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人谈读书》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1

《古人谈读书》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1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古人谈读书人教(部编版)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这篇课文由三篇文章组成。

这三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现的。

第一篇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绍的是读书的方法;第三篇是曾国藩的文章,曾国藩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证明三者对读书人来说缺一不可,非常重要。

【作者介绍】孔子(公元前551.9.28―公元前479.4.11):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曾国藩(1811.11.26-1872.3.1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经》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

全书共20章、492篇,首创“语录体” 。

是中国现代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课后作业一、读拼音,写词语。

我们在sòng dú()诗书的时候,要有héng xīn (),要有毅力,二者quē yī bù kě()。

二、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并解释整个句子。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之为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文整体梳理。

《论语》这三则,让我们明白了读书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朱熹告诉我们,读书要有________;曾国藩告诉我们,读书人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

四、重点段落品析。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sòng yǒng)读,(决绝)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用横线画出括号里正确的字和读音。

2.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反问句,说明心到了,眼睛也会看到。

B反问句,点明,只要用心了,眼和口自然会到。

点明心到的重要性。

3.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把你知道的关于读书的名言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诵读恒心缺一不可二、1.勤勉以……为耻勤勉而爱好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问问题为耻。

2.智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呀。

3.曾经我曾经说过:读书要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三、谦虚勤奋求实三到三有四、1. song 决2.B3.示例:学习既要讲究方法,还要有恒心。

而恒心是成功的基础,只要有恒心,铁棒磨成针就是这个道理。

从今以后,我一点要勤奋读书,又恒心,有毅力,不半途而废。

五、示例: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

——张维屏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读书时要深思多问。

只读而不想,就可能人云亦云,沦为书本的奴隶;或者走马看花,所获甚微。

——王梓坤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8 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18古诗二首本课选了两首古诗,分别是《夜宿山寺》和《敕勒歌》。

《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

它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山寺屹立山巅的非凡气势。

前两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从视觉感受上以夸张的手法烘托山寺之高耸入云。

从“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相距之近,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诗人发挥大胆而惊人的想象,极力渲染山寺之高,从而将一座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

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

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敕勒川,阴山下”交代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笼罩着大地。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

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

整首诗风格明朗豪爽,语言明白如画,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二年级学生对古诗的朗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喜欢模仿老师的朗读。

学生能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也具有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本课的词语,大多数是凭已有知识理解不了的,教师应在学生读通诗句的基础上讲解。

诗句的理解,要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插图加以体会,然后通过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在指导读的过程中,结合看插图投影、看录像、听音乐等,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诗的意境。

【知识与技能】1.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

重点1.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

教师: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

学生:了解李白和乐府诗的相关资料。

2课时1.学会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夜宿山寺》。

3.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人夜宿山寺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重点1.学会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夜宿山寺》。

难点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人夜宿山寺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一、新课导入1.同学们,老师带大家走进一段视频。

(出示课件1:悬空寺的视频)你都看到了什么?你能看出这是建在什么地方的楼吗?2.这座楼就是山西悬空寺的藏经楼,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这儿游玩,写下了一首诗:《夜宿山寺》。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指导读“宿、寺”两个字。

4.(再读课题)你从课题中明白了什么?(作者晚上住在山上的寺庙里)想象一下,白天,人们到庙里参拜、进香,很热闹,那么,晚上的寺庙呢?(安静)我们应该怎么读?(轻柔、缓慢)(再读课题)二、初读古诗1.师:听老师读一遍古诗,注意古诗的节奏、停顿。

(师范读)2.自己读一遍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读古诗,学生圈出生字,同桌互相读一读。

4.(出示生字:宿、寺、危、辰、恐、惊)这些生字宝宝相信你们已经认识了,谁能说说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和同学们一起交流)5.师:老师和大家一起读读这首诗,好吗?老师读前两个字,同学们读后三个字。

(师生共读)6.我们交换角色,你们读前两个字,老师读后三个字。

7.自己练读,然后齐读,最后请个别学生读。

三、品读古诗1.自己读,看看能读懂多少。

不懂的地方可以结合书上的插图认真思考,还可以求助其他同学,实在不懂的一会儿我们一起交流。

2.(出示:危楼)齐读,认识生字“危”,并用“危”组词。

问:(看图)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楼?(很高)从哪儿能看出它很高?(楼周围云雾缭绕;楼上的人很渺小。

)(平地而起的大楼看起来已经很高了,何况这是一座建在山上的楼,就更高了。

)3.齐读“危楼高百尺”,体会这一句诗还有哪儿表现了楼很高。

(高百尺)真的有一百尺吗?这是夸张的写法。

李白是一个想象力非常丰富的人。

比如他在赞美庐山瀑布时,曾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佳句。

在他的眼中,庐山瀑布有三千尺高,可以想见他性格中的大气和豪爽。

4.学生练读、指读这一句诗。

师:我听出来了,你重读了“危”字,为什么这么读?这首诗第一个字就是“危”字,和后面的“高”字巧妙结合,看来这座楼真是高耸入云,气势雄伟。

5.还有哪句诗让你感觉到这座楼很高?(手可摘星辰)6.“摘”这个字我们认识吗?谁能给它组个词?(摘抄、采摘、摘葡萄……)读一读,说说你是用什么样的感情读的。

(轻松、高兴)为什么感觉轻松?(因为一伸手好像就可以把星星摘下来,说明楼太高了,离天很近。

)7.(播放视频)现在我们和李白一起登上了这座山上的一座高楼上,抬头看,你看到了什么?(繁星点点,一轮明月……)星星离我们那么近,似乎我们一伸手就可以摘到星星。

多美的夜空呀!多么高耸入云的高楼呀!读出李白此时的心情吧!8.再读“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句诗。

(齐读、指读)9.在一个繁星点点的夜晚,站在高耸入云的楼上,李白说:“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自己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李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站在楼上大声说话,真的会惊动天上的仙人吗?(前面我们说过了寺庙的夜很宁静,万籁俱寂,楼很高,距离天空很近,所以怕大声说话会打破这夜的宁静,惊动天上的仙人。

)那我们应该怎么读?(声音小一点)10.山中宁静的夜色,让人的心也如此沉静,让我们齐读“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