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生境与文化保护

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生境与文化保护

基金项目:2008年度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08j w sk111)的中期成果。

收稿日期:2008-11-24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生境与文化保护王希辉摘 要:吊脚楼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其文化生境主要体现在以山为中心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外来文化影响等三个方面。

在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中,土家族吊脚楼文化面临建筑工艺失传、传承者后继无人、政府保护缺位等尴尬局面。

同时,现存吊脚楼建筑群也处于濒危边缘。

因此,笔者认为要不断更新观念,树立保护意识,从立法、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等多角度来加大对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生境;文化保护中图分类号:T U -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0X (2008)06-0041-04 土家族是聚居于湘、鄂、川、黔、渝边区的一个山地民族。

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土家族已达80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0165%。

千百年来,土家族先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吊脚楼文化。

据学者研究,土家族吊脚楼主要有“一”字型、“L ”型、“撮箕口”型、“现代”型和“复合”型等六种类型。

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吊脚楼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土家族的生态观、家庭伦理观、宇宙观和民间信仰,而且还在土家人的家庭教育、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任何一个民族都要生存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之中,任何民族文化也都在特定的生境中产生与发展。

所谓文化生境,就是由特定文化加工,并与特定文化相适应的外部空间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包括自然和社会两大系统。

[1](P161)因此,当文化生境发生变化时,文化系统也会发生巨大改变。

正如段超所认为的那样:“文化生态是民族文化存活的基本条件,一旦发生变化,该文化就会发生变异甚至消解,民族文化资源就会发生变异和消失”。

[2]因此,本文拟以吊角楼为例,来探讨社会急剧变迁的背景下土家族的文化传承与文化保护问题。

一、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生境吊角楼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土家先民长期生态适应而形成的居住样式。

在社会变迁的历史长河中,吊角楼基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而产生,也伴随着土家族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更新完善,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土家族吊角楼文化。

笔者以为,土家族吊角楼的文化生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4・(一)以山为中心的自然环境。

人是文化的群体,人类总是要在一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生存繁衍,才能创造自己的文化,同时,不同的自然生态又会对文化的产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文地理学派就非常强调自然环境对文化的重要作用,认为环境条件对人类社会文化的发生发展的可能的或限制的作用。

[3](P31)土家先民主要居住于武陵山区,这里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对土家族吊角楼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武陵山区沟壑纵横、高山深谷、河流川息、山高坡陡、地势不平。

周兴茂就曾概括:“其一,山,是土家族聚居地的主要特点之一……其二,土家族聚居地的四省边区属内陆地区,在全国少数民族地区都比较少见。

”[4](P146)所以,土家人世代居住在山、奔走在山、耕种在山、烧伐在山、吃喝在山、交往在山,不得不靠山而居,临水而住。

同时,土家族聚居区树多、木材多,这就为土家族修建吊脚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土家先民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充分运用大自然给予的自然资源,采用大山赐予的丰富木料,建成了各式各样的吊脚楼。

可以说,以山为中心的地理环境,使得土家族先民不得不坐山靠山、住山吃山。

而以山为特征的地理环境,也为土家族吊角楼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自然条件。

(二)生产方式的因素。

特定的生计方式,对一个民族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原始时代,土家族先民主要是以采集、渔猎为生存方式,进行原始的刀耕火种和原始的畜牧业生产,生产力非常低下。

奴隶社会时期,土家族先民仍然是以刀耕火种为主要生产手段。

直到宋代,随着牛耕技术的引进和铁制农具的运用,土家族先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才发生变化。

[5](P22~61)直到现今,土家族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变化不大,仍然是以牛耕铁犁为主,小农经济依旧是土家族地区的主要经济形态。

可见,土家族地区的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生产效率也相对低下。

这种特殊的生计方式,就决定了土家族先民不可能脱离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技术手段而选择较为前卫的居住方式,只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近取材,“叉木架物,编竹为墙”,选择吊脚楼建筑,从而形成了类型较多的吊脚楼样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吊脚楼文化。

(三)外来文化的冲击。

改土归流是土家族社会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促使了土家族社会的巨大变迁与发展。

伴随着改土归流,中央政府在土家族地区执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得以封建礼教为核心的汉文化渗入到土家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地促进了土家族社会风俗习惯的更新与进化。

在此背景下,土家族居住文化的生态系统也发生了很大改变。

改土归流后,在土家族地区,汉文化的内在驱动力已成为官方制定政策、措施的文化动力,汉文化也逐渐上升为当地主流文化,并在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整个社会的汉化趋势明显增强。

对土家族吊脚楼而言,这种趋势主要表现为吊脚楼的布局改变。

在吊脚楼的内部构造上,房屋内开始设神龛和神桌,主要用于继嗣祖先,房屋样式逐渐转化成明暗式,其主要类型有明三暗六、明三暗九、明二暗四、明四暗八、明五暗十等多种构造。

[6](P104)在流官制定的一系列禁令的约束下,土家族房屋样式也被纳入到汉族礼仪框架中来。

由于政府禁止“男女混坐卧火床”,导致了传统土家族火铺功能的异化,带来了火铺与床的分离,土家族吊脚楼的空间也随之逐渐扩大。

同时,土家族吊脚楼的建筑理念也深受汉文化影响。

如建房时择地择风水、看龙脉等,都是移植于汉族民间。

可见,近代土家族吊脚楼是土家族传统建筑与汉族相结合而形成的。

所以,柏贵喜先生就说,从族群演进上看,对土家族住房影响较大的毋宁说是汉族,尤其是汉江流域的汉族更为确当。

[7](P158~160)二、土家族吊脚楼文化在传承中存在的问题伴随着土家族社会的不断变迁与发展,再・24・加上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生境与文化生态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当前促进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土家族吊脚楼文化面临巨大的冲击,在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现有吊脚楼建筑群逐渐被人为破坏,甚至有消失的危险。

在土家族地区,有很多著名的吊脚楼建筑群,如鄂西宣恩县彭家寨、利川市鱼木寨、来凤舍米湖摆手堂建筑、咸丰严家祠堂建筑、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泽家建筑等。

这些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群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是研究土家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但是,随着社会变迁的不断加剧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这些建筑群逐渐破落,没有专门的人来护理和修缮。

同时,很多房子也没有人居住,年久失修,甚至被人为破坏。

可见,这些建筑群急需保护与加强管理。

(二)土家族吊脚楼建筑工艺的消失与失传。

土家族吊脚楼在修建过程中,要经过卜宅、择吉日、上梁、装饰等程序,在这些程序中,蕴涵了土家族的世界观、人生观。

在卜宅中,土家族人一般都要请“土老师”、“端公”等作风水先生,选择“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龙脉之地建房。

在破土动工时,要择吉日,就是要选择黄道吉日,忌讳冲犯太岁,否则有灭顶之灾。

上梁时,礼仪繁杂,程序众多,这也是整个建筑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同时,上梁仪式中,还有很多内容丰富、诙谐幽默的上梁歌或民间谚语。

吊脚楼的装饰则注重体现土家族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色调的统一。

但是,随着土家族地区大量中青年劳动力的外出打工,使得很多年轻人不去关注或学习吊脚楼的建筑工艺以及这些内涵丰富的民间谚语、禁忌等。

因此,可以认为,在吊脚楼建筑过程中所蕴藏的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都处于濒危境地,保护状况堪忧。

(三)土家族吊脚楼民族民间工艺传承人大多年老,甚至很多人都处在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自改革开放以来,土家族地区出现了大量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打工族群体。

土家族村落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就造成了两个严重后果:第一,作为文化传承人的土家族青、壮年,在整个文化传承系统中扮演了承上启下的角色。

但青、壮年人口的大量出走,造成了他们在整个文化系统中的缺位,从而导致了整个文化传承链条的断裂,“削弱了农民文化的根基”[8]。

第二,到城市和发达地区打工的土家族青、壮年劳动力在发达地区或城市很快接受了主流文化,背离了家乡传统和民族文化习惯,严重冲击了原有的民族文化体系。

(四)在现有保护体系中,土家族吊脚楼文化处于立法保护缺乏、政府保护缺位的境地,甚至在很多地方还有人认为,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就是保护落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是无用的。

由于思想认识上的误差,就出现了原本就很不完善的文化保护措施不得力、执行不到位、好心办坏事等事倍功半的现象。

因此,面对现代化的巨大冲击,在保护土家族文化遗产时不我待的情势下,保护政策执行不力甚至是任何差错,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造成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失传和流失。

三、保护土家族吊脚楼文化所应采取的措施从以上发现,吊脚楼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意蕴。

但是,随着土家族地区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土家族吊脚楼文化面临着抢救与保护的现实问题。

因此,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对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有效抢救与保护[9]:第一,从观念角度来说,全社会要大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行动起来,树立“抢救民族文化遗产是对历史的负责”的观念,破除“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就是保护落后”的旧思想,真正担负起保护少数民族文・34・化的责任。

第二,从法制层面来说,各级地方部门应从立法和行政入手,出台一系列保护土家族吊脚楼的法律、法规与条例。

在土家族聚居的武陵山区,存在大量具有典型性的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群,如鄂西宣恩县彭家寨、利川市鱼木寨,湘西永顺“泽家”吊脚楼建筑群等。

鉴于这些区、县的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群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建议当地有关政府部门可以颁布《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吊脚楼文化保护条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吊脚楼文化保护方案》、《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吊脚楼文化保护规划》等条例、措施,以法律形式确保这些建筑群不受人为破坏,而能以文物的形式完整地保存下来。

第三,从物质文化保护角度来说,保护土家族吊脚楼就要确立“以政府资助为辅,个人保护为主”的保护模式,并将保护政策真正落实到实处。

现有的吊脚楼建筑群大多为土家族家庭个体私有,是土家族人社会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

因此,就要在尊重土家族风俗习惯的基础上,由政府给予一定资金资助,由吊脚楼建筑拥有者具体负责和实施吊脚楼的管理、整修,加固吊脚楼建筑,加强安全维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