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垣阴火理论初探
陈光1,2, 王阶1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年(卷),期】2015(022)012
【总页数】2
【关键词】李东垣;阴火;病因病机;证候特点
·经验交流· 李东垣阴火理论是临床常用的理论之一,产生于金元之河北易水。
金元战乱,民众生活极不安定,因贫困而饮食失节,劳役过度,伤及脾胃之病极多,加之借用外感方法治疗内伤杂病而误治者屡见不鲜,这都促使李东垣详辨外感和内伤,提出不可以外感法治疗内伤不足之证,从而形成了阴火理论。
1 阴火概念
在李东垣《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 4 本著作中,使用“阴火”一词共43 处,其中明确指出阴火为心火有 2 处、肾火 5 处、脾火3 处、胃火 1 处、肝火 1 处、肺火 1 处、经脉之火 6 处、五志化火 2 处、实火 1 处、虚火 6 处[1] 。
如果用某一种火定义阴火,则难免以偏概全;若用阴火的临床内涵描述其概念则更有临床意义。
所以,可将李东垣所论之阴火定义为:由饮食不节、劳役过度、精神刺激而伤及脾胃,脾胃元气损伤,运化失健,脾湿下流,引动阴火,阴火上乘,表现为时时畏风寒和间而燥热的证候特点。
治疗以甘温除热法,具体包括补中升阳、升阳散火和升阳除湿。
2 阴火病因病机与证候特点
2.1 病因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