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

谈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

侯迎忠近年来,新闻媒介的发展与新闻事业的繁荣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大餐。

此间记者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同时我们也看到,媒介竞争的日益激烈,一方面在营造开放自由的媒介环境,另一方面也在制造出新的冲突与矛盾。

记者队伍的不断扩大,人员素质的良莠不齐,媒体对记者队伍的教育不力等等因素,记者的职业行为与复杂的社会现实之间愈来愈多的发生冲突与矛盾,造成部分记者在职业理念、业务水平、职业操守、社会责任等诸多方面出现了偏差和缺失,有损新闻记者在社会公众中的良好形象。

为了有效遏制目前新闻业的不良倾向,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三项学习教育、消灭新闻业的“四大公害”、铲除假新闻等等。

作为新闻传播媒介基本元素的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媒介公信力的提高与建设和谐社会的成败,提高记者的职业素养是各项工作的基础与前提。

为此,重提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规范与阐明新时期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是很有必要的。

新闻业的职业化与职业主义(专业主义)是西方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渐渐积累起来的关于记者职业素养的一种自律机制,这种职业素养一方面是新闻业职业化过程中大力兴办新闻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另一方面是新闻记者在长期的新闻报道实践中锻炼出来的。

一个称职的新闻记者所必备的素质包含很多内容,可以说,记者这一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应该是相当严格的,因为新闻记者代表的是社会正义、良知,从事的是描述人类文明、进步、发展历程的脑力劳动,又需要有专门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训练,更重要的是新闻记者心中时刻保有的是高尚的心灵。

当然,这种职业素养不是每个新闻记者都可能具备的,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品质,它必须经过不断的磨练与培养,必须不懈地坚持与追求。

这一点,对于身处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新闻媒介从业人员来说,尤为重要。

当今中国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可以概括出以下几点:!、业务素养———对于新闻采访写作的必备素质:包括对新闻价值的判断、新闻敏感、新闻发现、文字表达、综合能力等等。

(!)采访中的新闻敏感、新闻发现。

新闻敏感是记者在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可能发生的万千事物中,迅速而准确判断其新闻价值的能力。

新闻敏感与记者对事物的快速透视力有关,即记者迅速在宏观上审时度势,在微观上解剖具体矛盾的洞察力,也就是在采访中迅速挖掘出事物本质和特色的能力。

新闻发现可以说是记者对于新闻事件迅速作出判断,并对该事件所具有的新闻价值的认知过程,是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有人说,发现了新闻,采访就完成了一半甚至一大半,这可能有点夸大。

但是,一个事实亲眼所见,却不知有没有新闻或不知新闻在哪里、新闻价值有多大,一堆材料放在面前,却不知里面最有新闻价值的那一点是什么,这对一名记者来说,是致命的不足。

优秀记者不仅能从已发生的事实、已写成的材料中看出新闻在哪里,更能从已有的事实或材料中判断趋势,从趋势中发现新闻。

(")采访中的脑功、眼功、听功、记功。

脑功,即采访中的思维功力,是记者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眼功,即采访中“看”的能力,这个“看”不是一般人的生理本能,不是常人的看热闹,而是记者善于看门道的一种职业能力,一种是采集性的,用眼睛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另一种是核实性的,即“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听功,善于倾听是记者获取新闻信息的第一渠道,没有好的听功就无法捕捉到第一手的新闻素材;记功,指准确、快速记录的功力,记者采访时的记,包括记事、记景、记形象、记所看见的,记言、记声,记所听见的;记在采访中受到某种激发、启发、顿悟出来的理解、灵感、感受。

(#)记者的表达能力。

即:在采访活动中,记者向对方提问、对话时准确而简练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的能力,以及在写稿(传播)时通过运用所采集的新闻素材把自己的写作(传播)意图准确、艺术地展示给受众的能力。

前者是语言的表达能力,后者是文字的表达能力。

对广播电视记者则要求既有语言的又有文字的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口齿清楚,思想敏锐、明快,能用最简洁的语言使对方了解记者的意思;文字表达能力要求使材料(新闻素材)与观点(写作意图)二者相结合。

表达能力与记者的文学素养、政治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丰富的知识积累等有密切关系。

($)掌握现代化采访发稿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记者需要掌握现代化采访和发稿手段,不断更新有关的知识和技术。

应学会使用采访用的便携式文传机、电脑、多功能电话、多功能照相、摄像机,学会边摄影边向录音机口授新闻;学会熟练地在电脑上输入、修改、检索各种文字资料的技术,通过电脑、互联网络收发文字稿件、资料,并建立起自己的采访资料库,以备采访时查阅。

"、综合素养———作为记者所必需的博学多识、知识渊博、人文关怀、社会经验、诚实品质等。

除此之外,今天的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还应当包含逻辑思维水平、独立思考能力和不偏听盲从的求实精神等等。

记者的这些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拥有的,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这样的积累要从知识结构、工作经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着手。

(!)从知识结构而言,记者的知识首先要“博”,在广博的基础上力求有更精深的了解和掌握,从这个意义上说,记者应当是一个“杂家”。

任何社会现象都可能会有多重指向,而不仅仅是某一种因素的结果。

如果记者的知识仅限于某一领域、某一方面,就会忽视对相关侧面的采访。

同时,我们还应当强调记者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做到博而专。

专业知识是准确认识和判断事物的前提,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特别是所采访领域的专业知识,常常使记者对事物做出似是而非的判断。

(")基层工作知识和编辑工作经验。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反映基层实际工作的事情占有重要地位,对基层实际工作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记者应当具备一定的基层实际工作知识,成为懂行的人,经常做一做基层实际工作,接触和解决一些实际矛盾,品尝一下基层工作的辛劳,有助于记者在观察全局工作时打下扎实的根底。

谈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新闻界!""#・$・!"・新闻伦理另外,记者有编辑工作的经验,有利于记者在采访中增强对整个编辑部工作的全局观念,有利于了解编辑部的报道意图和对稿件的要求,并能据以改进自己的采访工作和新闻写作。

(!)社会适应能力,包括社会活动能力和生活适应能力。

记者为达到采访目的而扩大自己的社会接触面,并因人、因地、因时、因事而异地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新闻采访本身就是记者的一种社会活动,而广泛的社会活动又为采访开拓了活动空间,社会活动能力是记者采访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记者必须有较强的生活适应能力。

记者在各种条件下采访的生存能力是成为全方位记者的重在条件之一,记者对于当地特殊环境、风俗习惯的适应可以解除同当地人民的心理隔阂,有利于深入采访。

对于地理环境条件适应能力强的记者,还可以在睡不好、吃不好、住不好、行不好的恶劣环境下克服困难完成采访任务。

(")思维活动、思想独立。

记者的思维水平是一个综合指标:是一个记者知识含量、知识结构、理性思辨能力的全面考量,是记者运用知识分析事物,抓住本质,以严密的逻辑方式求证、表达的能力。

!、心理素养———作为职业角色所必备的心理承受能力:勤、静、韧、公、美、心理生理的健康。

(#)“勤”,对于记者来说,勤主要体现在:口勤多问、腿勤多跑、脑勤多想、手勤多写。

“勤”是新闻真实的第一步。

($)“韧”,就是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记者的“韧”表现在面对“逆境”和“误解”的忍耐,对于真实、真相的不懈追求和对于威胁、恐吓、利诱的无惧无畏,对于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坚定与坚韧。

(!)“静”,就是甘于寂寞,就是力戒浮躁,拒绝诱惑,就是内心守一。

记者一入行,就面对“名”的诱惑,随后会有“利”的诱惑,慢慢地还会有“位”的诱惑。

记者出问题,基本上都是从这些诱惑而来。

“静”不是要求大家都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要不为名所诱、不为利所惑,不为额外的名利做不该做的事。

(")“公”,与私相对。

“公”是一种操守,一种境界。

首先要有公心,事前多考虑此事是否为公、是否奉公。

(%)“美”,“美”是新闻职业的最高境界,是记者追求真实、追求真理的集中体现。

客观、公正、真实地报道新闻才能体现出新闻记者心灵深处内在的“美”。

"、职业精神———恪守专业主义的理念,坚持真理的品质、敬业精神。

这种职业精神是以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作为支撑的,涵盖了记者对于社会的理性精神、使命意识和关注社会大众的平民情怀和高尚心灵。

(#)胸有天下百姓的理性精神,记者代表社会的理性与良知,因此,公众利益是记者职业行为的出发点,以此蕴藏在每一条新闻报道中。

“惟恐天下不兴”浓缩着记者的世界观,用它去关照、判断、表现、传播新闻。

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只有幸灾乐祸的心态,就无权手握记者之笔。

这种理性精神的实质是探求社会健康发展的规律,提出建设性意见。

($)强烈的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升华记者的人格境界,新闻工作的社会责任意识是许多职业所没有的,或者不突出的。

有记者朴素地表达“带着使命做新闻”,这种自觉的角色意识,必大公而小私,因为国家利益在心头、公众利益在肩头。

履行社会责任,在于遵从新闻规律,倡导“四真”精神———获取真相、表达真情、敢说真话、探求真理。

(!)关注社会底层的平民情怀,由于某些媒体对精英阶层的过分热衷,少数记者的角色认同出现一些异化,在“傍大款”、“媚小资”之余,对老百姓摆出“救世主”架势,俯看芸芸众生,忽略困难群众,投射出对社会底层的冷漠及轻蔑。

媒体是大众的,记者是平民的,不能忘记社会群体的最大多数。

媒体不公正的表现,即是话语权分配不公,出现媒体“马太效应”:强者的声音越来越强,弱者的声音越来越弱,信息严重不对称。

好记者要担当公共知识分子的道义,其一就是做困难群众的代言人,以求得社会发展的平衡。

所以,仅仅是“为打工者讨工钱”、“送贫困生回家乡”,就能获得人们的普遍尊敬。

媒体的平民情怀彰显人本主义、人文精神,记者应该树立平等理念、公众意识,以此充分、贴近地服务公众利益。

近年来,风靡全国的“民生新闻”一方面反映出新闻媒体在商业化竞争中从容应对的姿态,更重要的是媒体从业人员的平民意识已渐渐深入人心。

(")争做精神标杆的高尚心灵,报格文风都是人格的反映,健康的社会依赖健康的媒体,最终依赖记者健康的人格,高尚的心灵、高雅的情趣、良好的教养、清新的文风是我们的追求,这关乎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

记者首先要有对正义、良知、社会公正的强烈追求。

现代社会的新闻记者是公共知识分子和公众人物,共同的指向是为公众利益服务,决定了我们在人格上更有高度的追求。

新闻记者的人格力量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也是记者这一职业获得社会公众尊重的反作用力。

(%)不怕流血流汗、不畏艰难险阻的吃苦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