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垣的阴火观_李菲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 年 1 月第 17 卷第 1 期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0 January 2011 Vol. 17. No. 1
2011 年 1 月第 17 卷第 1 期 January 2011 Vol. 17. No. 1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1 相火代之 , 相火 , 下焦包络之火 , 元气之贼也 。 火 令, 与元气不 两 立 , 一 胜 则 一 负。 脾 胃 气 虚, 则下流于 [ 5] , , 。 ” 这一 肾 阴火得以乘其土位 故脾胃之证始得 进一步阐述了阴火的发生和传变规律 。 段文字 , “心火者 , 很多人将 阴火也” 理解为心火就是阴 , “ , 火 也有人在 心不 主 令 相 火 代 之 , 相 火, 下焦包络 元气之贼也” 这 一 句 当 中 得 出 阴 火 就 是“相 之火 , ” 、 “下焦包络之火 ” 火 的结论 , 这些说法都不够 客 观 周到 。 因为文中这 一 段 文 字 的 出 现 比 较 突 兀 , 并且 与卷上的《脾 胃 盛 衰 论 》 当中描述阴火的文字相隔 所以 容 易 产 生 歧 义 。 那 么 , 应该如何理解心 较远 , 相火 、 下焦包络之火与阴火的关系呢 ? 火、 “心 火 者 , , 阴 火 也, 起 于 下 焦, 其系系于心” 从 上文的分析所得出 的 结 论 中 不 难 看 出 , 这一句话的 “心火 ” , 主语是 而 不 是“阴 火 ” 应 理 解 为:心 火 是 阴 心 与 小 肠 相 表 里, 小 肠 经 起 于 下 焦, 火的重要部分 , “甲者 , 系于心 。 在 乙也” 的 句 式 中, 其 中 的“甲 ” 与 “乙 ” 《内 并不一 定 是 概 念 性 的 一 一 对 应 关 系 。 如“ 《 经》 者, 医典也 ” 这一句式中 , 可以解释为“ 内经 》 是 , , “医 典 是《内 经 》 ” 医典 ” 但是反过来说 就不成立 , “心 火 者 , 阴火也” 也应理解为心火是阴 了 。 同样 火产生过程中不可 缺 少 的 一 部 分 , 而不能下结论说 阴火就是心火 。 “心不主令 , 相火代之” 是 指 心 火 亢 盛, 不能安 心肾相交 , 下焦 肝 肾 之 火 即 为 相 火 , 相火代君火 住, 主令 , 是下焦肝肾之火随心火之妄动而亢盛之义 。 这 “相 火 ” “阴 火 ” 与 的 关 系, 并不能由此 里并没有提及 “阴火 ” “阴火 ” 产生 就是相火的说法 。 但是 , 由于 乃 火邪侵扰阴血 , 所以阴火随血液输布而弥 阳陷阴中 , 漫周身 。 阴 火 扰 于 某 脏 , 就会引动该脏发生热象表 “火邪 ” 现, 某脏就会产生 的病理现象 。 然而 , 由于脾 谷 气 下 流, 脾 胃 在 五 脏 之 中 最 为 虚 衰, 所以 胃气虚 、 “阴火得以乘其土位 , 。 这是针对内 故脾胃之证始得 ” 伤热中证产生的病机而言 , 解释为何在五脏之中 , 脾 “ ” 。 胃内伤热病的发病始见 热中证 的发病原因 3 李东垣著作中 “阴火 ” 的多种出现形式 《 “阴 火 ” 脾胃论 》 中虽然多次出现 这一名 另外, , 、 词 但也常有一些但言其义 未见其名的地方 。 虽然 “阴火 ” 没有直接使用 的名词 , 但在文中使用了可以说 “阴火 ” 之意的名词代替 。 这些段落对于进一步深 明 下面举例说明一二 。 入理解阴火的概念很有帮助 , 如清暑益气汤加减 法 中 , 提 到 了“心 火 乘 脾 , 乃 血受火邪 , 而 不 能 升 发 阳 气 复 于 地 中, 地者人之脾 [ 6] “血 也, 必用当归和血 , 少用黄柏以益 真 阴 ” , 其中 “阴火由生 ” “不能升发 受火邪 ” 者, 即为 之意 。 并以 , 地者 人 之 脾 也 ” 取类比象人体的脾 阳气复于地中 , “地 ” , 脏和自然中的 强 调“火 伏 阴 中 ” 即 为“阳 陷 地 ” 。 , “ ” 中 之意 因此 这 里 虽 未 见 阴 火 之 名 , 却 以“血 “阴火 ” “经云 : 阳本根 受火邪 ” 的用法代言 了 。 又如 惟泻阴中之火 , 味薄风药 , 升发以伸阳气 , 则阴 于阴 , [ 7] , ” , “ ” 气不病 阳 气 生 矣 文中以 阴中之火 代言阴 ( 下转第 16 页 )
邪的煎熬而沸腾 。 , “阴血受火邪 ” “阴火 ” 值得注意的是 便是 的发 。“ ” 火邪 指的是因脾胃虚弱而相对亢盛的 生机制 “心火 ” , 心 火 生 脾 土, 土 虚 则 火 旺, 是 为“火 邪 ” 亢 盛 。 心火的亢盛又是 如 何 侵 扰 阴 血 受 病 而 产 生“阴 的呢 ? 理 解 这 个 问 题 , 仍要提到水谷精微物质 火” 生 气 化 血 的 过 程 。 宗 气“贯 心 肺 由中焦上 达 心 肺 、 , “气 ” , 而行呼吸 ” 因此宗气化生为 是心肺共同 作 用 , “荣 气 者 , 的结 果 ; 而 津 液 化 生 血 液 必其津液注之 , 于脉 , 化而为血 ” 血液的化生也是在心的作用下完 气与血的生 成 都 离 不 开“心 ” 的作 成的 。 由此可见 , 心 火 亢 盛, 便 可 以 使 得“阴 用 。 可以得出的结 论 是 , 。 脾胃虚 弱 而 化 源 不 足 、 血受火邪 ” 气 血 两 虚, 那么 相对于生成较少而 失 去 平 衡 的 阴 血 来 说 , 心火便成 , “阴 血 受 火 邪 则 阴 盛 ” , 为亢盛的 火 邪 。 故 而 阴血 而阴血繁盛躁动 , 相对于因脾胃不足而所生 受火邪 , “清阳 ” 不足的 之气来说 , 则阴气有余 。 , “阳气不足 , 由此 阴气有余” 的 局 面 已 经 形 成, “ , 这时便出现了 阴 盛 则 上 乘 阳 分 而 阳 道 不 行 , 无生 发升腾之气 ” 的病 理 变 化 。 阳 气 不 足 以 充 盈 九 窍 皮 , 因而 下 陷 , 又 因 为“阳 气 根 于 阴 血 中 ” 阳气下 毛, , 。 , 陷 至于阴血 原 本 阳 气 行 于 脉 外 阴 血 流 行 脉 中 , 二者各行其道 , 互 不 相 扰, 如 今 阳 气 下 陷 阴 血 之 中, 则诸窍不利 。 血既属阴 , 自然 无 法 与“阳 热 ” 之气和 “阴血受火 邪 则 阴 盛 ” , 因此 血 液 煎 熬 沸 腾, 平共处 , “阴 火 ” 。至此 , “阴 火 ” 便出现了 的 概 念 呼 之 欲 出, “阴中之 火 ” 、 “血 中 伏 火 ” 。 今 阴 火 旺, 就是 阴血中 火热沸腾 , 阳热的火邪伏于血分 , 阳气黏附在阴血之 “轻清上扬 ” 无法行使其 之 性, 阳 气 不 能 外 达, 而 中, “阳道不行 ” , “无 阳道失其清利之性 , 所以 正是由于 。阳 气 不 得 升 腾, 阳 道 不 升, 九窍不 生发升腾之气 ” “阴火 ” 通, 实为 之害 。 : “夫 阳 气 走 空 窍 者 也 , 其后 , 李东 垣 曰 阴气附 形质者也 。 如阴气附于土 , 阳气升于天 , 则各安其分 ” 也。 这里从阴阳各安 其 分 的 角 度 , 指出了正常的生 , 理状态 , 应当 是“阳 在 天 、 阴附地” 其 病 也, 是阳不 ” 、 “降 阴 ” 阴不降 , 那 么 其 治 非“升 阳 而 不 行, 由 升、 “ ” 。 此引出下文对于 升降浮沉 治疗大法的论述 至此 , 阴火的形成过程已经基本明确了 , 正是由 阴血伏 火 而 在 脾 胃 虚 弱 的 人 体 内 出 现 于阳陷阴中 、 “阴火 ” 。 就是这种在 人 体 阴 分 存 在 的 阳 热 邪 气 , 了 导致了脾胃内伤热病的发生 。 2 阴火的概念 — — — 阴中之火 , “阴 火 ” 由以上分 析 可 以 看 出 的 含 义 为“阴 中 ” 、 “阴血 伏 火 ” , 它 虽 然 产 生 于 上 焦, 因脾胃虚 之火 弱、 心火亢盛而出 现 , 但 是 它 并 不 归 属 于 某 一 脏 腑, 阴火是存在于阴血 之 中 , 随全身气血流动而弥漫于 “ ” 。《 周身的 阴中之火 脾胃论 · 卷中 · 饮食劳 倦 所 中的一段内容更加明确了这个观 伤始为 热 中 论 》 : “若 饮 食 失 节 , 点 寒 温 不 适, 则 脾 胃 乃 伤, 喜、 怒、 、 , 。 , , 忧 恐 损耗元气 既脾胃气衰 元气不足 而心火独 盛, 心火者 , 阴火也 , 起 于 下 焦, 其 系 系 于 心, 心不主
“阴火 ” 在李东垣的 著 作 中 频 繁 出 现 , 但其著作 “阴火 ” “阴火 ” 中并未明确 概念 , 对 的使用也没有固 [ 1] “阴火者 , “肾间阴火沸 定的方式 。 似 心火也 ” , 或 [ 2] 令 人 疑 惑。 而 其 所 腾 ” 等不 同 的 提 法 频 频 出 现 , “火 ” “阴 ” “何 为 阴 火 ” 之 者, 亦 令 人 费 解, 导致 成 谓 为了一个争议不 断 的 命 题 。 但 可 以 明 确 的 一 点 是 , 阴火在脾胃内伤热 病 的 发 病 过 程 中 , 起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 。 换言 之 , 脾 胃 内 伤 所 致 的 热 病, 其“热 ” 生 于内 , 这个 内 生 的 火 热 邪 气 , 正 是“阴 火 ” 所 致。 阴 更是病机之关键 火的出现是脾胃内 伤 热 病 的 标 志 , , 所在 是这一疾病发生的主要病理过程 。 1 阴火的产生过程 — — — 阳陷阴中 《 脾胃论 · 卷 上 · 脾 胃 盛 衰 论 》 对“阴 火 ” 形成 , , “ 的 过程的描述 十 分 简 练 字 不 过 百 却 已 将 阴 火 ” 含义 、 致 病 特 点 和 形 成 过 程 尽 数 阐 明。 李 东 垣 曰: “夫脾胃 不 足 , 皆 为 血 病。 是 阳 气 不 足, 阴 气 有 余, 故九窍不通 , 诸 阳 气 根 于 阴 血 中, 阴血受火邪则阴 盛, 阴盛则上乘阳 分 , 而 阳 道 不 行, 无生发升腾之气 也 。 夫阳气走空窍者 也 , 阴 气 附 形 质 者 也。如 阴 气 [ 3] 阳气升于天 , 则各安其分也 。 ” 附于土 , “阴 火 ” 这一段文字阐述了 的 形 成 过 程, 确定了 “ “升降浮沉 ” 阴火 ” 的概念 , 同时也暗示了 的治疗法 “阴火 ” 则与 的对应关系 , 是李东垣阐发脾胃内伤热 。 病学说最为关键的段落 以下便就此段内容进行分 “阴火 ” 解决何谓李东垣 的问题 。 析, 1. 1 脾胃受损 , 气血两虚 李东垣首先 通 过 援 引《内 经 》 中对于脾胃化生 “脾 胃 内 伤 则 气 血 两 虚 ” 水谷精微的描述 , 阐述了 的 道理 。 , 由于血液来自水谷精微 之“浊 气 ” 水谷精微物 质由胃气所生 , 因此脾胃受伤则无以化生精微物质 。 “ 五谷入于胃也 , 其 糟 粕、 津 液、 宗 气分 为 三 隧, 故宗 出于喉咙 , 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 。 荣气 气积于胃中 , 者, 必其津液注之于脉 , 化而为血 , 以荣四末 , 内注五 脏六腑 , 以应刻数焉 。 卫者出其悍气之慓疾 , 而行于 [ 4] 李 东 垣 援 引《灵 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 。 ” “脾胃乃血所生病 ” 枢 · 邪客 》 这一段经文以佐证其 。“胃气 ” “宗气 ” , “卫 的观点 生 而 后 化 为“荣 气 ” 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