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高中历史复习资料第一分册完整版

上海高中历史复习资料第一分册完整版

写在最前:本资料原始版本来自于互联网,经大幅度增加修改内容和深度优化排版后发布于互联网,版权归修改作者所有,不推荐再次修改电子版本(将严重影响排版)。

由于本资料最初编写目的仅为让修改作者更好地复习历史学科,结合上课笔记编成,故本资料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同学的复习计划,敬请原谅。

2015年1月起本资料的所有权利转交给第二修改作者黄珍妮。

第一分册第一课古代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A】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西亚)。

东:伊朗高原西:阿拉伯大沙漠北: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

大致与今伊拉克共和国相当。

苏美尔人(公元前3500年至前3100年)【这一地区古代文明的奠基者】。

【A】楔形文字(“钉头文字”):最古老的文字之一!【B】《汉穆拉比法典》:价值: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

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影响: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价值/评价①)内容: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评价: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价值/评价②)特点:①神明裁决②同态复仇③保护私有财产④严刑峻法⑤保护奴隶主的利益。

第二课古代埃及(尼罗河)【A】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

【A】统治模式: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

绝对权威,自奉为神或者神的后裔。

君主专制: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

强化王权神授,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

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

控制所有的军队。

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A】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

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体现了古代埃及人卓越的创造性智慧的结晶。

是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A】象形文字:时间:公元前3500年以前。

材料工具:以刻刀和石头做书写工具,书写材料以纸草的使用最为普遍。

灭亡原因:复杂难懂埃及受到了强势的希腊文化的冲击。

第三课古代印度【B】种姓制度: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初曾用种姓来区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婆罗门:世代掌握宗教大权,是精神统治者。

刹帝利:世俗统治者,国王。

吠舍:平民(自由民),从事农牧商。

首陀罗:被征服的土著,部分奴隶,多以手工业、农业、渔猎为主。

四大种姓集团特征:①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

②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力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影响:①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

②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

③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A】佛教:时间:公元前6世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

地点:古代印度。

创始人:悉达多。

经典:大藏经(由经藏、律藏、论藏组成)。

发展:公元前3世纪,印度佛教臻于鼎盛。

开始向城外,主要是东亚和东南亚传播,逐渐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教义:众生平等。

【A】第四课美洲印第安文明中美洲: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南美洲:印加文化玛雅文化:(“美洲的希腊”)农耕:培养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A】位置: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爱奥尼亚群岛、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

【A】希腊的城邦:时间: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形成。

特征: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

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

【A】“古典时代”: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

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这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

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

【C】雅典民主政治:以其政治民主、经济发达和文化繁荣而著称。

以成年男性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

是在广大平民与氏族贵族长达100多年的斗争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确立起来的。

是平民在斗争中逐渐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

“梭伦改革”与“克利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建立过程中的两个里程碑。

(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打破血缘门第,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

(公元前508年)克利斯提尼改革:制定陶片放逐法。

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希波战争后雅典的民主政治迎来了全盛时期。

开创了“伯里克利时代”【最辉煌的时代】。

意义:以伯里克利时代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制度。

评价:①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②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

③然而只有成年男性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力,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制度被排斥在外。

④集体的暴政。

第七课希腊古典文化【A】史诗与戏剧:《荷马史诗》很高的艺术性和史料价值(由荷马整理加工而定型的)。

反映出BC11世纪至BC9世纪之间古代希腊的社会状况。

【A】哲学与史诗:古代希腊是欧洲哲学的发源地。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被誉为三大哲人。

欧洲历史学的源头也可以上溯到古代希腊。

古代希腊的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

希罗多德:“史学之父”,著作:《历史》。

《历史》影响:①对欧洲史学传统的形式有决定性影响。

②开创了叙事件的攥史体裁。

③独有的史料价值。

④生动流畅的写作风格。

【A】罗马共和国(意大利半岛):BC509年,罗马城邦实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

罗马共和国实行贵族寡头政治:执行官元老院公民大会。

罗马确立在地中海地区的霸权,高度集权化的军事强人政治。

【A】罗马帝国:屋大维夺取了国家最高权力,公元前27年,他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也就以此为标志进入了帝国时代。

“元首政治”是一种表面上维持着共和制形式的君主专制,“元首”实际上就是无君主名义的君主。

(第一公民、首席元老、元首)2世纪初,罗马的统治疆域达到了最大规模:东起两河流域、西抵不列颠、北达多瑙河、南至南非,形成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被废黜。

这一事件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标志,也是西欧古代历史终结和中世纪开始的标志。

【A】基督教:耶稣创立。

创始于公元1世纪上半叶,《圣经》包括《旧约全书》、《新约全书》。

公元392年,基督教被宣布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第九课罗马法体系古代罗马人:以军事立国,以法律治国,拥有堪称古代世界最为完美的法律体系。

【A】“十二铜表法”:形式:全部12个法表的条文刻于12个铜牌之上。

时间:公元前451年至公元前450年。

地位: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内容: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各个方面。

实质:表现出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

意义: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制精神。

明文公示、按律量刑,改变了以往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状况。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生活。

从法律条文思路和格式上为后来罗马公民法奠定基础,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

【A】公民法:罗马公民。

(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只有公民才能享有法律保证和所赋有的权力。

)【B】法治精神:(古代罗马法体系的历史价值和局限)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罗马人的法制精神和法律意识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当然,罗马法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它将奴隶排斥在法律对象外,因为奴隶在当时只是其主人的财产,不具有任何权利。

第十课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A】伊斯兰教:兴起:西亚的阿拉伯半岛。

创始人:穆罕默德。

经典:《古兰经》。

【A】第十一课奥斯曼帝国建立:1453年4月,穆罕默德亲率大军攻陷君士坦丁堡,1457年,奥斯曼人迁都君士坦丁堡,后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进入16世纪后不久便成为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崛起改变了其统治下的亚非欧三洲交汇地区的社会发展进程,控制亚欧商路,对过往商旅强征狗捐杂税,破坏地中海地区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第十二课封建制度(封建等级制度)【A】时间:5世纪—15世纪(产生于公元6世纪下半叶,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

产生: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法兰克王国。

罗马帝国时期萌生封建制因素:隶农制和日耳曼人的氏族制,相互影响,相互结合,催生出西欧封建制度。

【A】基本特征:农奴劳动。

地主剥削【庄园经济6世纪——11世纪】。

【A】采邑改革:定义:8世纪上半叶,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史称“采邑改革”。

影响:①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

②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程。

③形成封建等级制度。

④王国陷入分裂状态。

【B】时间:西欧封建制度大体产生于6世纪下半叶,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

后果:国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上权力有限,在法兰克王国后期,采邑渐渐演变为世袭领地,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

【A】中世纪的庄园:国王、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是庄园领主。

庄园最初普遍采用劳役地租。

14世纪以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商品货币的渗透,导致领主自营地大为缩减,庄园开始衰败。

耕地三部分:①领主自营地;②农奴份地;③自由农民地。

特点: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大体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两大因素表现阶级关系(领主——农奴)日耳曼因素氏族制军事贵族——失去土地的法兰克自由民罗马因素隶农制贵族/基督教会贵族——隶农第十三课城市的复兴【A】城市的复兴与自治:主要城市:意大利北部地区,法兰西南部地区和北海南部沿岸地区的中世纪城市。

复兴的时间:11世纪开始。

原因: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

手工业者和商人居于交通便利之处。

(商品经济活跃13世纪到15世纪)。

封建领主在经济利益的利诱之下为最初的城市居民提供庇护。

方式:金钱赎买、武装斗争。

城市特征:规模都相当有限。

空间狭小,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城市环境脏乱,瘟疫蔓延。

【B】等级君主制:背景:①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

②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和新兴的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

时间:自13世纪下半叶起,英、法相继出现了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等级君主制随之登上历史舞台。

与会者: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城市市民。

特征与进步性:①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

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

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重要特征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