分析黄豆和芝麻的混合,体积减小到分析酒精和水混合体积减小。

通过实验的类比,引导学生思维并使之发现分子之间有空隙,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

得出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后,又接着提出是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目的让学生能清楚类比只能帮助我们理解知识,不能作为建构知识的直接证据。

第三个实验探究分子之间空隙的大小,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预测实验现象。

目的是在平时教学中就可以慢慢渗透科学探究的素养!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如果你是分子,你会如何介绍自己呢?你们对分子还想进行哪些探究呢?本环节的设置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成功和喜悦。

让学生懂得科学的探究是无止境的。

4.2 《质量的测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用“kg”表示。

2.知道质量大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了解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3.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了解托盘天平的使用维护方法。

4.学会用托盘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5.尝试对生活中的物体进行质量估算。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体验和观察,感受物体质量,了解测量质量的初步含义。

2.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实际操作练习托盘天平的使用,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形成耐心细致、精益求精的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以及实事求是和用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2.养成自觉遵守操作规范的良好习惯。

3.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渗透STS教育,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难点:质量的概念和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教学方法】本节课中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讲授、直观演示和体验学习的教学法【教学器材准备】一包薯片、一个大桔子、一个小桔子、一个熟鸡蛋、一袋方便面、一包巧克力、一根铁丝,讲台和每两人课桌上有一架托盘天平和砝码、一架电子秤、多媒体课件,天平的使用的视频等。

【教学过程】引入:教师出示大小桔子,请学生比较这两个桔子的轻重。

学生可以上来掂量一下,得出大桔子重,小桔子轻。

教师问:为什么这两个桔子有轻有重?引导学生得出:桔子是物体,物体内含有物质,大的桔子里含有的物质多。

分析归纳:所以物体含有的物质是有多少的,科学上用“质量”的概念来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上。

举例说明(教师把实物拿在左右手,让学生有更直观更形象的比较):大桔子比小桔子含有的物质多,我们说大桔子比小桔子质量大。

小瓶矿泉水比大瓶矿泉水,组成他们的物质都是水,可小瓶矿泉水里所含的物质少,我们说小瓶矿泉水的质量比大瓶矿泉水的质量小。

一个大铁块跟一小根铁丝所含的物质虽然都是铁,但铁块所含的铁比较多,所以铁块的质量比较大。

因此科学上,我们用质量来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一、质量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板书)教师在此纠正日常生活中说的“轻、重”,描述的是质量而不是重力。

质量在科学里讲大小,不讲轻重。

教师:课前老师用电子秤称这个桔子,结果显示如下:现在桔子被老师带到教室来了,再用同一个电子秤称一下,发现什么?原来电子秤显示的数字是0.085,现在还是0.085。

教师问:桔子从办公室被带到教室,变化了,没有变化。

矿泉水被冷冻,变化了,没有变化。

矿泉水被冷冻,变化了,没有变化。

铁丝弯曲变形,变化了,没有变化。

进一步阐述概念:之所以他们所含的物质多少没变是因为组成他们的物质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质量也就不变。

教师:何种情况下,这个桔子的质量会发生变化?学生:咬掉一口,吃了……那质量就变化了,变小了,因为物质减少了。

二、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完全有物体本身决定,不会因为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空间位置等的改变而改变。

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观察,找出电子秤上数字的单位,学生找出质量的单位:千克。

教师问:你还知道有哪些单位吗?(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质量单位的教学)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的单位是斤、两,这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引出质量的单位以及单位之间的换算。

三、质量的单位:千克克斤两吨1千克=1000千克, 1斤=10两, 1斤=500克,1千克=2斤(学生发言,教师纠正)我们再来看看生活中其他的有关物理量,展示已知身边物体的质量:一个鸡蛋50克、一个苹果150克、一位中学生约50千克、一本科学书0.25千克、一只鸡2千克、一头大象5吨学生活动:把事先让学生回家准备的每位同学的质量在班上做个交流,选出质量最大和最小的同学,把数据填写在空格处,随机选取8位同学的质量数据写在黑板上,指导学生求出平均值并记录。

引导学生进行估测:我们对质量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接下去我们一起来完成一个活动,请同学们同学们估测,比一比,看谁的估测能力最好:一袋方便面、一包薯片、一条巧克力、一个熟鸡蛋(这些可以让学生先不看包装,自己先估测,然后对照一下),学生自己的学习用品如铅笔盒、书包、橡皮擦等质量是多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