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安徽省阜阳一中高考历史模拟试卷(4月份)一、选择题。
1. 白狄鲜虞氏所建的中山国处于赵、燕、魏之间。
在河北平山中山1号墓出土的三篇铜器铭文中有大讲忠、孝、仁、义、礼、信的内容。
在中山王方壶铭文中也“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
故辞礼敬则贤人至,宠爱深则贤人亲,籍敛中则庶民附”的记录。
由此可知()A.鲜虞氏将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指导思想B.反映出礼乐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C.体现了中山国文化对华夏文化的认同D.战国时期已经实现了高度的民族融合【答案】C【考点】分封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白狄鲜虞氏所建的中山国处于赵、燕、魏之间。
在河北平山中山1号墓出土的三篇铜器铭文中有大讲忠、孝、仁、义、礼、信的内容”的主旨,并正确掌握分封制的历史影响。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把儒家思想确立为治国思想,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中的时间不符。
B.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礼乐制。
C.题干所给材料反映出中山国大讲忠、孝、仁、义、礼、信,倡导敬贤得民,这体现了中山国受中原地区的文化的影响,体现了其对华夏先进文化的认同。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已经实现了高度的民族融合”中的“已经实现了”表述绝对化。
2. 据历史记载,汉代的大地产有些是自己经营的田庄,这往往是集农、林、牧、渔、园艺、手工业为体的生产组织,但更多的大地产是分配给佃农耕种的,地主只向农民收取地租,而不是组织生产,地租率一般为产量的一半。
由此可见,汉代的大地产的存在()A.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B.突出体现了自然经济特色C.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D.助推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答案】B【考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结构。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有些是自己经营的田庄”“更多的大地产是分配给佃农耕种的……而不是组织生产”。
【解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大地产虽然形式多样,但都是自然经济的体现,即自给自足的特点,故B项正确。
大地产本身就与土地兼并严重有关,其不可能缓解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的冲击,故C项错误。
材料表述与自耕农阶层的分化没有直接逻辑关系,故排除D项。
3. 唐初,凡“食实封”的贵族由国家按照实封户数把客户拨给封主,租调由封主自行征收。
但开元年间规定,封主应得的租调由政府统一收齐后送往京师,封主再行到京领取,不准自己到封地催征,凡子孙承袭者,封户递减十分之二。
这种变化表明()A.均田制已经无法维持B.打击了地方贵族的势力C.中央与地方矛盾加剧D.减轻了农民的租税负担【答案】B【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封主应得的租调由政府统一收齐……不准自己到封地催征”“凡子孙承袭者,封户递减十分之二”。
【解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原本由封主自行征收的租调,改为由中央政府统一征收,而且子孙承袭者还要减少封户,这表明中央的权力得到加强,而这些地方贵族的势力受到了削弱,故B正确。
A、D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C对材料解读不准确,均不符合。
4. 明朝地方日历中曾提到:正月头八天,分别主管鸡、犬、猪、羊、牛、马、人、谷的运势。
如果第一天晴,鸡就会生长发育良好:如果是阴天,则会有病灾。
以此类推,第七八两天的天气决定了一年人和庄稼的好坏。
材料反映了()A.传统农学与天文学结合B.传统历法蕴含人文主义C.天文学发展陷入了停滞D.天人合一思想影响深远【答案】D【考点】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内容。
【解答】通过材料信息“正月头八天,分别主管鸡、犬、猪、羊、牛、马、人、谷的运势”“天气决定了一年人和庄稼的好坏”并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故D正确;A材料没有体现农学与天文学结合,排除;B材料信息蕴含的不是人文主义思想,排除;C中的停滞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5. 以下对表中数据解读合理的是()1871﹣1911年间中国进出口贸易净值(单位:百万元以1871﹣1873年为指数100基准)﹣﹣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制表A.晚清中国对外贸易始终处于逆差地位B.中国经济游走于世界市场的边缘之外C.中国商品整体上缺乏有效国际竞争力D.辛亥革命推动中国出口贸易加快发展【答案】C【考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侧重于考查的是进出口贸易的变化。
【解答】A.表格中的数据仅反映了中国进出口货值的变化,1871﹣﹣1873年处于顺差,并不是始终是逆差,排除。
B.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不断发展,表明中国被逐步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并不是游走于世界市场边缘之外,故排除。
C.表中的数据表明中国进口货值增加较快,出口货值增加较慢,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侵略特权,操纵市场,中国商品缺乏国际竞争力所致,故正确;D.材料无法体现辛亥革命推动中国出口贸易加快,排除。
6. 1919年以前,《共产党宣言》被零星地介绍到了中国。
五四运动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更多地研读《宣言》,逐渐接受其思想主张。
1920年,李大钊护送陈独秀离京途中,两人在冰冷的骡车中商定着手按照《宣言》思想,筹备建党事宜。
这说明()A.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B.中国革命性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C.新文化运动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D.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答案】D【考点】五四运动【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解题的关键是“1920年,李大钊护送陈独秀离京途中,两人在冰冷的骡车中商定着手按照《宣言》思想,筹备建党事宜”。
【解答】1920年,李大钊护送陈独秀离京途中,两人在冰冷的骡车中商定着手按照《宣言》思想,筹备建党事宜,表明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成立,故D正确;A材料未体现,排除;BC错在“根本性”,排除。
7. 1952年,中国代表团团长南汉宸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上指出,“我们深信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是可以和平共处、发展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
”南汉宸指示中国代表团,在对外贸易上不能向苏一边倒。
中国和英法等国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
这反映出()A.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外贸发展C.美国在西方世界影响力下降D.中国经贸政策突破意识形态因素【答案】D【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美苏冷战【解析】本题考查美苏冷战。
主要考查冷战政策下的新中国外交。
【解答】通过材料“在对外贸易上不能向苏一边倒,中国和英法等国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外交打破了意识形态的限制,D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阵营分化,排除A;B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D与材料无关,排除。
8. 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在《论告示》第56编,记载“如果某人伤害了一个自由人,却认为该自由人是他的奴隶,他将不被提起侵辱之诉。
”由此可知,其旨在()A.维护公民的政治地位B.执行万民法简洁宗旨C.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D.宣扬自由人超越法律【答案】C【考点】罗马法的作用与影响【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
主要考查罗民法的内容。
【解答】C通过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被认为是奴隶,其侵害就不受追究的现象,体现了当时奴隶是公民尤其是贵族的私有财产的经济范畴,故正确。
A材料体现的是经济问题,不是政治问题。
B不被追究,不是体现万民法诉讼程序简洁有效的结果,本题根本没有进入诉讼程序,出现这种现象,是奴隶身份认定的结果。
D自由人不超越法律,只是奴隶不被保护。
9.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承认宗教信仰自由,对所有犹太人在居住、婚姻、择业、拥有不动产和选举权等方面的限制均被取消。
被长期排斥在主流社会外的犹太人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积极适应现代社会,对德国的繁荣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说明()A.帝国宪法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B.外来移民权利得到了充分的保证C.犹太人在帝国中占据了主导地位D.德意志的民主与法治改革很彻底【答案】A【考点】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解析】本题考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解题的关键是“承认宗教信仰自由,对所有犹太人在居住、婚姻、择业、拥有不动产和选举权等方面的限制均被取消。
被长期排斥在主流社会外的犹太人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积极适应现代社会,对德国的繁荣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解答】“承认宗教信仰自由,对所有犹太人在居住、婚姻、择业、拥有不动产和选举权等方面的限制均被取消。
被长期排斥在主流社会外的犹太人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积极适应现代社会,对德国的繁荣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表明帝国宪法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故A正确;B理解片面,排除;C错在“主导”,排除;德意志的民主与法治改革并不彻底,暴露了专制主义和帝国主义传统,故D错误。
10. 1927年,苏联国家收购到的粮食总量只有3亿普特,比1926年的4.28亿普特减少了30%.同样,“一五”计划实施时,我国也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收支相抵,库存减少40亿斤,形势相当严峻。
上述情形均反映出当时两国()A.工业化潜在需求旺盛B.粮食欠收形势十分严峻C.工业化政策脱离实际D.统购政策损害国民利益【答案】D【考点】一五计划【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27年,苏联国家收购到的粮食总量只有3亿普特,比1926年的4.28亿普特减少了30%.同样,“一五”计划实施时,我国也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收支相抵,库存减少40亿斤,形势相当严峻”。
【解答】从材料可知,两国都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表明统购政策损害国民利益,不利于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故D正确。
AB材料未体现,排除。
C与材料无关,排除。
11. 1945年8月,美、英、苏三国以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同质国家为由,批准奥、捷、匈等国,迁移境内德意志人口。
到1950年,有超过1200万德意志人遭到驱逐,其中绝大部分作为难民来到德国的西方占领区。
这一难民潮()A.导致了柏林墙的修筑B.推动了联邦德国经济的重建C.体现了民族自决原则D.加快了东欧劳动力自由流动【答案】B【考点】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解析】本题考查了战后西欧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特征和影响来进行分析。
【解答】A.柏林墙修建是1961年和材料时间不相符。
B.二战后初期大量东德人逃到西德,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技术人才。
为战后联邦德国经济的重建提供了人才条件。
C.材料中很多人是被驱逐的,并没有体现出民族自决的原则。
D.材料中的人口流动并不是自由的流动。
12. 1992年,丹麦民众担心欧盟会使本国失“主权、独立和民族特性“,一度在公民投票中否决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2005年法、荷兰民众担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反对削弱国家主权,因此在全民公决中否决了意在扩大欧盟超国家权力的《欧洲宪法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