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2020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物理试题含解析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2020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物理试题含解析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2020年高考模拟考试物理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第Ⅱ卷第33—38 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量:H:1 C:12 O:16 Na:23 Zn:65 Ni:59第Ⅰ卷二、选择題: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7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8~21 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如图为玻尔理论的氢原子能级图,当一群处于激发态n=3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发出的光中有两种频率的光能使某种金属产生光电效应,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 这群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能发出6种频率的光B. 这种金属的逸出功一定小于10.2 eVC. 用波长最短的光照射该金属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一定大于3.4eVD. 由n=3能级跃迁到n=2能级时产生的光一定能够使该金属产生光电效应【答案】B【解析】【详解】AB.由n=3能级的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三种频率光子的能量分别为12.09eV、10.2eV、1.89eV,结合题意,根据光电效方程可知,这种金属的逸出功一定小于10.2eV,故A错误,B正确;C.用波长最短即光子能量为12.09eV的光照射该金属时,其最大初动能最小值为k 12.09eV10.2eV 1.89eVE=-=则其最大初动能一定大于1.89eV,故C错误;D.由n=3能级跃迁到n=2能级时产生的光子能量为1.89eV,由上面分析可知只有两种频率的光能发生光电效应,因此一定不能够使该金属产生光电效应,故D错误。

故选B。

2.如图所示,一个“V”形槽的左侧挡板A竖直,右侧挡板B为斜面,槽内嵌有一个质量为m 的光滑球C.“V”形槽在水平面上由静止开始向右做加速度不断减小的直线运动的一小段时间内,设挡板A、B对球的弹力分别为F1、F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F1、F2都逐渐增大B. F1、F2都逐渐减小C. F1逐渐减小,F2逐渐增大D. F1、F2的合外力逐渐减小【答案】D【解析】光滑球C受力情况如图所示:F2的竖直分力与重力相平衡,所以F2不变;F 1与F 2水平分力的合力等于ma ,在V 形槽在水平面上由静止开始向右做加速度不断减小的直线运动的一小段时间内,加速度不断减小,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F 1不断减小,F 1、F 2的合力逐渐减小,故D 正确,A 、B 、C 错误;故选D .【点睛】以光滑球C 为研究对象,作出光滑球C 受力情况的示意图;竖直方向上受力平衡,水平方向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的大小,结合加速度的变化解答.3.某做直线运动的质点的位移—时间图像(抛物线)如图所示,P (2,12)为图线上的一点,PQ 为过P 点的切线,与x 轴交于点Q (0,4),已知t =0时质点的速度大小为8m/s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B. 2s 时,质点的速度大小为6m/sC. 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0.5m/s 2D. 0~1s 内,质点的位移大小为4m【答案】A【解析】 【详解】AC .质点的位置-时间图象为抛物线,结合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2012x v t at =+,v 0=8m/s ,时刻t =2s 时位移x =12m ,代入解得a =-2m/s 2,图中图象对应的函数关系为x =8t -t 2,即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2m/s 2,故A 正确,C 错误;B .2s 时,质点的速度大小为[]08(2)2m/s 4m/s v v at =+=+-⨯=故B 错误;D .t =1s 时质点位移2187m x t t =-=故D 错误。

故选A 。

4.两异种点电荷A 、B 附近的电场线分布如图所示,P 为电场中的一点,连线AP 、BP 相互垂直.已知P 点的场强大小为E 、电势为ϕ,电荷A 产生的电场在P 点的场强大小为E A ,取无穷远处的电势为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 A 、B 所带电荷量相等B. 电荷B 产生的电场在P 点的场强大小为A E E -C. A 、B 连线上有一个电势为零的点D. 将电量为q -的点电荷从P 点移到无穷远处,电场力做的功为q ϕ【答案】C【解析】【详解】A .A 根据等量异种点电荷的电场线分布图具有对称性,而该图左右不对称,知A 、B 所带的电荷量不相等,故A 错误;B .P 点的场强是点电荷A 、B 在P 点产生的合场强;连线AP 、BP 相互垂直,根据矢量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22 B AE E E -= 故B 错误;C .如果取无穷远处的电势为0,正电荷附近的电势高于0,负电荷附近低于0,所以其A 、B 连线上有电势为0,故C 正确;D .根据0W q q ϕϕ=--=-(),故D 错误。

故选C 。

5.将如图所示的交变电压加在变压比为4:1的理想变压器的原线圈两端,已知副线圈接阻值R =11Ω的定值电阻,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交变电压的频率为50HzB. 该理想变压器的输入功率为输出功率的4倍C. 副线圈两点电压的有效值为55VD. 流过原线圈的电流大小为1.25A【答案】ACD【解析】【详解】A .由图像可知交流电的周期为T =0.02s ,则其频率为150f T==Hz A 正确; B .理想变压器的输入功率和输出功率相等,B 错误;C .由图像可知交流电的电压的最大值为311V ,所以输入的电压的有效值为1U =220≈V 根据电压与匝数成正比可知副线圈电压的有效值为55V ,C 正确;D .对副线圈,由2U I R=可解得2I =5A ,又由 1221n I n I = 可得2121154n I I n ==⨯A 1.25= A D 正确。

故选ACD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交流电的最大值和有效值,明确变压器的特点,电压与匝数成正比,电流与匝数成反比,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6.如图所示,三个相同带电粒子以大小不同的速度,沿同一方向从图中长方形区域的匀强磁场上边缘射入,当它们从下边缘飞出时相对入射方向的偏角分别为90︒、60︒、30︒,则它们在磁场中运动的( )A. 时间之比为1:2:3B. 时间之比为3:2:1C. 速度之比为1:2:(4+23D. 速度之比为123 【答案】BC【解析】【详解】AB .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周期的公式为2π=m T qB由此可知,粒子的运动的时间与粒子的速度的大小无关,所以粒子在磁场中的周期相同,由粒子的运动可知,三种速度的粒子的偏转角分别为90︒、60︒、30︒,所以偏转角为90︒的粒子的运动的时间为4T ,偏转角为60︒的粒子的运动的时间为6T ,偏转角为30︒的粒子的运动的时间为12T ,所以有 ::3:2:14612T T T = 故A 错误,B 正确;CD .设磁场宽度为d ,画出粒子轨迹过程图,如图所示,由几何关系可知,第一个粒子的圆心为O 1,由几何关系可知1R d = 第二个粒子的圆心为O 2;由几何关系可知22sin30R d R ︒+= 解得 22R d =第三个粒子圆心为O 3,由几何关系可知33sin60R d R ︒+=解得3(433)R d =+故各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轨道半径之比为:2:(423)1:2:(423)d d d+=+由mvRqB=可知v与R成正比,故速度之比也为1:2:(423)+,故C正确,D错误。

故选BC。

7.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顺利着陆在月球背面,成为人类首颗软着陆月背的探测器,着陆前,探测器先在距月面高度约为100km的环月段圆轨道Ⅰ上运行;然后在A 点实施变轨,使运行轨道变为远月点A高度约为100km,近月点P高度约为15km的环月段椭圆轨道Ⅱ;再在P点实施制动,降落到月球上,设“嫦娥四号”在轨道Ⅰ和轨道Ⅱ上运动时,只受到月球的万有引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嫦娥四号”在实施制动减速下降阶段,其机械能减小B. “嫦娥四号”探测器的发射速度大于地球的第二字宙速度C. “嫦娥四号”在地月转移段上经过A点的速度小于轨道Ⅰ上经过A点的速度D. 已知引力常量、“嫦娥四号” 在轨道Ⅰ的运动半径和周期,可算出月球的质量【答案】AD【解析】【详解】A.从A点开始变轨,可知嫦娥四号做近心运动,在A点应该制动减速以减小向心力,通过做近心运动减小轨道半径,所以从圆轨道到椭圆轨道的变轨过程中,探测器的机械能变小,故A正确;B.“嫦娥四号”探测器的发射速度不大于地球的第二宇宙速度,若大于第二宇宙速度探测器会离开地球成为太阳的行星,故B错误;C .“嫦娥四号”从地月转移段变轨到环月段圆轨道Ⅰ上,要在A 点点火减速做近心运动,则“嫦娥四号”在地月转移段上经过A 点的速度大于轨道Ⅰ上经过A 点的速度,故C 错误;D .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222π()Mm Gm r r T= 可求出月球的质量M ,故D 正确。

故选AD 。

8.如图所示,A 、B 两小球由绕过轻质定滑轮的细线相连,A 放在固定的光滑斜面上,B 、C 两小球在竖直方向上通过劲度系数为k 的轻质弹簧相连,C 球放在水平地面上,现用手控制住A ,并使细线刚刚拉直但无拉力作用,并保证滑轮左侧细线竖直、右侧细线与斜面平行,已知A 的质量为4m ,B 、C 的质量均为m ,重力加速度为g ,细线与滑轮之间的摩擦不计,开始时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

释放A 后,A 沿斜面下滑至速度最大时C 恰好离开地面。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斜面倾角α=30︒B. A 获得的最大速度为25m kC. C 刚离开地面时,B 的加速度最大D. 从释放A 到C 刚离开地面的过程中,A 、B 两小球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答案】AB【解析】【详解】A .设当物体C 刚离开地面时,弹簧的伸长量为x C ,则C kx mg =物体C 刚离开地面时,以B 为研究对象,物体B 受到重力mg 、弹簧的弹力kx C 、细线的拉力T 三个力的作用,设物体B 的加速度为a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B 有C T mg kx ma --=4sin 4mg T ma α-=联立解得4sin 5C mg mg kx ma α--=当B 获得最大速度时,有0a =联立解得sin 0.5α=则=30α︒故A 正确;B .设开始时弹簧的压缩量x B ,则B kx mg =设当物体C 刚刚离开地面时,弹簧的伸长量为x C ,则C kx mg =当物体C 刚离开地面时,物体B 上升的距离以及物体A 沿斜面下滑的距离均为C B h x x =+由于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和伸长状态时的弹性势能相等,且物体C 刚刚离开地面时,A 、B 两物体的速度相等,设为v Bm ,以A 、B 及弹簧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2Bm 14sin (4)2mg h mgh m m v α⋅-=+ 代入数据,解得2Bm v =故B 正确; C .C 刚离开地面时,B 的速度最大,加速度为零,故C 错误;D .从释放A 到C 刚离开地面的过程中,A 、B 两小球以及弹簧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但A 、B 两小球组成的系统机械能不守恒,故D 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