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胡同看传统文化旅游开发的意义张少婷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相应地,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旅游的行列,旅游内容呈现多样化,从地质地理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到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和人文活动,丰富多彩。
传统文化作为遗址遗迹与人文活动结合的一个旅游资源,正被越来越加以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开发,在满足人们精神享受的同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北京胡同游作为传统文化旅游的一朵奇葩,其由盛到衰,又由衰到盛的经历带给我们很多思考。
一、胡同伴我成长作为一名北京人,红墙故宫、灰瓦胡同一直都是我心中最深的依恋和骄傲。
即使北京城如今早已成为了一座现代化大都市,即使摩天大楼上遍布的光幕玻璃使人们目眩神迷,即使五彩霓虹包围的城市日日充斥着动感和奔放,然而静静伫立在城中央那一片古老的矮房和小巷却永远不会脱离每一个北京人的记忆。
那一片宁静的湖、古老的瓦、飘动的柳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无论时光飞旋过多少个年头,都不会改变的安宁。
那是北京的根,盘亘在我们心中的根。
记得小时候,我最爱坐在老式自行车的后面,让爸爸带着我穿行于北京老城区,伴着车轮嘎吱嘎吱的响声,听路旁小贩的吆喝。
“卖豆汁儿喽”“炸酱面!来了您呐”“糖葫芦儿,一块一串儿咧”,一句句,一声声,老北京城的生机盎然仿佛便从每一个缝隙渗了出来,挡也挡不住。
一年又一年,我坐着自行车,走过了故宫,走过了后海,走过了这一片红墙灰瓦。
如今,我也常常坐着四个轮子的汽车跑到老城,踏过并不平坦的青石路回忆儿时的感觉。
细数我对老北京的记忆,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一片片幽深的胡同。
从前,骑车路过的时候爸爸常常会告诉我那些胡同的名字,于是诸如羊肉胡同、武定侯胡同、丰盛胡同、拐棒胡同等等各式各样的名称便时时在脑海中跳跃。
其实小时候我并不十分热爱探寻这些灰暗的小巷子,小小的我总觉得它们徒有好玩的名字,实际却又长又窄,破旧而且拥挤,远不如大街和马路整洁有气魄,白天车水马龙,夜里华灯串串,繁华热闹。
然而爸爸却乐此不疲,兴趣盎然。
现在想来,那时的我还没有看到胡同中雕刻着岁月时光的牌匾,没有看到灰色砖瓦墙里隐藏的历史画卷,没有看到胡同中炊烟升起时老奶奶满足的笑脸,更没有看到奔跑的孩童身上满溢的欢畅喜悦。
对于那时候的我来说,老北京胡同中蕴藏的深沉底蕴还未在我心中扎根。
引起我对胡同看法转变的是2006年1月和爸妈去逛前门的大栅栏。
因为前门胡同在2005年开始拆改,计划2008年建成以民族传统商业、文化休闲、旅游、餐饮等结合的特色商业区,除重要文物建筑被保护、修缮外,其余建筑都要拆除,到时整片胡同将从这里消失。
爸爸是带我来向北京最著名的胡同区告别的。
还记得当时,大部分胡同已被拆除,只留有大栅栏商业街以及大江胡同和小江胡同几处人去楼空的旧址。
凄冷的寒风中,残存的瑞蚨祥、内联升、阳平会馆带给我的是莫名的萧索与哀伤。
那些儿时的记忆一股脑涌进脑海,都说白驹过隙,雁过无痕,可曾经繁华的场景一幕幕划过眼前,真真实实刻下深深烙印。
那个时候我猛然发觉,脚踩的这片土地上,那些恍若镌刻着历史变迁的灰墙窄道已经默默消失了。
大概人都是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我对胡同强烈的感情仿佛在那一刻被点燃,从此开启了我对北京胡同的强烈好奇和探索之门。
我至今依旧庆幸,在中国的首都,在首都的最中央,还幸运地保留了一大片最著名的胡同,它们静静伫立在那里,等待各地游客用惊讶而赞叹的目光仰视,等待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以温柔而感慨的眼神描摹。
二、北京胡同的概况走进现代化的北京城,人们感兴趣的往往不是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四通八达的宽阔马路,而永远是那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温馨美丽的四合院。
因此,有人称北京古都文化为“胡同文化”和“四合院文化”,此话实不为过。
过去,北京是由千百万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背靠背,面对面,平排并列有序地组成的。
为出入方便,每排院落间必要留出通道,这就是胡同。
“胡同”一词是元大都时出现的,蒙古语意指“水井”,因为水井在两排四合院间的小巷里。
还有一种说法是“火曈”,即小通道的意思。
无论哪一个,含义大体相仿,基本是小巷的意思。
元代,北京的胡同间隔较宽,元大都基本上都是三进大四合院的距离。
因此后代在中间空地建院,必赖小胡同为出入通道,这样就在许多有名的大胡同中产生了大量无名的小胡同,于是俗语有云:“著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
北京胡同的数量十分惊人截至1949年,北京城区有名的街巷有6074条,其中胡同1330条,街274条,巷111条,道85条,里71条,路37条。
胡同与四合院的完美组合,体现出元大都统治者在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的聪明之处。
胡同横平竖直,四合院错落有致,怎么看都像是军事化管理的结果。
有了胡同的分割与疏通,北京城便成了一座由游牧民族安营扎寨的大军营。
提到胡同,就不能不介绍胡同五花八门的名称。
北京胡同的命名好比一部百科全书,既反映了历史沿革,又展示了社会风情。
第一类是按照地形或水道命名的:如三里河、锣鼓巷(罗锅巷)、龙须沟。
第二类是因与城市特有的建筑设施而得名:如甘石桥、三眼井、大栅栏等。
第三类是根据所在地的特殊标志命名的:如砖塔胡同、铁狮子胡同。
第四类是根据自身的形状命名的:如口袋胡同、牛角胡同、九道弯、烟袋胡同等。
第五类是根据衙署及其附属机构命名:如顺天府街、贡院头条、国子监街等。
第六类是根据寺庙观祠等宗教祭祀建筑命名的:如白云路、法源寺前街等。
第七类是以集市、商店、作坊命名的:如猪市大街、钱市胡同、鲜鱼口油坊胡同等。
第八类是以贵族官邸、人物姓氏命名的:如郑王府夹道、广宁伯胡同、史家胡同、文丞相胡同、张自忠路等。
第九类是以各种物品命名的:如驴驹胡同、金鱼胡同等。
第十类是以各种吉庆美好字词命名的:如思诚坊、福寿里、喜庆胡同等。
第十一类胡同很有诗情画意:如百花深处、杏花天。
(自余钊《北京旧事》)漫步在古老的北京城,也许还未折服于胡同的幽深美丽,便已然被这些数不胜数的奇特名称弄得晕头转向了。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纵横交错,织成了荟萃万千的京城。
胡同深深,胡同深处是无数温暖的家,这大概便是北京人对胡同有特殊感情的根本原因。
三、北京胡同的文化内涵北京胡同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不仅是城市的脉络,交通的纽带,而且是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
它们目睹前门等胡同的产生和消失、兴旺和衰败,看到了老北京人一代又一代的生活和变迁,它们穿越了风雨和时空,承载了无数古老历史和悠远文化。
在一定程度上,北京胡同及四合院决定了老北京人的生活和交往方式,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
就如同北京胡同的名称可记录生活,可以说,在各类旅游资源中,没有任何一种,能像北京胡同的命名一样,如此的丰富多彩,如此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如此满富故事和内涵。
胡同名称就是北京历史与生活写照,反映出深刻的文化内涵。
此外,胡同的存在使生活中充满了浓郁的人情问,街坊邻里,热络亲密。
胡同使人们更加近亲自然,也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和谐。
当今北京已经成为了一座飞速发展的城市,行色匆匆的人们逐渐疏于交流,而北京胡同的存在使人们能够找到一片净土,聊聊天,喝喝茶,共同追忆美好的旧时光,何其幸运而幸福。
四、北京胡同的破坏与保护然而,曾经是北京城市重要象征的胡同四合院,狭窄、拥挤,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大都市的生活,落伍于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变化。
交通不便,街区各种生活设施落后,公共服务跟不上城市变迁,这诸多问题成为胡同和四合院难以根治的顽症;而扩宽街道,危房拆迁改造,莫不涉及胡同和四合院。
胡同之没落,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虽然许多人留恋胡同,留恋曾经拥有过的岁月,怀念邻里情谊、大家庭般的温暖,但这些情感都阻挡不了胡同的没落。
万幸的是,为保持北京的古都风貌,许多著名的胡同已被当作文物保留下来了,它为我们新兴的首都保存了一丝古老的色彩。
现在,北京胡同文化发展已经开发出了一项旅游新项目――串胡同。
后海边缘的胡同游或许是北京最热闹的胡同游景区了,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欣赏北京的古老的胡同文化。
鼓楼大街的两旁,停满了脚蹬三轮,足有几百辆之多。
来自四面八方的外国朋友乘坐人力三轮车,经什刹海西沿,过银锭桥到鼓楼,登楼俯看北京旧城区和四通八达的胡同,然后前往后海地区,参观京城古老的南北官房胡同、大小金狮胡同、前后井胡同,走进普通的四合院,和北京人聊一聊,了解老北京人的生活,最后沿柳荫街到有“红楼大观园”之称的恭王府,体验旧时王公贵族的居住环境。
曾看到许多外国朋友在北京的胡同里留连忘返,连声称赞:“北京的胡同太神奇,太迷人了!”胡同作为北京古老文化的载体,具有一种永恒的魅力。
胡同游让后海一带的北京胡同繁华起来,人们开始注意保护后海周边文化古迹,胡同游带动了后海一带的经济发展,为当地的人们找到了谋生的道路,也为胡同自身找到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
北京胡同旅游开发给予我们启示:在我们这样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度,传统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这些资源对游客特别是外国游客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关键就在于如何开发。
在我看来,首先要维护好承载传统文化的遗址遗迹,最大限度保留其原汁原味的风格;二是深入发掘遗留在遗址上的故事,展示其活动、民俗和文化;第三是综合配套设施,不仅使遗址的观赏更加精彩,而且通过整合与之相关的旅游资源,形成系列,使游客提高旅游效率,节省费用,物超所值。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以文化为纽带,带动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保护传统文化资源的有效措施,两者良性互动,互相促进。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只要加以有效开发,众多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发扬光大。
作为老北京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我真诚的希望各界友人都能来到北京,欣赏其幽深静美,感受其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