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肃省甘谷县历史介绍

甘肃省甘谷县历史介绍


甘谷的历史文物
• 甘谷县历史悠久,是人文始祖伏羲氏、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石作 蜀、蜀汉大将军姜维、
• 甘谷县风光(28张)
• 清初翰林院侍读学士巩建丰等名人先贤的生息之地。县内文物古 迹众多,仅新石器时期的文物古迹就有11处,古墓葬18处,国 家一级珍贵文物人面鲵鱼瓶、以及被列为“四大汉简”之一的甘 保汉简、唐三彩凤首壶图案分别搬上邮票烟标。遐尔闻名的大像 山石窟位于县城西2.5公里处,始建于北魏时期的石胎泥塑大佛 高23.3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此外,华盖寺石窟、天门山、蔡家寺、姜维墓、古风台、巩建丰 纪念馆、尖山寺森林公园等,已成为新的旅游景点。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 • • •
■魏绍武——魏绍武(1886——1982)字鸿发,甘谷县人。历任甘肃陆军军官学校校长,甘肃督军 署参谋长兼省垣卫戎司令。
甘谷的历史人物
• • • • • • • • • • • • • • ■彭致圭——男,汉族,1939年12月生,甘肃省甘谷县人,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 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主席团主席,山西省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山西省甲醇汽车领导小组副组长。 ■张臣刚——生于1948年6月,任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少将军衔。男,汉族,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 人。
• • • ■太昊伏羲氏——伏羲: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 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纪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 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 始,也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天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相传中华民 族人文始祖伏羲及女娲都出生于天水,其中伏羲氏出生在甘谷县白家湾乡蒋家湾村的古风台太昊山。 相传6500年前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定都宛丘,河南省淮阳县。当地建有伏羲陵,中国十八大名陵之 首,占地875亩,规模宏大,肃穆庄严,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岁月3000年,历 代帝王51次御祭;建国50载,两位总理拜谒,威严有加的朱镕基总理,虔诚谒陵之后,一改从不题 词的常规,欣然题写“羲皇故都”匾额。 ■石作蜀——石作蜀,字子明,号卓子,冀(今天水市甘谷县十里铺乡)人。生于周敬王元年(公元 前519年),殁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自幼胸怀远志,聪颖敏学,仰慕孔子。成年后, 不远万里到鲁国求学,投身孔门,得圣人教育和熏陶,身通六艺,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甘 谷县县城大十字广场孔子庙(位于原南街小学校址)前立有石作蜀石雕像。 ■杨 阜——杨阜,字义山,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名臣。早年以对抗马超而 出名,后期则多次进谏魏明帝。 ■ 姜 维——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东南)人。三国时期蜀 汉著名军事家、军事统帅。
■石新贵——生于1947年6月,任甘肃省军区政治部主任。男,汉族,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人。少将 军衔,系中国将军书画院理事, 甘肃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任长安书画院副院长。
■巩作义——号渭舟,男,1950年生于甘肃甘谷,著名书法家,南京大学毕业,现居山东济南。现为 中国书协会员,山东省书协会员,甘肃省书协会员,山东水彩画院副院长。 ■贾斌1938年生,出版家,笔名西贝、钟文,甘肃甘谷人,兰州大学毕业。中共党员,编审,原为中 国社会出版社社长、总编辑。2008年病逝于北京。 ■ 牛勃(1964~)中国作协会员,笔名思翔,甘肃甘谷人,天水市文联委员,市作协副主席,甘谷县政 协委员,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已在各级各类报纸杂志发表各类作品 420余篇,160万字。 ■李淑英(1984~),女,甘肃甘谷人,甘肃省歌舞剧院女高音独唱演员,代表歌曲有《人有精神心有 根(甘谷县歌)》,《啊朋友,来吧!》,《东方之光》,《塞上行》等。 ■牛跟道(1955~),男, 汉族,甘肃省甘谷县人,现供职于陇南烟草公司,他喜好文学,在诗、词、 曲、文、歌多方面取得骄人成就。他兼爱音乐,自己作词、谱曲创作了《人生》、《乡思》、《我的老 父亲》、《我的母亲》等数十首歌曲,并被多家歌曲出版社所刊登,制有本人《歌曲创作专集(光 碟)》。
甘谷的特产
• 甘谷辣椒 • • 提及甘谷辣椒,无人不知,无人不赞。每到收获季节,甘谷山川红遍, 到处都是辣椒的世界、辣香的海洋。尤其是该县的盘安镇,几乎家家户 户的庄前屋后、檐下树上,都会挂满红彤彤的辣椒串儿,处处椒香迷人。 • • 甘谷所产辣椒,色泽红亮,肉厚油多,角条硕长,皱纹均匀,制干率高, 味道浓郁鲜香,具有开胃健脾、养颜明目、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等 多种功效,且富含十几种矿物质营养和多种维生素。甘谷辣椒有近400 多年的种植历史,积几百年栽培之经验的甘谷辣农们,已总结了一套精 湛独到的种植技术,加之甘谷地区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温差大,为辣 椒种植提供了优越的生长条件。 • • 甘谷辣椒产量高、质量好,该辣椒中维生素C的含量要高出一般辣椒许 多,是世界辣椒品种中的佼佼者,在国内外市场上独占鳌头,也是该县 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主渠道,90%以上出口创汇。已多系列、多品 种开发,有辣椒面、丝、片、丁、酱、油等几十种,远销韩国、日本、 新西兰、印度尼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受到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 奈克夫人的高度赞誉,被外商誉为“辣椒之王”。
• •
• • • •
甘谷的历史人物
• • • ■尹夫人——西凉昭武皇后尹夫人(363~437),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人,十六国时期杰出的 女政治家,大姓尹文之女,曾随父迁居姑臧(今甘肃武威)。 ■姚 苌——姚苌:(公元330年--公元393年)后秦国建立者,羌族,伏羌(今甘谷县)人。公元 384年攻灭前秦国,在长安称帝,史称后秦。 ■杨 机——杨机:字显略,北魏名臣,天水冀人,今甘肃省甘谷县。生于北魏孝文帝延兴四年(公元 474年),死于孝武帝永熙二年(公元533年) ■巩建丰——巩建丰:(公元1673年--公元1748年)前清教育家,伏羌县(今甘谷县)人。康熙 五十二年(1713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国史馆攥修、云南学政、侍读学士。雍正十年(公 元1732年)告老还乡,以讲学著书为乐,学生数百人,人称“关西师表”。 ■王 权—— 晚清学者(公元1822年-1905年)甘谷县人,晚清学者。 ■张 海——张海(1874-1956年),字子寿,1874年出生于甘肃省甘谷县,自幼学习脊兽艺术, 一生捏制脊兽,闻名陇上,人尊其为“张大兽”。
• •
甘谷的旅游景点
大象山
• 悬崖大像 • 甘谷大象山石窟,位于天水市甘谷县境内距县城五华里处。那里有一座正看如旗, 横看似龙的山峦拔地而起 ,旧名文旗,现名大象山。山上松桧丛生,丁香溢彩,亭 台楼阁依山而建,雕栋画廊绿树掩映。山中悬崖间,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坐 石胎泥塑大佛一尊。据考证,甘谷塑佛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像山大佛 • 造像可远溯北魏,先后共经历了四个朝代,三千多年。 • 大佛洞窟两旁,依山附势修有长长的走廊,如同一条腰带。廊上窟龛相连,巍峨壮 观, 现存二十二个窟龛 ,大都平面近方形。正壁开大圆拱龛和设高坛基,并有僧 人修行的禅窟,这是大象山窟龛特殊之处,在全国也很罕见。 • • 甘谷大佛为释迦牟尼佛。大象山自从以大佛闻世更名后,世人一直沿称大像山。佛 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深入研究了佛的出生、历史、典故后,根据释迦牟尼“乘象入 胎”的传说,认为起名大象山更为确切。虽仅一字之差,且同音,但意义深远。从 此大像山景正式命名为大象山了。1981年9月1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将大象山石 窟正式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专款进行维修。2001年该石窟升格为国家级 文物保护单位。
甘谷的历史文物
• 蔡家寺 • 蔡家寺在甘肃甘谷县东北渭水峪火车站(陇海线)以西,渭河北面的二级 台地上,寺、村同名,寺在村北一山丘上,依山而建,直达山顶。据清乾 隆《伏羌县志》(甘谷旧名伏羌)记载,寺庙建于元顺帝至正年间 (1341~1370),至今已有650年左右的光景。至于何时有村,县志语 焉不详,实难详考;而何以村、寺同名,亦不得而知。最奇怪者,蔡家寺 村,顾名思义,村人大率当为蔡姓,就像河对岸斜对的蒋家寺村,其村民 多为蒋姓一样,然而,蔡家寺村从来不闻有过蔡姓之人。这一点,至迟在 清乾隆年间,就已引起出身于该村的诗人李兆甲的注意。李兆甲 (1767~1830),字逊乙,号椒园。笔者今尚存有其《椒园诗钞》誊稿 一卷,其诗多经其师临洮吴镇与无锡杨芳灿等评定。 • • 作为佛教庙宇的蔡家寺,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松柏映翠,梵宇玲琅, 在甘谷县内,不论其宗教环境、建筑环境还是自然环境,都仅次于大像山, 但却有着自己的特点。大像山是个释道二教杂陈的所在,而蔡家寺却是一 处甚为规格的佛教建筑群,且有藏经楼与经板之珍。更无论寺内匾额、楹 联及铭文,多为邑名士潘钦岳(清初)、何鸿吉(民国)所撰所书,具有 较高的观赏价值呢,有意者何不前往一游,相信你一定大有所获!
甘谷的地理位置
平公长通西区间 地 方里 渭与,, 处 公,公县武南东 东 里总里相山接邻 经 面,连县秦秦 至 积东。接州安 , 北 全 县 壤 区 西 纬 县 、 , 、 宽 南北礼麦 北与县积 之 至 , 60 49 1572.6
104°58′ 105°31′ 34°31′ 35°03′
甘谷的历史人物
甘谷的历史文物
• • • • • • • 姜维墓 今甘肃甘谷县六峰乡姜家庄世传为姜维故里,有姜维衣冠冢。传说姜维兵变被杀后,暴尸 原野,魏派专人监视,不得掩葬。随从设法偷得衣冠靴子,背回故里,家乡人民非常悲愤, 依南山筑衣冠冢,靴子别葬冢旁,南山也就有了靴子坪之称。 姜维墓位于甘谷县六峰镇姜家庄村南将军岭靴子坪上,距县城东5公里,占地面积6000平 方米。1997年甘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姜维墓故址 姜维,字伯约,三国时天水冀城(今甘谷县六峰镇姜家庄)人。是甘肃早期历史上的著名 人物。 姜维逝世后,忠骨埋于四川,但故乡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大将军,在距县城东5公里的姜家 庄的将军岭上,修建了占地面积近6000平方米的姜维衣冠冢和姜维纪念馆,杨成武将军 亲笔题写了 “姜维故里”碑。千百年来,姜维孝感天地、气贯长虹的高贵品质,启迪和鼓 舞着一代又一代的甘谷儿女。每逢姜维诞辰,故乡人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为了弘扬“但有远志,不在当归” 的姜维精神,充分发挥姜维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文化 宣传、审美教育、旅游观赏等各项功能。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宣传、文化、教 育等部门和属地乡镇党委政府均把姜维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纳入工作规划之中,从设 施建设、活动建设和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加强了姜维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真正发挥 了该基地启迪爱国意识、激发建设热情、灌输民族精神、营造和谐环境、共建美好家园等 多项功能,在县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