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 种群的特征教案(高二生物)
高中生物 种群的特征教案(高二生物)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三)总结
(四)作业布置
教材P63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概念
1、种群种群是物种存在和繁殖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空间特征
特征数量特征
遗传特征
2、种群密度
⑴概念
⑵特点
样方法
⑶调查方法
标志重捕法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1、出生率
2、死亡率
(一)明确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第1课时
[问题探讨]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50个红色圆形和50个绿色三角形随机排列的图案纸,发放给学生,先不告知学生图形和三角形的具体数目,提问:估算一下数量是多少?学生回答之,教师总结:估算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的许多领域中都要运用;估算存在着误差,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估算可以缩小误差,最大限度地保证得到的结果符合客观事实。怎样才能既简便又准确地获得统计数据呢?
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学生阅读教材P60、62相关内容,设置下列问题:
1、举例说明什么是种群?
2、一个鱼塘中的全部鱼是一个种群吗?
3、一片森林中全部的蛇是一个种群吗?
4、什么是样方?
5、如何确定样方?要选取几个样方?
6、多取几个样方结果会不会准确些?
7、为什么要研究种群密度?
教师总结归纳:一个种群中有不同年龄的个体;一个种群中可能有外表不同的个体;种群是宏观、群体水平上研究生物的基本单位,种群不等于个体简单累加,种群内个体之间通过特定关系构成一个整体,表现出个体不具备的特征;个体生命有限,而种群一般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同一区域中往往生活着多个生物种群,不同的种群之间构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群体;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3、什么叫性别比例?
4、大多数生物种群都倾向于使雌雄性别比率大约保持1:1,以人为例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
5、什么叫种群的空间特征?
教师总结:
类型
种群构成特点
发展趋势
增长型
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稳定型
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
衰退型
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
(2)类型雌多于雄
雄多于雌
3、关系
第2课时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是在原形示范和具体指导下,让学生完成尝试、模仿性的操作。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按照教材探究活动指导的要求动手操作。
1、提出问题
在着手调查之前,要明确调查的目的,确定探究的问题,带着问题进行调查。这就需要事先对调查区域有所了解。例如,调查区域的环境情况如何?有哪些生物种类?哪些因素影响区域内植物的生长和分布?等等。不做到这一点,就难以理解调查结果,也难以与其他的观察结果进行比较。一般需要了解的因素有:地理位置、环境类型、生物种类和分布情况、气候因素及其他与研究相关的细节,如人为因素、污染程度等。
常用的样方法:植物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对于许多动物而言,由于它们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举例计算。)
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是仅靠这一特征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要知道种群数量的消长,还需要研究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第4章种群和群落
4.1种群的特征
一、教材分析
《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而种群的特征又是后面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通过具体生物现象与事例的列举、问题的设计用比较法进行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率、种群分布型和种群的存活曲线等特征的教学。通过分析与讨论,理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比率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本节内容最后老师不能忘记回归课本,通过设问:对于蝗灾,采取相应措施时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可提示学生蝗虫的分布有季节性、区域性)引出种群空间特征的三种形式和种群的存活曲线。本部分的有些内容侧重于阐述生态学的原理和规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中要把握好深广度。比如,对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可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对抽样统计(样方法是其中的一种)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避免单纯讲述概念。
二、教学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解决方法]
⑴首先让学生列举具体的事例,展开讨论,说明种群的概念。
⑵种群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教师结合生活、生产中的具体事例讲解。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1、迁入率
2、迁出率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1、年龄组成
(1)概念
(2)类型
类型
种群构成特点
发展趋势
增长型
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稳定型
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
衰退型
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2、性别比例
(1)概念
雌雄相当
[解决方法]
⑴教师首先讲清楚选择样方的原则:随机取样、样本数量足够大、取样过程没有主观偏见等;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⑵完成探究活动。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方法
探究法。教具准备:模拟材料,探究材料。
六、学生活动
1、学生完成教材中探究活动的操作。
2、思考、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七、教学程序
教师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教师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死亡或迁出对种群来说不一定是坏事,因为一些个体死亡或迁出了,在种群中留下空间让新一代个体更好地成长,这样的种群往往生活力更强。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学生阅读教材P63相关内容,回答:
1、什么叫年龄结构?
2、种群年龄组成有哪些类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只有通过认真的观察,才能真正发现来自意义的问题,进而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2、制订计划
本课题的计划主要是围绕着如何确定“样方”来制订,也即为了获取真正具有代表性样本的信息。有代表性样本的一般原则应该是:随机取样、样本数量足够大、取样过程没有主观偏见等。在自然环境下,生物的生长与分布往往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决定了取样的方式不能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