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城(盐官)简史卤城,三国古地名(今甘肃陇南市礼县盐官),中国地图地理几何中心位置,地处长江黄河流域的分水岭,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是一方有着古老文明的神奇土地。
在这里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和西域文化水乳交融,秦文化、商文化、盐文化、马文化、乞巧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古道文化交相辉映,儒-释-道-伊斯兰-基督文明,三教九流和谐共处,这里就是陇右历史文化名城卤城--盐官。
这里曾是北线丝绸之路和南线茶马古道的交汇点之一,处于关陇古道和陇蜀古道连接部,闻名国内的盐官骡马交易市场就是这种文化遗存的体现和映证,回首历史,对于当下建设一带一路和西部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沿革周朝时期,周孝王“邑非子于秦”之前,秦人的发祥地在西垂(西犬丘)一带,史称“非子邑秦”,“居西犬丘”。
中经襄公,直至文公时秦都才由西垂迁到湃渭之会。
秦昭襄王时置此地设陇西郡西县。
秦朝时,为西县治所,西南部仍为氏羌人所居,尚未置郡县。
西汉时,为凉州刺史部陇西郡西县,西南部有益州刺史部武都郡、嘉陵道和陇西郡羌道,王莽时期改西县为西治。
东汉时,地属凉州刺史部汉阳郡西县,西南部有武都郡武县及羌道。
三国时,称之卤城,为魏蜀交战界地,双方互相争夺,各有怀属。
晋时,属秦州天水郡始昌县(晋改西县日始昌)。
仇池国(296一322)时期,全部地域属仇池国。
前赵(304一329)、后赵(31争一351)、前凉(314一376)、前秦(351一394)、后秦(384一417)时期,这几个地方割据政权或全部或部分,或较长时间或短暂地占据过本地域。
唐时,先属山南西道,后属陇右道秦州。
盐官城曾为党项马邑州州治所,隶于秦州都督府。
五代的岐、唐、晋、周时,属陇右道秦州天雄、雄武节度使所辖,西南部没于吐蕃。
五代汉时全地域没于吐蕃。
盐官属天水军辖治。
清朝雍正六年(1727)改属秦州。
中华民国时,民国2年(1913)袁世凯令各州府改道,改渭川道。
民国16年(1927)道废,县直属于省。
民国25年(1936)蒋介石令甘肃全省设七个行政专员公署,属第四区(天水)专署领辖。
1949年8月在解放军一野七军彭绍辉将军带领下,经盐官解放战役全城解放,在当地乡贤首领独五爷的带领下举城开门迎新,解放军初期的开明政策,任用社会贤达安抚战乱情绪,凝聚社会力量,稳定发展了建国初期的当地经济民生。
初隶武都专区,1955年10月划归天水专区,1985年7月又划归陇南地区。
地理要冲得陇望蜀,北接渭水,南通川蜀,地理上处于丝绸之路渭水线复线和茶马古道交汇处。
已有学者关注到“蜀道”不单指秦巴蜀道,还应包含自陇入川的“陇蜀道”。
“由上邽(今天水) 南下汉中入蜀,称‘陇蜀道’。
陇蜀道从上邽至汉中区间也有两条路可走。
其西道经陇南市礼县、略阳至汉中; 东道经麦积山、两当、凤县至汉中”。
显而易见,与四川广元、陕西汉中接壤的甘肃陇南地区则成为了“陇蜀道”自陇入川的必经地域。
“陇蜀道”在陇南境内是由走向不同的线路连接或组合形成的,如阴平道(由文县入川) 、覆津道(成县至武都) 、青泥河道(成县经徽县至略阳) 、祁山道(天水经陇南市礼县至成县或武都入川) 等。
“陇蜀道”不仅仅是一条交通线路,它还是一条承载着丰富、厚重历史文化信息的文化线路,“陇蜀道”沿线的栈道、石门、关隘、驿馆、摩崖石刻、古镇(古村落) 等都集聚着有待后人解码的文化底语。
由此可见,只有包含“陇蜀道”的“蜀道”之概念才是完整的。
一、秦汉时期: 祁山道卤城成为陕-甘-川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线路与支点卤城(今陇南市礼县盐官镇) 是陇南重镇,系西、礼两县的东大门,地处关陇古道和陇蜀通道的结合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自陇右秦州(今天水市) 经卤城、祁山至略阳或接覆津道至武都、文县再入川的“祁山道”可谓是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四川与北方丝绸之路有效连接的便捷通道。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祁山道”及卤城对陕甘川三省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秦西垂陵园的发现与考古发掘,陇南市礼县(古称西垂) 已被确定为秦人发祥地,卤城则地处西垂腹地。
早秦时期,秦人之所以在此崛起,应该与卤城盛产井盐有着紧密的联系。
甘肃省仅有两口盐井(定西漳县的盐井和陇南陇南市礼县卤城的盐井) 。
在漫长的盐铁专营的历史时期,卤城成为了陇右、陇南,甚至陕甘川毗邻地区食盐的供应地。
以四川自贡为代表的区域是我国盐井最为集中的地区。
早秦时期,煮盐的器皿主要是陶鬲,但陶鬲本身容积小、导热性差等缺陷决定了井盐产量相当低,要解决这一难题,就需要一种新的生产工具替代陶鬲,铁器的出现提供了这种可能性。
早秦时期生产力发达的地区当属关中地区,而西垂因是秦人发祥地,先进生产力很快就会传至西垂,铁器也不例外。
据樊志民《早秦农业历史初探》中引述: 在秦襄公初入关中的活动地域“北起灵台,西至陇西,南至宝鸡,东及长武”秦国初期墓葬都曾出土过较多的铁器。
这说明“襄公始国”时关中地区已有铁器使用。
1994 年甘肃省文物局考古所对陇南市礼县大堡子山西垂陵园进行抢救性挖掘时发现,有生锈的铁剑等铁器。
目前,考古界普遍认为,西垂陵园(陇南市礼县大堡子山遗址) 埋葬的就是襄公夫妇。
这些都表明,在春秋初期,铁器已传入西垂地区。
秦穆公时期由于征服了羌戎并扩大了秦地,秦与周边诸侯国的往来进一步加强,这为西垂地区与巴蜀地区煮盐技术的交流提供了更加充实的现实条件。
《史记·秦本纪》载: 九年,司马错伐蜀,灭之。
说的是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 年) ,司马错伐蜀并灭之初设蜀郡。
秦襄公比秦惠文王要早400 多年,所以,四川的铁锅煮盐技术并不排除从西垂地区经祁山道传过去的可能性,因为陇南与四川一衣带水,地理位置相对较近,又有着相同的重要物资———井盐,而且,因受关中文明的直接影响,秦早期西垂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比川蜀地区要发达得多。
卤城盐井祠内矗立的重立《明嘉靖盐井碑记序》载: 其盐西南通徽成阶文陇南市礼县汉中,东道秦陇,凡舟车所至,人力所通,靡远弗济。
可见,卤城与汉中、川蜀地区有着紧密的经贸及文化往来,而这种往来主要是通过陆路连接线———祁山道,水路连接线———西汉水(流经陇南市礼县、西和、成县、略阳、汉中再进入四川) 来实现的。
近年,陇南市礼县罗坝乡崖湾村出土了秦国蜀郡中心武库的“成都”铭铜矛,1998 年陇南市礼县马河乡吴宋河村也曾出土了三国时期带有“蜀郡”铭的钺形铁铲。
这些出土文物都铁证般地表明: 陇南市礼县地处蜀陇要冲,确为“秦陇锁钥、巴蜀咽喉”,同时也印证了西垂地区与巴蜀地区存在着极为久远的历史文化渊源关系。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高大伦先生认为:在雅安汉源的大渡河边,茂县、汶川的岷江河畔都发现了来自北方的四五千年前的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甚至进入了成都平原,但这些遗址中的外来因素都来自西北的甘、青一带的文化。
由此说明,甘川经济文化交流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而这种经贸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则是必经卤城的祁山道。
相传汉高祖刘邦打天下时,驻兵于汉中。
萧何建议说,欲取天下者,须占据陇上的西垂故地,方可取关中,攻长安。
因为西垂故地为蜀陇要冲,进可以翻越陇山,直逼长安,退可以据守陇上或退回汉中入川,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基于这种考虑,刘邦派樊哙占领了古西垂,即当时的西县(卤城系其腹地) 。
然后择机派兵攻打陈仓,袭击项羽所封的雍王章邯。
可见,在秦晚期楚汉之争过程中,据有“扼陇蜀之要,控攻守要冲”的祁山道、卤城成为了汉高祖刘邦北上抗楚图强的理想线路及战略支点,地处西垂腹地的卤城物产丰饶、盛产粮食、尤为重要的是能提供人体及马匹必需的食盐,这在食盐资源极为短缺的秦汉时期成为了独特的战略物资,占据卤城,进可攻取秦州,冀望陈仓与长安,祁山道卤城的战略意义显而易见。
二、三国时期: 祁山道卤城成为蜀魏争夺交锋的前沿堡垒卤城位于天水故城顺西汉水西南15 公里处,由卤城西行6 公里便至祁山堡,由此可见,卤城与祁山近在咫尺,而西汉水则将卤城、祁山河谷地带连为一体,卤城当为祁山道之要冲,“据《三国志》卷25《杨阜传》记载,建安十七年(214 年) ,杨阜在冀城(今甘肃甘谷西) 抵抗马超失败后,先至历城(今甘肃西和县城北) ,后‘与(姜) 叙起兵于卤城’继续抵抗马超。
”《三国志》载: 十九年(214 年) ,赵衢,尹奉等谋讨(马) 超,姜叙起兵卤城以应之。
衢等谲说超,使出击叙,於后尽杀超妻子。
超奔汉中,还围祁山。
叙等急求救……渊到,诸县皆已降。
卤城沿祁山道进可取陇右天水,退可守汉中、巴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食盐资源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诸葛亮首次北伐路线图完全是出于现实考量而做出的选择,因为蜀欲出兵陇右,要么选择地势险要的关陇通道(陇山道和陈仓渭水道) ,要么选择路途相对遥远的陇蜀通道(祁山道) ,但“陇山道”(自天水经秦安或清水抵张川县,然后翻陇山至陕西陇县入关中,称之为“陇山道”) 和“陈仓渭水道”(东起陕西宝鸡,西至甘肃天水,全长200 多公里) 均掌握在魏军手中,供诸葛亮选择的交通线中仅有陇蜀通道(祁山道) 一条线。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 年) ,诸葛亮首次北伐选择的路线是从汉中出发,经阳平关、武都、祁山、至天水,道路虽远,但地势相对秦巴蜀道显得较为平坦,而且魏军防守力量也较为薄弱。
三月,从汉中出发的“蜀军在陇右占领了武都、祁山、西县、天水之后,便受阻于郭淮据守的上邽(今天水) 和游楚坚守的陇西郡”。
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曾两次占据卤城,当地还盛传着“卤水洗尘”的故事:“三国时期,诸葛亮亲率大军两次出师祁山,两次占据了卤城,两次发布了三个相同的命令。
第一个命令是挑选三百名精壮士兵,去盐井协同盐工煮盐,所产盐全部为蜀军补充军需。
第二个命令是蜀军轮换进驻卤城,稍作休整。
第三个命令为所有进驻卤城的蜀军将士都要用烧温的卤水洗头、洗脚或洗澡。
当时许多将士对这三个命令有些纳闷,不了解其意,后来很快明白了。
蜀军从蜀地远道而来,长途跋涉,非常艰辛,一路天气炎热,蚊蝇叮咬,有的士兵满身臭汗,有的脚底磨成了血泡,有的还不服水土,疲劳不堪。
卤水洗后有奇效,满身的臭汗、脚底的血泡、蚊蝇叮咬的痕印很快除去,蜀军体力得到迅速恢复。
同时将烧开的卤水晾冷后为伤员清洗伤口换药,伤口很快愈合。
卤水洗尘将过,蜀魏大战就开始了,蜀军将士们个个精神焕发,大家都称赞诸葛丞相卤水洗尘的命令真好真及时。
”从“卤水洗尘”的故事可知,卤城独特的井盐资源不仅能有效地补充了蜀军军需,而且疗治了蜀军将士的疾病,使得蜀军士气高涨,为战争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资治通鉴》载: 若趣祁山,熟麦千顷。
由此可见,卤城一带除盛产井盐和良马外,还盛产小麦,这就为远道而来的蜀军有效补充军粮提供了可能性。
祁山向东可图陇右天水,向西可退靠长道峡谷或陇南市礼县盆地,是用武的最佳战略要地,祁山也就自然地成为了诸葛亮实现据陇右窥关中宏图伟业的前沿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