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自立的生活态度,体会自强不息在学习、生活及事业成功中的意义,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以自立自强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克服依赖心理,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强者。
(二)能力:提高自理自立的能力,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安排;面对遇到的困难,学着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逐步培养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
(三)知识:认识自立的重要作用,懂得只有自立才能走向自强的道理;学会走上自立之路。
教材内容分析本项目内容是第八课的第一部分,主要根据课程标准内容“一2.4养成自立自信的生活态度,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一1.5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等来构建的,其目的是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立的重要作用,自觉克服依赖心理,养成自立的生活态度,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少年需自立告别依赖,走向自立难点:少年需自立教学方法漫画、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交流法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预习新课,准备整理参加夏令营的感受等教师准备:搜集漫画、事例材料、视频、做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自主感悟展示名人名言: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
靠人,靠天,靠祖先,都不算好汉。
——陶行知1、找学生朗读,并提问:这段话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入题:陶行知老先生的话是告诫我们,不要依赖别人,要学会走自立之路,也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一)、漫画分析:展示漫画“今天值日”(全家齐上阵)1、组织学生观赏漫画并思考:你如何看待漫画中的现象?在生活中在学校里你是怎样表现的?2、学生各抒己见交流自己在家里和学校里的做法。
教师参与讨论,并及时予以表扬和肯定。
3、通过刚才大家的交流,老师了解到同学们不在父母身边时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如果在身边,便把工作都交给父母了。
这是不是真正的自立?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是真正的自立?4、讨论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回答总结归纳: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自立就意味着要独立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意味着要离开父母、老师的庇护,自主地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意味着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开创自己的事业,创造多彩的生活。
5、板书:自立的含义(二)现身说法1、播放中学生参加夏令营的视频,组织学生收看。
2、让参加过夏令营活动的同学谈谈当时的一些做法、感受和收获。
3、学生积极参加交流:父母不在身边,洗衣、刷碗、整理书包和物品全靠自己,不会干、不想干也都得硬着头皮干;挑食,却得强制自己吃下去,否则就挨饿;遇到生病、受伤等困难、挫折都得自己想办法解决和克服;学会了坚强,学会了节约粮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特别想家,只能打电话,和同学们一起承受……回来后,也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感觉自己更懂事了,长大了……4、根据刚才的分享,学生总结、教师点评自立对我们的生活的意义:(并板书)(1)自立的过程是我们锻炼和提高生活能力的过程,也是我们锻炼和提高心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2)自立才能走向自强。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本课的难点。
因为这部分的理论性较强,自立的意义凭借学生的经验,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能够现身说法,和大家分享自己参加夏令营的感受,同时播放一段视频让没参加的同学也能直观地感受到自立对我们的影响。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学生理解难点、受到启发,效果很好。
5、教师过渡语:自立的过程是每个人成长的过程,对我们有重要意义。
如何走向自立呢?让我们在下面的学习中去寻找答案。
(三)阅读反思当今社会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消往往不菲。
他们的年龄都在23-30岁之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
我们把这群人叫做“啃老族”。
1、引导学生讨论:你认为“啃老族”诞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你明白了什么道理?2、学生回答、教师概括:“啃老族”的诞生很多是因为父母儿时的过于溺爱而导致的,以及在传统思想的束缚下,使得大多数的父母不得不拿出自己大半辈子的积蓄供养早已成年的子女。
大多数的“啃老族”因从小依赖父母,失去了独立自我的能力,养成了有困难找父母的习惯,因而,长大了还是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
这告诉我们,要自立必须克服依赖性。
(板书)设计意图:结合社会现实,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进一步认识到不能自立的危害性。
从而明白要自立必须要克服依赖性。
(四)畅所欲言1、投放故事文本《小马过河》提出问题:小马为什么第一次没有渡过河?第二次为什么能成功渡河?这个故事使你明白了怎样做才能走向自立?2、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多媒体投放:走向自立要独立思考,自主做出决定。
因为一个人在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做出决定,能否独立地做出决定,是一个人是否做到了自立的重要标志。
,独立地做决定,并不意味着不听取别人的意见,一意孤行,相反,他人的意见是我们自主决定的重要参考。
3、一个人要真正地走向自立,除了要具备自立的意识外,自立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缺少了自立的能力,即使有了不依赖他人、走向自立的意识,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相关链接:“自立生活的基本能力有——”(见教材P90页材料)找一名学生朗读材料。
议一议:以上这些能力要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得?组织学生讨论回答:最基本的途径是积极投身到实践中去,在生活中反复锻炼。
设计意图:运用童话故事和教材中的资料直观地引导学生弄懂并学会自立的方法。
(五)、阅读拓展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依赖别人,是少数强者的特权。
——尼采最值得依赖的朋友在镜子里,那就是你自己——犹太谚语美国的一些中学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才允许毕业。
美国中学生的口号是:“要花钱,自己挣!”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余的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
德国一贯重视培养孩子“勤奋、正直、可靠、乐于助人、作风正派”等品格,因此,父母从不包办孩子的事情。
读了这些材料,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谈感想,教师小结,加强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所学问题的理解,过度到小结自然流畅。
三、回归生活拓展升华遇到下列情境,“我”该怎么办呢?情境一:做数学题时,遇到难题了情境二:爸爸出差,妈妈生病了,我该情境三:学校要组织艺术节,可妈妈担心参加艺术节会影响学习,不让我参加组织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做法。
教师对学生的做法加以评价。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练习,提高学生自理自立的能力,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安排;面对遇到的困难,学着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逐步培养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
四、成果交流积累收获1、教师鼓励学生谈谈在本节课收获,共同分享学生的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学到了——今后我应该——2、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告别依赖走向自立,而自立的人生需要从少年时代做起。
没有一个人随随便便成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让我们在自己的心中点燃一盏自立的明灯,照亮我们前行……(在歌曲中结束新课)五、训练提高1、价值判断:自立需要独立做出决定,那就是意味着不要听取别人的意见。
判断:理由:2、我来分析:刘梦怡, 2000年1月11日出生在青岛一个特殊的家庭,哥哥从小患有脑瘫,由于妈妈在家照顾哥哥不能工作,爸爸是个普通工人,一家人靠爸爸微薄的工资和社会低保艰难度日。
刘梦怡从小就知道照顾哥哥,两岁的时候就会给哥哥倒便盆,是妈妈的小帮手。
哥哥无论是喝水、吃饭,还是看电视都用手势告诉刘梦怡,刘梦怡就像个忠实的执行官,随时随地执行哥哥的“命令”。
刘梦怡知道自己家里不富裕,每年要花很多钱给哥哥看病。
所以只要有拍片挣钱的机会,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她都要参加,自己现在就是全家的希望……她成绩优异,获得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故事比赛一等奖;山东省“改革开放三十年”故事比赛一等奖;青岛市“红色记忆”征文比赛二等奖;参与拍摄了十余部电影、电视剧……还先后获得全国“十佳自强女孩”;全国道德模范;山东省道德模范;青岛市“十佳美德少年”等荣誉称号。
(1)两岁多就开始照顾哥哥,幼小的肩膀挑起家庭的重担,从刘梦怡的身上,你明白了什么道理?(2)我们应该怎样向刘梦怡学习?板书设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告别依赖走向自立拓展资料“虎父有犬子”的现象三国时的刘备,可以算是一代英豪,一生东征西讨,纵横驰骋,从贩鞋织席为生到成为蜀汉帝王。
可是他的儿子刘禅,却是一个昏庸荒淫的无能之辈。
连诸葛亮这样大智大勇的人都扶不起他,俗称“扶不起的阿斗”,世人曾有此长叹:“虎父何以有此犬子。
”三国时的另一奇才周瑜是东吴的名将,足智多谋,在赤壁之战中曾用火攻大败曹军,名扬天下。
他的儿子周胤,无功受封,自恃其父有功,荒淫自恣,荒于政事,奸人妻女,后遭流放到了庐陵郡。
孙权曾指出周胤堕落的原因:“昔胤年少,初无功劳,横受精兵,爵以侯将,盖念公谨以及子胤恃此,酗淫自恣。
”唐太宗李世民,雄才大略,是中国帝王中的佼佼者。
可是他的十四个儿子,无一成器,三个被杀,三个早夭,一个幽禁,两个遭流放,另外两个平庸无能,昏聩糊涂。
北宋名相寇准,他的子孙依靠祖上的功德,不能自立,不过三十年,家道衰落,沦为庶民。
“虎父有犬子”的现象,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不求自立自强,一味想依靠祖上的荫庇,是决不会有什么作为的。
课外作业1、利用周六、周日的时间给自己洗衣服、给爸妈做一次饭。
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2、为锻炼自己的自立能力,请列出一份合理的计划。
教后反思这节课,我贯彻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展开活动,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实现课堂互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的自主发展。
通过观看、讨论、读故事、看材料等形式,多角度地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感悟,结合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容易接受,乐于接受。
全课从社会生活走向自我,从平时贯穿到课堂,发挥了思品课较好的德育功能。
在这节课上,学生表现积极,在思想深处对自立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较好的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