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注射剂
(4)超滤法:3.0~15nm(<50nm)超滤膜,效果 较好
(5)反渗透法
(二)除去溶器上热原的方法
(1)高温法:在洗涤干燥后,经180 ℃ 加热2h或 250℃,加热30min,可以破坏热原。
(2)酸碱法:重铬酸钾硫酸清洗液或稀氢氧化钠溶液。
四、(总结)
注射剂中除去热原的方法
一、增加主药溶解度的附加剂
增加主药溶解度的方法有: ①采用混合溶剂或非水溶剂。 ②加酸或碱,使难溶性药物生成可溶
性盐。 ③在主药的分子结构上引入亲水基团。 ④加入增溶剂,如吐温-80、胆汁等。
但使用吐温-80时,可能使含酸性的药物、 苯甲醇、三氯叔丁醇等的作用减弱,应予 注意。
⑤加入助溶剂。
二、帮助主药混悬或乳化的附加剂
采用反渗透法制备的纯 水能完全达到注射用水的标 准,而且又比较经济。
综合法
自来水→过滤器→电渗析器→离子 交换树脂床→多效蒸馏器→注射用水。 现在普遍采用综合法制备注射用水, 质量最高。
二、注射用油
某些药物不溶于水而溶于油,又需制 成注射剂;或者需要在体内缓慢释放而呈 现长效作用时,可选用麻油、茶油等植物 油作溶剂。 1.质量标准
(3) 滤过性:热原体积小,约1-5nm,一般滤 器均可通过,即使微孔滤膜,也不能截留, 但可被活性碳吸附。
(4)不挥发性:本身不挥发,但可随水蒸气中 的雾滴带入蒸馏水。
(5)其他:能被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如高 锰酸钾或过氧化氢及超声波破坏。
三、热源的来源 (1)由溶剂带入;(主要来源) (2)由原辅料带入; (3)由容器或用具带入; (4) 由制备过程带入; 、氯化钠返、回 磷酸盐或枸橼酸盐等。
注射剂中辅料选择应当注用意于注的射几剂时个,问辅料题
应满足注射级要求。有些
化通蓖常麻在如1234用 等、 、 、 、油注吐、射温的 质辅辅 辅 辅丙剂-8辅量二中0料料料料、醇起料控聚应应应应等到氧辅增。制对该有满乙料溶烯方主是 较 足, 的氢法惰 好 注药无含性 的 射干量的 安 用药物辅学药理生不辅的射过也视重学质扰料行效活影宜, 全 的测含料辅用程是的视研量在为。性响选惰。量定不 性 要虽料要中申问。究、制的制,,用性测然,求遇报题及应 。 求及保剂作剂将从。是定为但,到单,质证中用中会而辅选 。有及中却这的位应量药起辅对产,料有关择国 不 一 问比 引标物到 料 主生而的关药能点题较起物有准安如药安改无基物典满在较容足是全果的全良需本药质质收足审多易够控有产药性主其要检检理载注评,忽的制效生效隐药产求查查作药的药产患药生,等,
二、注射剂的分类 按分散系统:
溶液型
混悬液
乳浊液
固体粉末
三、注射剂的给药途径
1.皮内注射
部位:前臂,表皮与真皮之间 量 :<0.2ml 用途:皮试、诊断
三、注射剂的给药途径
2.皮下注射
部位:上臂外侧,真皮与肌肉 之间的松软组织
量 :1~2ml 注:溶媒为水;吸收速度慢于肌注
三、注射剂的给药途径
《中国药典》规定,注射用油的质量 标准是:①应无异臭,无酸败味;色泽不 得深于规定的标准比色液;在10℃时应保 持澄明。②碘值为78-128。③皂化值为 185-200。④酸值不大于0.56。
二、注射用油
2.精制
①中和: ②油皂分离: ③脱色脱臭: ④灭菌
三、其他溶剂
1.乙醇 采用乙醇的浓度要适宜,既保证药物溶解,又
返回
四、调节pH值的附加剂
从机体的适应性和稳定性考虑,药液 应调至适宜的pH值范围。在药物稳定性良 好的前提下,药液的pH值最好在正常人体 液的pH值7.4左右,或在pH值7.0-7.6之间。 仅有少数品种,允许pH值在4-9之间。
为使药物稳定,应针对具体药物寻找 出最稳定的pH值。常用调pH值的附加剂: 盐酸、硫酸、枸橼酸、氢氧化钠(钾)、 碳酸氢钠、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等。
第二节 热 原
一、热原的组成
发热期
寒战期
脂多糖
磷脂
蛋白质
恢复期
(LPS) 致热活性中心
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阴性细菌:全菌体、代谢产物、 肽聚糖可致热,尤其是细胞壁中所含的 ★内毒素。
★★内毒素:主要成分为脂多糖 (LPS)。
因为脂多糖是内毒素的主要成分,因而 大致可认为热原=内毒素=脂多糖。
作用,但其用量较大时可能
重要指标。辅料的药学行为应
会产生溶血现象,因而在这
尽量不对主药的药学质量控制
些辅料的使用时应严格控制 其用量,如果可能,尽量用安
方法产生干扰。
全性更好的辅料代替。
第五节 注射剂的制备
工艺流程:
二、注射剂的容器与处理
注射剂的容器按其质地可分为玻璃 容器和塑料容器两类。按分装剂量不 同可分为单剂量装小容器、多剂量装 容器及大剂量装容器三种。目前,单 剂量装小容器仍以安瓿为主。
热原注入体内的危害
含有热原的注射液注入体内后,大约半小时 就能产生发冷、寒战、体温升高、恶习心呕 吐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出现错迷、虚脱,甚 至有生命危险。
二、热原的基本性质
(1)水溶性:能溶于水,其浓缩的水溶液往往带 有乳光。
(2)耐热性:60℃加热1h不受影响,100℃也 不 分 解 , 但 在 1 8 0 ℃ , 3 - 4 h ,250℃ , 3 0 45min或650 ℃1min可使热原彻底破坏。在 通常注射剂的热压灭菌中热原不易被破坏。
返回
五、抑制微生物繁殖的附加剂
为了防止注射剂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 污染微生物,特别是采用低温灭菌、滤过 除菌或无菌操作法制备的注射液,以及多 剂量的注射液,应加入适宜抑菌剂。但用 于静脉或脊髓注射的注射液一律不得加抑 菌剂;剂量超过5mL的注射剂加抑菌剂时应 特别慎重。
抑菌剂应符合下列要求:(l)抑菌效 能可靠;(2)对人体无毒害;(3)与主 药无配伍禁忌,不影响药效与质量检查; (4)性质稳定,不易受温度、pH等影响而 影响抑菌效果;(5)不与橡胶塞起反应。
第八章 注射剂
第一节 概述
一、注射剂的特点与分类
(一)定义
针剂
灭菌 无菌
溶液
混悬液 乳状液
粉末
(二)特点 优点 1.药效迅速,作用可靠 2.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 3.适用于不宜口服给药的患者 4. 定位、定向
缺点: 1.质量要求高 、生产费用大、价格高 2.使用不便,注射疼痛 3.生理作用难以逆转,危险性大 4.工艺复杂,
返 回
六、减轻疼痛与刺激的附加剂
为减轻注入注射剂时人体产生疼痛, 应酌加局部止痛剂。
常用的止痛剂及用量:苯甲醇(1%左 右)、盐酸普鲁卡因(0.5%-2.0%)、盐酸 利多卡因(0.2%-l.0%)、三氯叔丁醇 (0.3%-0.5%)。
七、调节渗透压的附加剂
维持血浆的渗透压,不仅是细胞生存 所必需,而且与保持体内水分平衡有关, 故注射剂的渗透压应尽量与血浆相等。凡 与血浆、泪液具有相同渗透压的溶液称为 等渗溶液,例如:0.9%氯化钠溶液和5%葡 萄糖注射液。然而机体对渗透压具有一定 的调节功能,只要输入量不太大,速度不 太快,不致产生不良影响。故临床上静脉 注入10%、50%葡萄糖等高渗溶液是无害的。 可是大量注入低渗溶液,有可能导致溶血 现象,必须避免。
(2)常用金属络合剂:依地酸二钠或依地酸 钠钙,常用量为0.01%-0.05%。此外,环己二胺四 醋酸钠、N-羟基乙二胺三醋酸等也可用。
(3)驱除氧气的惰性气体:将高纯度的惰性 气液中体,N2或使C之O2饱通和入以供驱配尽液溶的解注的射氧用气水。或并已在配药好液的灌药 入的氧安气瓿,后然立后即再通封入口N2或。CO2,以置换药液面上空间
四、除去注射剂中热原的方法
(一)除去药液或溶剂中热源的方法
(1)吸附法:活性炭是常用的吸附剂,用量一 般为溶液体积0.1-0.5%。活性炭除吸附热原 外,还有脱色、除臭、助滤作用
(2)离子交换
(3)凝胶滤过法:也称分子筛滤过法,当制备 的注射剂,其分子量明显大于热原分子时, 可用此法除去热原。
1、单剂量装小容器,俗称安瓿 (ampule),多以硬质中性玻璃制成,其 容积通常有1、2、5、10、20m1等规格。广 泛采用的是有颈安瓿和曲颈安瓿,国内较 有前途的是〈刻痕色点曲颈易折安瓿〉。
2、多剂量容器系指橡胶塞玻璃瓶,瓶 口胶塞上另加铝盖密封,常用的有5、10、 20、30及50m1等规格,亦可用来分装注射 用粉末或疫苗及血清等生物制品。
应避免出现刺激性及毒副反应。
2.甘油 利用它对许多药物具有较大溶解度的特性,常
与乙醇、丙二醇或水等合并作混合溶剂用。一般 不单独作注射溶剂。 3.丙二醇
丙二醇溶解范围广,常与注射用水配成不同浓 度的复合溶剂使用,可供静脉和肌内注射。丙二 醇水溶液有冰点下降特点,可配制防冻注射剂。
此外,聚乙二醇、油酸乙酯、二甲基乙酸胺、 二甲基亚砜、苯甲酸苄酯等,有时也作为注射溶 剂之用。
3.肌肉注射
部位:臀肌、上臂三角肌 量 :1~5ml
4.静脉注射 5.脊椎腔注射
四
、
1.无菌
注
射
2.无热原
剂 的
3.澄明度
质 量
4.pH
要 求
5.渗透压
6.安全性
7.稳定性
第二节 热 原
一、热原的含义与组成
含义:指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 热物质,药剂学上的“热原”通常是指细菌 性热原,是微生物产生的代谢产物。 大多数细菌、许多霉菌甚至病毒都能产生 热原,致热能力最强的是革兰阴性杆菌所产 生的热原。
(二)鲎试验法
细菌内毒素是药物所含热原的主要 来源,鲎实验法利用鲎试剂与细菌 内毒素产生凝集反应的机理,来判 断供试品细菌内毒素的限量是否符 合规定。
第三节 注射剂的溶剂
一、注射用水及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