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前言:1.中国民间音乐:指在民间形成的,由“无名氏”创作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音乐体裁,即民歌,民间舞蹈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器乐,五种类型的音乐。

2.民间音乐又分: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综合性乐种。

3.说唱音乐包括:单弦、大鼓、评弹、道情、琴书、牌子曲等上百种不同的曲种。

4.戏曲音乐的四大声腔系统: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

两大声腔类型:四大声腔系统和民间歌舞类型、民间说唱类型。

5.戏曲唱腔的三种结构体式:曲牌连缀体、板式变化体、曲牌连缀体与板式变化体相结合的综合体。

6.文人音乐:指的是历代由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知识阶层人士创作或参与创作的传统音乐。

主要包括:古琴音乐(汉人唯一的乐器,古琴原称“琴”又称“七弦琴”)、词调音乐(配合着古典诗词而歌唱的一种音乐体裁形式)7.宫廷音乐:指历代统治者在宫廷内部或朝廷仪式中使用的、为宫廷统治者服务的音乐。

8.宗教与祭祀音乐:指的是由宗教神职人员或其他信徒在宗教场所演奏,或是普通百姓在世俗场合为宗教信仰与祭祀目的而演奏的音乐。

9.中国传统音乐所使用的三大音乐体系:中国音乐体系、欧洲音乐体系、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

10.中国现有的三种音乐形式:纯西方的音乐形式在中国的再现、西方专业音乐文化二十世纪进入中国,跟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音乐、依然在民间自生自灭的中国传统音乐。

★秦陇音乐:11.花儿的音乐特点:又名“山歌”“少年”,自由高亢,乡土气息很浓,以上下句体曲调结构为基础,但旋律衬腔比较丰富,旋律线起伏跌宕,富有层次感。

花儿的曲调以“令”称呼,分“大令”“小令”,“大令”旋律悠长,结构清晰,多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方法演唱。

“小令”节奏规整,乐段结构内变化较多,旋律受小调影响较多,大多用真声演唱。

12.信天游的音乐特点:自由奔放高亢嘹亮,旋律舒展直敞,大多是上下句构成的单乐段,上句比较开放宽阔,下句比较收拢,趋于稳定。

13.山曲爬山调的音乐特点和信天游花儿的大部分一样,只是它的旋律起伏较大,大跳音程更多,主要集中在内蒙古西部农业区。

14.号子的音乐特点:音乐节奏富有律动性,坚定有力果敢豪迈。

音乐比较简朴,乐汇材料比较经济,音乐性格具有果敢坚定豪迈的特点。

15.山歌的音乐特点: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较自由。

常用上扬音来抒发感情。

乐段结构简单,乐句内部的结构变化手法较多。

(上扬音是山歌中最常见的旋律成分,也是山歌音乐形式中最典型的特征)。

16.秦腔:大约形成于明代,是“秦声”音乐风格的典型代表。

流行于西北各省区,是梆子腔系戏曲的鼻祖。

秦腔唱腔为板式变化体,分花音(欢音)、苦音(哭音)两种,前者长于表现欢快、喜悦情绪,使用正声音阶,强调sol、mi、la三音,即在一个以徵音为核心的“双四度”框架基础上,形成“正声音阶”;后者善于抒发悲愤、凄凉情感,使用“变体清商音阶”,强调sol、升fa、降si三音。

花音和苦音使用的调式相同,均为徵调式。

17.西安鼓乐:民间称“细乐”、“乐器”,建国以后称西安鼓乐,也叫长安鼓乐。

以打击乐和吹奏乐混合演奏的大型民间传统吹打乐种。

演奏形式有两种即行乐和坐乐。

18.▲秦陇音乐的特征:核心—“商,徵”以它们为主构成的各音列和调式。

音调类型:以“商,徵”两音为基础构成的核心音调模式“re-sol-la”“sol-la-re”。

三度间音:在低音(在低音“la-do”和“mi-sol”之间加入一个音高具有游移性的“低音↓si”和“↑fa”,被称为“三度间音”)。

19.苦音音阶强调sol-↑fa-↓si三音,使整个调式呈现出强烈的悲剧色彩和忧伤情感。

花音音阶则强调sol-mi-la三音,调式色彩明亮欢娱。

三晋音乐:20.三弦书:是形成于南阳的一种较为古老的说唱艺术,已有250多年历史,因用三弦、铰子(小铜钹)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

三弦书的唱腔分铰子腔、鼓子腔两大类型,各有细曲,要求严格。

21.山西八大套(鼓吹乐的乐种):因有八首大型套曲而得名,简称“八大套”。

八大套多用于民间婚、丧、喜、庆和庙会场合,由当地职业性民间音乐组织“鼓房”进行演奏。

22.八大套套曲结构的主要特征表现:全曲以慢、中、快序列性的速度贯穿,以速度进行的不同层次来安排套曲呈示,展开、结束的整体结构,加强各曲牌在联缀中音乐运动的逻辑性。

各曲牌终止处往往以基本固定的旋律或锣鼓贯穿,除具有标明曲牌之间的结构划分外,可加强套曲旋律素材的统一性。

套曲内各曲牌联缀在同宫系统调式体系内(仅《鹅郎》套列外)。

23.辽南鼓吹曲目不少来源于元、明以来南北曲牌子,并吸收了流行于当地的民歌和器乐曲牌而组成。

2二人转,是流行于东北各地的一种走唱类曲艺艺术形式,是以民歌、大秧歌为基础,吸收莲花落、什不闲、河北梆子等演变而成,1952年定名为二人转。

演唱形式有三种:两人对口演唱的二人转、一人演唱的单出头、扮演固定人物的拉场戏。

齐鲁燕赵音乐:25.京韵大鼓: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律两地。

京韵大鼓唱词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有的加入了嵌字、衬字及垛句。

每篇唱词约一百四五十句左右。

用韵以北京十三辙为准,一个唱段大都一韵到底。

26.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

27.冀中管乐曲《放驴》是一首以管子为主奏乐器的变奏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音乐风格热情、奔放,表现了冀中人民的生活风俗和喜庆节日时“跑驴”风俗的欢快情景。

中州音乐:28.五句体山歌,是豫南包括豫西南民歌的一种结构样式。

它以七言五句为一段,有以一段歌词独立成章的,也有若干段五句子联缀的,称为“赶五句”或“排歌”。

29.河南坠子,是中州民间的一种代表性说唱艺术,河南坠子源于河南,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曲艺的一种。

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今称坠胡),且用河南语音演唱,故称之为河南坠子。

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0.坠胡是由小三弦改制的,又名坠琴或坠子,又叫二弦。

这种乐器既能独奏又能合奏,它的音域非常宽,声音柔和,音量也比较大,与别的乐器有所不同的是它可以惟妙惟肖的模仿人声、唱歌、讲话,甚至鸟兽的叫声等等。

流行于我国中部,是河南坠子、深泽坠子、山东琴书、吕剧、曲艺的主要伴奏乐器。

31.豫剧, 旧称河南梆子。

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

豫剧为梆子声腔剧种,有豫东调和豫西调两种。

32.河南大调曲子,简称河南曲子,原称“河南鼓子曲”,是流行于中州各地的一种民间曲艺音乐。

代表曲目《高山流水》33.河南筝曲,分为“小曲”和“板头曲”两类,小曲大多为河南说唱音乐河南曲子的唱腔曲牌,板头曲是演唱河南曲子前奏曲的器乐小曲。

《百鸟朝凤》曲调源于板头曲的“老八板”34.凤阳花鼓,是流行于安徽省凤阳县一带的花鼓类民间歌舞艺术,它的旋律采用“鱼咬尾”式的发展手法,乐句与乐句之间连贯绵延,流畅自然。

35.鱼咬尾:戏曲唱腔和国门之间以及对唱的民歌或器乐合奏中,前句(或前段)末音与后句(或后段)首音相互交叉,形成各种音程的两音相互重叠,这种形式犹如鱼儿互相咬尾巴,故民间有此称谓。

36.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评剧、越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

发源于长江中游湖北省的黄梅县,当地人称之为“采茶”、“喔嗬腔”、“采子”,成长于安徽省的安庆地区。

戏曲内容多表现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断,如《打猪草》。

《对花》是黄梅戏初期《打猪草》剧中的一段对唱。

37.吟诵音乐(文人音乐——吟诵调),指的是吟古诗词古文的音调,属声乐中无伴奏“独唱”形式,是一种“口传文化”以当地方言代代相传。

★吴越音乐:38.苏州弹词简称“弹词”,又称“小书”,发源于江苏苏州,是一种散韵文体结合,以叙事为主、代言为辅的苏州方言说唱艺术,2006年5月20日,苏州弹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9.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鼓、板为主,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

昆曲(昆山腔)的得名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代表曲目《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

《牡丹亭▪游园惊梦》是昆剧的传统剧目,昆曲音乐属曲牌连缀体。

吸收海盐腔、弋阳腔和江南民间小曲的艺术成分,改造成为细腻、委婉的新腔,称为“水磨腔”。

40.江南丝竹(长江三角洲)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上海地区的丝竹音乐的统称。

因乐队主要由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丝竹类乐器组成,故名。

代表曲目《中花六板》又称《梅花三弄》、《三落》41.广东音乐(珠江三角洲)所用主要乐器为粤胡、秦琴(或琵琶)、扬琴、萧(或喉管)。

42.十番锣鼓:是民间吹打乐种,有“十不闲”、“十样景”、“鼓吹”等名称。

43.丝竹乐:以某一、二件弦乐器,管乐器,为乐队组合核心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

44.吹打乐:是以管弦乐器(或单纯用管乐器)与打击乐器演奏并重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多集中在南方,著名的吹打乐有除陕西西安鼓乐外,主要有苏南的十番鼓,十番锣鼓,浙江吹打乐,广东的锣鼓和潮州的锣鼓。

45.▲吴越音乐的特征:具有委婉优雅、偏重于阴柔之美的特点。

擅长于运用曲折委婉的旋律、中速稍慢的节奏、比兴隐喻的歌词来表达含蓄内在的感情。

与秦陇音乐不同,吴越音乐更强调羽(la)、角(mi)两音,并且在宫-羽-宫、徵-角-徵之间常常构成小三度音程的进行,因此,使徵调式嵌入一层羽角色彩,人称羽徵调式的柔化或羽角化。

荆楚音乐:46.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

在劳动过程中,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

这些吆喝、呼号声逐渐被劳动人民美化,发展为歌曲的形式。

从最初劳动中简单的、有节奏的呼号,发展为有丰富内容的歌词、有完整曲调的歌曲形式,劳动号子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并通过劳动号子表现出劳动人民的乐观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47.劳动号子的艺术特征:节奏一致的律动性,音乐材料的重要性。

歌唱方式:领,和,相结合(一领众和,交替式,重叠式)。

曲式结构的样态:曲式结构的简短性。

48.《龙船调》是湖北鄂西土家族的民歌,山歌是土家族人最喜爱的音乐体裁之一。

49.湖南花鼓戏:又称湘剧,源自于湖南益阳,后发展到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

50.▲楚宫体系:“楚宫”指以宫do为基音的大小三度音程结构的三音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