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教案《清平乐》教案《清平乐》教案篇1《清平乐·村居》一课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如何使学生在理解词内容的基础上,来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从而受到美育的熏陶?可作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在古乐中“走向村居”,恬淡走近诗词(读对读通)教学伊始,在揭示课题前可以先出示了一幅乡村生活的图画,让学生在古筝乐曲的相伴中欣赏这幅画面,然后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在悠扬的乐曲中纷纷踊跃的举手发言,交流热烈,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
之后,让学生对照出示的`图画,借助课后的拼音,带着自己的感受,将这首词读正确,读通顺,从学生的朗读情况来看,他们已初步感知了词的内容。
二、在吴音中“走入村居”,悠闲走进诗词(自己读懂)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之后,再次让学生带着感受,对照图画读这首词。
这里采用“以图画为先导,以音乐作铺垫,以语言描绘作引子”的方法,让学生在想象中朗读,朗读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为学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
教学时围绕“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展开交流。
交流时,学生跃跃欲试,相互启发,思维碰撞。
当学生谈到读懂了“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时,相机提了这样两个问题:1、“这里是谁在讲吴音?”2、“你想象一下他们会讲些什么呢?”真是一波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之后,可以播放了一段吴地方言的录音,这时学生更是兴致盎然,手舞足蹈,以讲自己所在的吴方言为趣,仿佛个个身临其境,整个教室中充满了欢声笑语。
最后,再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词的意境。
学生会在轻松、悠闲的音乐中对词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
三、在欣赏中“走出村居”,自然外化词意(读好读出来)在学生能读出意思的基础上,又该如何使学生的身心与朗读内容融为一体呢?一首诗词不但要读懂而且要读好,这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心放进去,再读这首词,谈自己的感受。
(提示:你感觉这户农村人家生活得怎样?)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生活得很温馨。
”;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很和睦,我好羡慕。
”;也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毫无一点烦恼,我也真想去那里生活。
”……同学们个个说得头头是道,可看出他们感受到了这安宁、悠闲的乡村田园生活,也充满着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同学们通过字字到位的读、读出图意、读出韵味的螺旋上升的朗读练习,理解了词意,领悟了内蕴,在读中获得了情感的熏陶。
四、在积累中“放眼村居”,漫步走进词海(读宽读下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薛法根老师的组块教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发动学生与老师一起在信息平台查找有关江南、村居的诗词,在纵向回忆低年段阅读过的《江南》、《忆江南》、《水乡歌》后,学生找到了辛弃疾的《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等好诗好词,甚至找到了卡秀网站上的FLASH动画贺卡《梦里水乡》、《江南》;在语文实践活动课上,孩子们通过吟诵诗词,不仅能增长见识、广博见闻,而且懂得要和作者息息相关、心心相印,在语文实践活动的体验中自豪地感慨:“中国不愧是诗词的国度,古往今来流传着许多不朽的诗篇,我们应当如蜜蜂采蜜,充实自己,沾上文人的雅气……”相信厚积不仅可以薄发,而且会在孩子们的生命中多一分灵气,为将来的美丽人生做好奠基。
《清平乐》教案篇2教学目标1.通过自由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抽生读等多种形式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通过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等方法教师点拔,大体把握诗意,体会作者的惜春。
3.通过搜集诗人资料,教师相机补充介绍背景,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等方法教师点拔,大体把握诗意,体会作者的惜春。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讲授法朗读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使用教材的构想古诗的学习孩子们已有一定的基础,开课前,我准备让学生先交流一下作者及诗题,并对学习方法简单做了一复习。
接下来通过品析语言文字,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
开展多种语文活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的惜春之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在古诗中有很多描写春天的古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庭坚的《清平乐》。
二、知诗人和背景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
“苏门四学士”之一。
他在诗歌和书法上都取得很高的成就。
其诗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与苏轼合称“苏黄”。
书法上独树一帜,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篇》三卷。
三、初读诗词,扫清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2.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4.明诗意。
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
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
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
小结过渡。
师:这首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理解了。
作者在寻找春天的.足迹时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呢?下面我们来品读这首诗。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追问:“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追问:作者想要抓住春的行踪,就想到问黄鹂。
其实人何尝能够向鸟提问,鸟儿知道“春归何处”吗?从诗人的想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百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从“因风飞过蔷薇”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五、小组讨论思考:词人的思想感情变化经历了哪几个变化?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
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六、总结《清平乐》为惜春之作。
词人以清新细腻的语言,感叹时光去而不返,抒写了对春天逝去的沉痛和惋惜,表现了对美好春光的珍惜和热爱。
《清平乐》教案篇3一、作者淡笔勾勒,教者浓墨渲染《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
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
在描写手法上,作者没有一句浓笔艳墨,只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淡笔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田园生活画。
笔调清新,写来看似毫不费力。
我们细细品之,却发现词中那份闲情逸致透过一个字扩散开来,那就是这首词的“词眼”――“醉”字。
这个“醉”字被伊老师那双敏锐的眼睛所发现,老师便在这个“醉”字上大做文章了。
在学生初读感知,疏通诗意后,老师引导学生朗读、想象去感受景之美,去感受大儿的勤劳,中儿的手巧,特别是小儿的顽皮可爱。
这样一来,乡村的美景在学生的眼前美起来了,小儿自得其乐的悠闲让学生感到可爱了,学生也就自然而然的理解了翁媪为什么而醉了。
接着老师抓住词中“相媚好”这一留白之处顺水推舟:“翁媪醉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展开想象,分角色扮演“翁媪”展开了妙趣横生的对话。
学生完全走进词中所描绘的情境当中去了。
景美了,人活了,所有的人都醉了。
醉在这美丽的田园风光里,醉在了翁媪的恩恩爱爱里,醉在了这个温馨、和谐的农家小院里。
整个过程是轻松自然,一气呵成。
二、词中温情脉脉,课上情趣盎然词中那个“亡赖小儿”悠闲自得其乐,“溪头卧剥莲蓬”那憨态可掬的样子令人心喜;那对“白发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真是情切切,意浓浓。
细细品味,词中可以说是温情脉脉。
反观我们的课堂,学生情绪活跃,可谓是情趣盎然。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课堂效果呢?主要有以下三点:1、问得很巧妙。
古诗词语言精练含蓄,能以有尽之言,传无尽之意。
同时古诗词又非常形象,意和境和谐共生。
在古诗词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对每个字,每个词语都作出确切的解释。
这样做的结果呢?诗词的.意境惨遭破坏,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也没有了。
怎样做才能即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思又不至于破坏其中的意境呢?伊老师的这堂课上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在课中整体感知词意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老师并没有直接去问学生:“你们理解了哪些词句的意思?还有那些词句的意思不理解?”而是这样问道:“同学们,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还有在理解“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时,老师并没有去问什么是“相媚好”?而是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翁媪醉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正是老师巧妙的发问,学生在理解词意的同时又不至于破坏词中的意境。
2、导得无痕迹。
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伊老师非常善于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并以此为契机,将对话逐步引向深入。
在学生初读感知,疏通诗意后,老师顺势诱导,抓住人、景大肆渲染,通过朗读、想象、对话表演等方式,让景色在学生的眼前美起来,让人在学生的眼前动起来。
景美了,人活了,翁媪醉了,学生也慢慢地醉了。
整个过程是水到渠成,了无痕迹。
3、读出了余味。
伊老师在教学本首词时,并不只是浅显地理解词的表层含义,在学生理解了诗意之后,教师通过拓展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让学生体会到了《清平乐·村居》不仅仅是作者的一首词,是那个时代的烙印,作者许多无言之说都寄托其中,通过学生的再一次品读,读出了诗外之意,读出了一份忧国忧民之情。
综观本堂课的教学,可以说是清新流畅,情智交融。
尤其是伊老师在解读文本的“深入”、处理文本的“浅出”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面对文本,如何研得“深入”,面对学生,又如何做到“浅出”?留待我们共同去思考。
《清平乐》教案篇4一、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师:想听故事吗?生(立马坐直,目光炯炯):想!师(满怀激情地):话说宋朝时,金兵大举入侵,国家山河破碎,人民纷纷起义。
济南的起义军里有一位智勇双全的年轻人,才二十多岁就承担了拟定全军书文、保管军中大印的重任。
一天,有人报告由他举荐的义端和尚偷走军中大印逃跑了。
首领大怒,要杀他问罪!这位年轻人冷静地分析义端和尚必定是投降金人了。
于是他立下军令状,跨上骏马向金兵的营地飞奔而去。
一路上翻山越岭,他终于追上了逃窜的义端。
义端跪地求饶:“我知道您是天上的青牛星,力大无比,求你不要杀我。
”这位年轻人不为所动,手起剑落,砍了义端的头颅,夺回军印,回营复命。
后来,他不断地向朝廷上报拯救百姓的策略;在诗词创作中与苏轼齐名,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
这位文武双全爱国青年的名字叫……(故意停顿,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字:辛弃疾。
) 点评:“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故事在教学中有无穷的魔力。
它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它能抓住全部儿重的注意力,它能营造教学的氛围,它能在儿童心里留下难忘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