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地质概念

工程地质概念

1.卓越周期的定义地震发生时,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传至地表岩土体,迫使其振动,由于表层岩土体对不同周期的地震波有选择放大作用,某种岩土体总是以某种周期的波选择放大得尤为明显而突出,使地震记录图上的这种波记录得多而好。

这种周期即为该岩土体的特征周期,也叫做卓越周期。

由多层土组成的厚度很大的沉积层,当深部传来的剪切波通过它向地面传播时就会发生多次反射,由于波的叠加而增强,使长周期的波尤为卓越。

卓越周期的实质是波的共振,即当地震波的振动周期与地表岩土体的自振周期相同时,由于共振作用而使地表振动加强。

巨厚冲积层上低加速度的远震,可以使自振周期较长的高层建筑物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就是共振。

2.摩阻比:是指静力触探探头在某一深度时,侧壁阻力与锥尖阻力之比,以百分率表示。

3.饱水系数a、岩石的饱和吸水率岩石的饱和吸水率是指岩石试样在高压(一般为150个大气压强度下)或真空条件下,强制吸入水的重量W w2对于岩石干重Ws之比的百分率,以Wsa表示,即:测定饱和吸水率的方法,多采用煮沸法和抽真空法。

b、饱水系数通常把岩石的吸水率与饱水率之比值称为饱水系数,以Kw表示一般岩石的饱和系数Kw为0.5-0.8,饱和系数对于判别岩石的抗冻性具有重要意义。

当Kw<0.91时,表示岩石在其冻结过程中,水尚有膨胀和挤入剩余的敞开孔隙和裂隙的余地;当Kw>0.91时,在冻结过程中形成的冰会对岩石中的孔隙和裂隙产生“冰劈”作用,从而造成岩石的胀裂破坏。

4.地基附加应力:地基附加应力是指建筑物荷重在土体中引起的附加于原有应力之上的应力。

我们知道土中附加应力分布特点是:1、在地面下同一深度的水平面上的附加应力不同,沿力的作用线上的附加应力最大,向两边则逐渐减小。

2、距地面愈深,应力分布范围愈大,在同一铅直线上的附加应力不同,愈深则愈小。

计算地基附加应力,一般假定地基土是各向同性的、均质的线性变形体,而且在深度和水平方向上都是无限延伸的,即把地基看成是均质的线性变形半空间,这就可以直接采用弹性力学中关于弹性半空间的理论解答。

5.灵敏度:灵敏度是体现土的“触变”性的指标。

土力学中一般表述为:“表现了粘性土的结构强度。

”这里的“结构强度”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了土颗粒间的物理和电化学等连结方式。

灵敏度是土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是用来定性的判断土的性质的。

灵敏度度说明土体扰动后的强度后迅速降低,这对于岩土施工和边坡稳定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6.临塑荷载:地基发生局部剪切破坏时的压力被称为临塑荷载和临界荷载。

临塑荷载和临界荷载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与破坏区的大小相对应的。

7.有效应力:定义:土体内单位面积上固体颗粒承受的平均法向力8.有效粒径:释文:粒径分布曲线上小于该粒径的土含量占总土质量的10%的粒径称为有效粒径。

经过大量试验资料统计发现,不均匀砂土的透水性与全部由这种砂土的累计含量为10%的颗粒(dm)所组成的均匀砂土的透水性相当。

因此dm被认为是能够有效地反映砂土透水性的粒径。

以前常运用此粒径按经验公式计算砂土的渗透系数,现在多用此粒径计算土的不均匀系数。

[1]9.液限:流动状态与可塑状态间的分界含水量称为液限。

10.塑限:可塑状态与半固体状态间的分界含水量称为塑限。

11.缩限:半固体状态与固体状态间的分界含水量称为缩限。

12.围岩:定义1:矿体或采掘空间周围的岩体。

定义2:因开挖地下硐室,其周围一定范围内对稳定和变形可能产生影响的岩体。

13.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14.老沉积土:老沉积土是第四纪晚更新世Q3及其以前沉积的土层,一般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低的压缩性。

15.地基:承受结构物荷载的岩体、土体。

地基是指建筑物下面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

作为建筑地基的土层分为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和人工填土。

地基有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两类。

天然地基是不需要人加固的天然土层。

人工地基需要人加固处理,常见有石屑垫层、砂垫层、混合灰土回填再夯实等。

16.软岩:定义:单轴抗压强度小于30MPa的岩石。

软岩(soft rock)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具有显著塑性变形的复杂岩石力学介质,可分为地质软岩和工程软岩两大类别。

地质软岩指强度低、孔隙度大、胶结程度差、受构造面切割及风化影响显著或含有大量膨胀性粘土矿物的松、散、软、弱岩层,该类岩石多为泥岩、页岩、粉砂岩和泥质矿岩,是天然形成的复杂的地质介质;工程软岩是指在工程力作用下能产生显著塑性变形的工程岩体。

工程软岩强调软岩所承受的工程力荷载的大小,强调从软岩的强度和工程力荷载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分析、把握软岩的相对性实质。

工程软岩和地质软岩的关系是:当工程荷载相对于地质软岩(如泥页岩等)的强度足够小时,地质软岩不产生软岩显著塑性变形力学特征,即不作为工程软岩,只有在工程力作用下发生了显著变形的地质软岩,才作为工程软岩;在大深度、高应力作用下,部分地质硬岩(如泥质胶结砂岩等)也呈现了显著变形特征,则应视其为工程软岩。

根据软岩特性的差异及产生显著塑性变形的机理,软岩可分为4大类,及膨胀性软岩、高应力软岩、节理化软岩和复合型软岩。

根据高应力类型的不同,高应力软岩可细分为自重应力软岩和构造应力软岩。

前者的特点是与深度有关,与方向无关;而后者的特点是与深度无关,而与方向有关。

高应力软岩根据应力水平分为3级,即高应力软岩、超高应力软岩和极高应力软岩(表1)。

17.挤土桩:实心的预制桩,下端封闭的管桩、木桩以及沉管灌注桩在锤击或振入的过程中都要将桩位处的土大量排挤开。

这种成桩方法以及在成桩过程中产生的此种挤土效应的桩称为挤土桩。

18超静水压力:1.孔隙水压力是一个总称,是指饱和土体孔隙中水所承受的压力;2.饱和土体中形成的连通水体都存在一定的静水头,土体中某一点的静水压力等于水头高度乘以水的重度;3.在水头差的作用下发生渗流,水从土的孔隙中流过,水流有一个动水力作用于土颗粒,在动水力的作用下土体会产生渗透变形,但这与固结变形是完全不同的;4.在外荷载作用的瞬间,在孔隙中产生了孔隙水压力的增加量,称为超静水压力;5.超静水压力比静水压力大,也形成了水头差,就发生了水从土体内部向排水面流动的渗流,随着孔隙水的排出,土的孔隙减小,体积压缩,这个过程称为固结。

一般说来,作用于孔隙水及沿着各个方向均匀作用于土颗粒上的水压力,均称为“孔隙水压力”或“中性应力”、“中性压力”。

严格说来,饱和土体中的“孔隙水压力”包括“静水压力”与“超静水压力”两种。

由孔隙水自重及水对土颗粒浮力的反力引起的称为“静水压力”(这部分不会引起土体孔隙比变化,自然不会造成固结),由附加应力引起的称为“超静水压力”(一般不说孔隙水压力与超孔隙水压力)问题是,这个“超静水压力”往往也简称为“孔隙水压力”,因此就不好说二者的区别了。

但当你把二者摆在一起谈论时,“孔隙水压力”应该是“静水压力”,而“超孔隙水压力”应该是“超静水压力”,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19.欠固结土:定义:土体上现有上覆有效压力作用下尚未完成固结的土。

释文:欠固结土是在现有自重压力作用下尚未完全固结的土。

20.先期固结压力:定义:土在地质历史上受过的最大有效竖向压力。

释文:先期固结压力又称天然固结压力,是土在地质历史上曾经受过的最大有效竖向压力21.砂土的相对密度:定义:砂土最疏松状态的孔隙比和天然孔隙比之差与砂土最疏松状态的孔隙比和最紧密状态的孔隙比之差的比值。

22.岩石质量指标:定义:用直径75mm金刚石钻头在钻孔每次进尺中,长度大于10cm的岩心断块总长度与该次进尺之比,以百分率表示。

以表征岩体节理、裂隙等发育的程度。

岩石吸水前后机械强度变化的物理量。

指岩石饱含水后的极限抗压强度(一般指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与干燥时的极限抗压强度(单轴抗压强度)之比,是评价天然建筑石材耐水性的一项重要参数,反映了岩石或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一般将KR>0.75认为软化性弱,工程性质较好。

软化系数的大小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有直接影响,因此在严重受水浸蚀或处于潮湿环境下的建筑物,应选择高软化系数的建筑石材,经常处于干燥环境中的建筑物,可不考虑石材的软化系数24.重力坝:定义:主要依靠自身重量抵抗外力作用,以保持稳定的混凝土坝或砌石坝。

25.有效粒径:释文:粒径分布曲线上小于该粒径的土含量占总土质量的10%的粒径称为有效粒径。

26.最优含水量:在一定的压实能量下使土最容易压实,并能达到最大密实度时的含水量。

土的压实效果与压实时的含水量有关。

土在最佳含水量(wop)时压实填料,可以获取最经济的压实效果和达到最大密实度。

最佳含水量是一相对值,压实功能的大小和土的类型而异,所施加的压实功越大,压实土的细粒含量越少,则最佳含水量越小,而最大密实度越高。

因此,最优含水量指的是对特定的土在一定的夯击能量下达到最大密实状态时所对应的含水量。

27.剪力墙:定义:主要承受风荷载或地震作用所产生的水平剪力的墙体。

剪力墙(shear wall)又称抗风墙或抗震墙、结构墙。

房屋或构筑物中主要承受风荷载或地震作用引起的水平荷载的墙体。

防止结构剪切破坏。

28.浅基础:定义:一般指基础埋深小于基础宽度或深度不超过5m的基础。

其基础竖向尺寸与其平面尺寸相当,侧面摩擦力对基础承载力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浅基础根据结构形式可分为扩展基础、联合基础、柱下条形基础、柱下交叉条形基础、筏型基础、箱形基础和壳体基础。

29.中震:释文:又称强震。

即震级大于等于5小于7的地震。

这类地震可造成不同程度破坏30.土的触变:饱和粘土在扰动、搅拌、振动等强烈作用下,土的结构被破坏而稀释,甚至流动的现象。

扰动后土的强度剧烈降低,在静置后其强度又随时间延长而逐渐恢复。

31.欠固结土:定义:土体上现有上覆有效压力作用下尚未完成固结的土。

32.结构面:定义:岩体中分割固相组分的地质界面的统称,如层理、节理、片理、断层等不连续的开裂面。

33.粘性土的灵敏度:天然状态下的粘性土,通常都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当受到外来因素的扰动时,土粒间的胶结物质以及土粒、离子、水分子所组成的平衡体系受到破坏,土的强度降低和压缩性增大,土的结构性对强度的这种影响,一般用灵敏度来衡量。

土的灵敏度是以原状土的强度与同一土经重塑(指在含水量不变条件下使土的结构彻底破坏)后的强度之比来表示的。

34.岩体扩容:岩体在荷载作用下,随着荷载增加产生微裂隙引起的非弹性体积膨胀的现象35.变形模量:土的变形模量是通过现场载荷试验求得的压缩性指标,即在部分侧限条件下,其应力增量与相应的应变增量的比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