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南市历史沿革之秦人发祥地
西汉水上游是秦人的发祥地。
今礼县红河、盐官一带的古西犬丘地区,曾是秦人早期的都邑所在地。
西汉水源头今礼县北部和天水市秦城区南部接壤处的黄土丘陵中,有两条相接成“丁”字形的河谷盆地,一条是略呈东西走向,长百余里的盐官川(上延至天水市小天水镇),一条是南北走向,长80余里的红河川(上延至天水市杨家寺乡)。
红河川北隔一道不大的山岭与天水藉河川相接。
这里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宜农宜牧,是天然的农牧场所,盐官川又有井水可熬盐。
秦人先祖正是以这两条宽广富饶的河谷盆地起家,经过与周围西戎族进行艰苦的武力攻伐和辛勤的农牧经营,为开创后来的煌煌伟业奠定了基础。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先祖大骆及其子非子在这里牧马养畜,繁衍生息,畜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非子得到周孝王赏识,赐姓嬴,封秦地为周朝的附庸,建邑秦亭(今张家川县境),为周朝牧马。
又以大骆另一妻申侯女所生之子成为大骆适嗣,居住在西犬丘故地。
成及其子孙与戎族为争夺生存环境,在这里展开了长期争斗。
公元前842年,西戎攻灭西犬丘大骆之族。
周宣王命非子后秦仲征伐西戎,秦仲又于公元前824年被西戎所杀。
周宣王招秦仲长子庄公兄弟5人,统兵7000,攻破西戎,于是封秦庄公为西垂大夫,居西犬丘故地。
公元
前776年,西戎又围攻西犬丘,秦襄公长兄世父率兵抵抗,被西戎俘虏。
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周幽王于骊山下。
秦襄公因拥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周平王封为诸侯,赐给陕西岐山以西土地,秦正式成为诸侯国。
襄公之子文公继位后,于公元前763年东出行猎,至宝鸡附近千河与渭河汇合处营建新邑。
数百年中,秦人在陇南的都邑西犬丘,先后有过犬丘、西垂、西垂宫等不同称谓,但地址未变。
秦统一后至两汉,西犬丘又成为西县治所所在地,直到公元228年蜀相诸葛亮出祁山攻魏,兵败街亭后,撤兵回汉中时“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西县建置始消失。
秦人的长期活动,在这里留下了相当丰富的古文化遗存,仅礼县境内经过普查建档的文物点即达107处,遍及东北部的18个乡镇。
相传永兴乡西汉水之滨绵延3.5公里的西南山,是西垂国缪庄王的皇家园陵遗址,古墓葬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文物之丰富,令人惊叹叫绝。
关于缪庄王皇家园陵的传说和当地出土文物均与秦人早期都邑西犬丘相吻合。
《史记·秦本纪·集解》对秦文公五十年(公元前716年)“秦文公卒,葬西山”,就明确指出在西犬丘附近,也就是今天的西汉水上游礼县北部。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1994年春,甘肃省考古工作者在礼
县永坪乡大堡子山清理发掘了两座距今3000多年的周朝时
期墓葬,其规模之大,极为罕见。
大堡子山墓地位
于礼县城东13公里处的西汉水北岸,墓地东西长约250米,
南北宽约140米。
清理发掘的两座古墓位于墓地中心部位,为南北并列、东西走向、中字形大型墓葬,编号为M2、M3。
其南端有从葬的2座车马坑。
M2全长88米,墓室长
6.8――12.1米、宽5――11.7米、深15.1米。
M3全长115米,墓室长6.75――24.65米、宽3.35――9.8米、深16.5米。
两座大墓均有东、西两条斜坡墓道,墓室是上大下小的斗状,均设二层台,台上有殉人;皆开腰坑,坑内各殉犬一只、玉琮一件。
车马坑也东西向,辕东舆西。
从已清理的编号为K1的车马坑残存遗迹看,坑内殉车4排,每排并列3乘,每乘两服两骖。
古墓已被盗掘一空。
但从各方面透露的资料信息显示,该墓所出器物,包括装饰棺橔的大金鸷金饰片,鼎、簋、椭方壶、编钟、编镈等青铜礼器,数量甚巨。
用成对的大金鸷装饰棺橔,当与嬴秦以鸷鸟为始祖图腾的宗教观念有关。
西和县公安局于1993年秋缴获一批盗自礼县大堡子山的器物,包括铜鼎7件,铜簋4件。
铜鼎M3采:1,敛口,立耳,浅腹下垂,微圜底,三兽蹄足内敛,足根有扉棱,耳饰重环纹,颈饰窍曲纹,与腹部垂鳞纹以宽条带相隔。
口径33厘米,最大腹径3
7.6厘米,高3
8.6厘米。
器腹内壁铸铭文二行6字:“秦公作铸用鼎”。
铜簋M3采:8,器身敛口,鼓腹,龙首状双耳,耳下有垂珥,圈足下有三个小兽蹄足,口沿下饰变体夔龙纹,盖面和器腹饰瓦棱纹,圈足饰垂鳞纹。
口径20厘米,最大腹径26.8厘米,残高10.4厘米。
器内
底与盖内各有铭文二行6字:“秦公作铸用毀”。
关于两座
大墓的主人,学术界有秦庄公、秦襄公、秦文公等不同认识,多数学者认为是秦成为诸侯以后最早的两位国君――秦襄公
和秦文公。
近年来,随着出土的大量实物资料的不
断丰富,对陇南秦人发祥地的研究日益引起学术界和有关方面的关注,关于秦人先祖在陇南活动的史学研究进一步深入。
大堡子山陵区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