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媪”“剥”两个生字,理解“翁媪”“吴音”“相媚好”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词中描绘的情景,体会田园生活的美。
3、了解宋词的常识及辛弃疾的生平经历。
培养学生对祖国独特文学形式的喜爱和欣赏的感情。
【教学重点】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生活的和谐美。
【教学难点】理解“相媚好”“无赖”等词语。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宋词及辛弃疾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背诵诗词,导入新课1、课前学生背诵新近积累的宋词:欧阳修《采桑子》、陆游《卜算子·咏梅》、晏殊《破阵子》。
2、揭题:刚才,同学们背诵的都是宋代诗人的作品,你能说出这些作品的体裁类别吗?(宋词)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清平乐·村居》。
3、读课题,注意“乐”是“音乐”之“乐”。
说一说预习中学会了什么。
4、教师补充介绍宋词常识和辛弃疾生平。
二、自学课文及检查交流1、出示要求:读正确、流利,不懂的地方查一查资料。
2、学生自学,教师个别指导。
3、交流与检查:⑴指名读,正音。
教师给予评价,指导适时停顿。
⑵再读全文,词义质疑,现在小组内交流,再举手汇报。
⑶说说诗词大意。
三、习字1、描红、临写生字。
教师个别指导。
2、抄写词语。
四、作业熟读这首诗。
第二教时一、交流已经学会的内容,明确本课任务1、关于课文,你已经学会了什么?2、出示本课学习目标,对照检查:⑴听写词语:低小、吴音、莲蓬、鸡笼、翁媪。
⑵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注意是否韵味。
⑶说出词所描绘的情景。
过渡:看来我们对这首词的学习还需要更深入些。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体会词的情境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精读感悟1、轻声朗读课文,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词中写的是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情?2、同小组交流。
3、发言与指导:⑴景:描述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的完整与优美,注意顺序。
关键词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扩大外延:荷塘、豆地、其它庄稼。
过渡:你觉得这样的乡村景色怎么样?更美的是乡村的人。
⑵人:注意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家?有哪些人?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关键词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⑶词人想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关键词:“醉”、“喜”、“相媚好”。
4、小结:田园生活美如画,村居人家乐融融,此刻你一定和诗人一样,想用手中的笔来描绘此情此景。
快打开本子试一试吧!5、简单交流后,再次诵读全文。
三、拓展阅读同学们如果对辛弃疾的词感兴趣,课后可以选读下面几首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第2篇】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理解词,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2、正音:乐(yuè) 齐读课题(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设疑:辛弃疾的词中究竟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
1、课件出示整首词,自由朗读,把每个字读正确,读响亮。
2、指名2-3名学生读。
相机正音:翁媪莲蓬卧剥3、指导朗读: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注意适当的停顿,那就更好了。
这首宋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
4、指名读,其余同学看插图,一边听他读,一边看着图想象每句话写了些什么。
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词语、句子你自己能读懂2、生交流:▲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师点拨:(1)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
“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
(2)中儿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3)练习朗读。
▲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师点拨:(1)无赖①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②在课文中是这个意思吗③从“无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2)卧①“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趴)②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真可爱调皮可爱)③练习说话: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儿,可以自己说一说,还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3)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感悟景美师点拨:(1)读到“青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3)瞧,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你能按顺序说说这乡村的美景吗(可以由远到近,也可以由近到远)(4)指导朗读: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指名读。
(草真青啊!)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农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
那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他们聊聊吧!▲感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点拨:(1)理解“翁媪”“翁媪”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看看画面,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2)理解“相媚好“(3)理解“醉里吴音”师相机讲解“吴音说说这老两口是怎么“醉”的四、生成画面,读写结合。
1、这首村居描绘的是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画面。
同学们自己读这首词,感悟。
2、交流看到的画面五、简介作者,深悟诗情1、浏览资料幻灯出示: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
这首词就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2、我相信,现在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
再读这首词。
3、交流再读后的感受。
六、丰富画面,吟唱背诵。
1、师引背。
2、欣赏歌曲《清平乐村居》七、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1、现在这和谐美好的村居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流淌永远。
2、出示课后作业(1)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来读一读。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第3篇】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词的内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情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培养欣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并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激发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教学过程:(一)温故导入,激发兴趣请学生背诵描写农村生活的古诗。
古往今来,许多的文人墨客留恋于农村,寄情于田园,各自用诗表达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词,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了解文体及作者学生分享交流有关词的知识,了解辛弃疾。
明确:清平乐,词牌名。
词是是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长短句”。
辛弃疾,南宋词人。
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这首词选自他的词集《稼轩长短句》。
2、重要字词翁媪剥莲蓬亡赖3、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读。
比比看谁读得又好又准?教师相机指导。
4、析题看到“村居”,你想到了什么?明确:乡村、人家……(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1、朗读上片,想一想作者是抓住哪些景物写乡村人家的?明确:茅檐,草,溪,翁媪2、这些景是怎样的?明确:茅檐:低小;草:青青(溪:清清);翁媪:白发3、想象一下,茅屋、青草、小溪,这是一幅怎样的乡村图画呢?明确:清幽、宁静、秀美……4、默读下片。
村居的“景”是美的,而村居中的“人”更美,词中都写了哪些人?明确:大儿、中儿、小儿5、在作者眼里,最快乐、最喜悦的是谁?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小儿。
“喜”、“亡赖”、“卧剥”。
6、想象一下,小儿各种卧姿可能会怎样剥莲蓬?怎样吃莲蓬?明确: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发言7、读完这首词,你最喜欢、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明确:大儿、二儿、小儿、翁媪均可,言之有理即可。
8、你们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生活?作者内心是怎样想的?明确:安适、悠闲。
热爱、向往。
(四)拓展延伸词的上阕有句“醉里吴音相媚好”。
作者是喝醉了吗?为何“醉”?因何“醉”?交流讨论。
明确:陶醉在村居的情景中。
(五)课堂小结配乐朗读,读出相应的情感。
(六)布置作业1、背诵诗歌。
2、如果你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村景中,你会想些什么?请写下来。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