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
?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
..而不妖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陶后鲜.有闻
同予.者何人
宜.乎众.矣!
2.翻译下列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理解课文。
(1)比较“晋陶渊明独爱菊”的“独”与和“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独”异同。
(2)如果你自己就是周敦颐,请你结合文中的关键句来夸夸自己,请用第一人称。
(3)周敦颐们,咱们换个角度自夸,你和陶渊明都是美的,但你认为你和陶渊明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啊?
走进刘禹锡
作者简介:刘禹锡(公元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人,唐代中叶的哲学家和诗人。
秋词
背景介绍: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
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
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
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悲寂寥:春朝:排云:
诗情:
碧霄:
2.赏析诗句。
(1)请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2)“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的妙处?
3.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赠与刘禹锡,刘禹锡也写诗作答。
补充注释: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
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
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
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
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酬:
见赠:弃置身:怀旧:
吟:
翻似:
侧畔:
长(zhǎng)精神:
2.赏析下列诗句。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3)颈联写的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3.本诗主旨: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是陋室,惟吾。
上绿,草色入。
谈笑有,往来无白。
可以调,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牍之劳形。
南阳庐,西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背景介绍
本文作于和州任上(824—826)刘禹锡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资料补充
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
..
往来无白丁
..。
可以调.素琴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2.翻译下列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何陋之有?
3.理解课文。
你认为刘禹锡的人生选择是陶渊明式的呢,还是周敦颐式的?请大家注意不要空谈,扣紧诗文的关键字词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请先自由朗读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