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垣阴火理论与消渴病治疗思路【关键词】李东垣;阴火;糖尿病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学术上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学说。
他提出“阴火”病机理论,首创“甘温除热”治疗法则,遣方用药均以“升发脾胃阳气而泻阴火”为基本原则,愈病无数,对后世影响深远。
我们近读《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医籍,对书中所述之阴火理论颇有感悟,其对现代临床诸多疑难杂病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1 阴火理论阐微
阴火理论虽为李东垣所创,但其源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少火生气,壮火散气”理论。
阴火的产生乃饮食不节、劳役过度、精神刺激等原因损伤脾胃元气所引起。
《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曰:“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
喜、怒、忧、恐,损耗元气。
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
心火者,阴火也。
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
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
”正常情况下,脾胃健旺,元气充足。
当脾胃气虚,元气不充则相火妄动(壮火)而产生阴火。
具体而言,阴火产生之源有二:一方面,脾胃气虚,气血生化不足,心
肝肾失却阴血滋养,导致心君之火、肝肾相火亢盛,此为阴火产生的来源之一;另一方面,“脾胃既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及生发之气,营血大亏;营气伏于地中,阴火炽盛,日渐煎熬,血气亏少……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干”。
(《兰室秘藏·劳倦所伤》)脾胃气虚,升降失常,清浊相干,阳气不得宣发,郁而渐盛,消耗营血,助长热势,此为阴火之又一来源。
总之,阴火总以脾胃元气亏虚为本,而心君之火、肝肾相火的亢盛以及气机升降失调,阳气郁而化火皆为其标,标本相因为患,百病由生。
阴火的临床表现:“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盖阴火上冲,则气高喘而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
”(《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2 阴火为消渴病发生、发展的病生理基础
消渴病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变化多端,对其病机存在不同的看法,主要有“阴虚燥热说”、“气虚说”、“瘀血说”、“肝郁说”、“浊毒说”等。
我们认为,阴火在消渴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李东垣论治消渴病之思想,集中反映在《兰室秘藏·卷上·消渴门》一书中,其认为消渴之致病特点是:“数食甘美而多肥”致脾胃内伤,元气亏虚,“阴火”鸱张。
其病机有二:一是元气亏虚,“阴火”鸱张,津血不足;二是“血中伏火”,浊瘀酿毒,毒损络脉。
其病理环节为:“燥热为病”,其根本是“阴火”为病,“燥热”实为标证。
亦按上、
中、下三消分治:“高消者,舌上赤脉,大渴引饮”,“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数”,“下消者,烦渴引饮,耳轮焦干,小便如膏”。
2.1 元气亏虚,“阴火”鸱张,津血不足是消渴病发生之病机关键《素问·经脉别论》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中焦脾胃为一身气血生化之源,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脾胃互为表里,脾为胃行其津液。
脾胃健运,气血生化有源,脾能为胃行其津液,升则精气上输心肺,降则精气下归肝肾,从而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升降运动,五脏六腑、四肢九窍得以气血津液之充养而发挥正常生理功能。
若脾胃升降失常,则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九窍,百病丛生。
不过,李东垣在升降问题上,特别强调生长和升发的一面,认为只有谷气上升,脾气升发,元气才能充沛,生机才能活跃,阴火才能潜藏;与此相反,若谷气不升,脾气下流,元气即将匮乏和消沉,生机必将黯然,阴火即可因此上冲而为各种病证。
消渴病正是在饮食不节、精神刺激、劳逸失度、体质因素等诸因素长期交杂作用下,损伤脾胃,最终导致脾胃元气亏虚,升降失常,致脾气下陷,“阴火”鸱张,熏蒸肺、胃、肾,消烁津血,致津血不足,发为消渴。
李东垣曰:“夫脾胃不足……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阴气盛则上乘阳分,而阳道不行,无升发升降之气也。
”无升发升降之气则脾不能散精上归于肺,亦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