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作为全球经济的一个亮点,已经成为美国、英国、日本、西班牙、韩国等国家主要的支柱产业。
在我国,文化产业虽然刚刚起步,但其发展速度非常快,产业前景广阔。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已成为部分省份和地区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同时对中国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和影响。
一、文化产品的特点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阶段(一)文化产品的特点1.刻画文化产品的几个重要维度:多样性、本土性、非物质性与符号性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大社会。
从大洲、国家、宗教、民族、种族等角度我们可以将世界划分为不同的文化群体,而在每一大文化之下又包容了难以数清的亚文化甚至亚亚文化,更不用说已经消失的文化。
文化的多样性、市场范围的扩大以及分工的精细化,使得文化产品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
文化产品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或本土性特征,体现在不同地域的人情风貌、价值观、宗教习俗等方面。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化的隔阂与对立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但文化差异不会消失。
文化产品的非物质性与符号性是指文化产品可以具有一定的物质载体,借助一定的物质形式以表达文化的力量。
但文化产品的核心是一种理念,一种标志、精神或记忆,而不在于物质形式。
2.文化产品消费的特点:高收入弹性、时间消费性、偏好多样性、投资性高收入弹性意味着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会以更快的速度选择文化产品的消费。
在高收入阶段,文化产品的消费将占整个消费支出的较大比例。
文化产品的消费需要付出时间,消费本身的时间成本是比较高的。
时间消费性说明人们只有在拥有闲暇时间的情况下,才会进行较多的文化消费支出。
文化偏好多样性一方面是指基于不同文化群体对文化认同的差异,导致的文化需求多样化;另一方面是指消费个体在文化消费方面不断求变,消费口味不断上升的层次性。
文化消费本身是对自身人力资本的投资。
人们通过文化消费获得信息,愉悦精神,激发想象力,陶冶情操,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形成的方式。
由于长期对某种文化内容的消费,会渐渐产生文化认同感和价值判断的模式,这是社会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方式。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阶段1.农业社会的文化活动在农业社会,生产力很落后,大多数人民生活艰辛,很少有时间进行文化娱乐,而皇家、贵族、富人等上层阶级对闲暇的消费集中体现在文化消费上,诸如舞蹈、艺术品、射猎、游戏、文学、戏剧等。
农业社会时期,文化生产往往是家族式的,代代相传。
文化艺人往往身份卑微,受到统治者的歧视,从事创作、生产的积极性比较低,生产的规模很小,还不足以形成文化产业。
2.工业化阶段的文化产业工业化初期,文化产业从其他产业中逐步分离出来,自身产业链逐渐形成,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但在国民经济中比例很小,属于幼稚性产业。
家庭的收入上升了,对文化消费也有了更多的需求。
规模扩大的富裕阶层形成了文化消费的主体。
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各种适应市场新需求的文化企业开始产生。
有家族式的、非专业的文化企业,也有专门的文艺社团。
生产组织专业分工更为细致,但是规模仍较小,生产能力文化产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原淑玲(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山西太原030021)〔摘要〕文化产品的特征及文化产业的经济功能是其发挥影响力的基础。
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中从多层面推动着经济发展。
文化产业竞争构成了现代国际竞争力的核心。
中国应将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以此来提升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文化产业;经济发展;中国现代化〔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203(2008)01-0079-03〔收稿日期〕2007-10-15〔作者简介〕原淑玲(1954-),女,山西天镇人,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常务副主编。
2008年2月第31卷第1期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AcademicJournalofShanxiProvincialCommitteePartySchoolofC.P.CFeb.2008Vol.31No.179不够强。
工业化中期,借助于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文化产业迅速成长,进入文化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时代,实现了文化产品大众化消费。
人们收入增加,预期寿命延长,健康状况不断改善,有更多的自由闲暇,加大了在文化产品方面的支出比例。
这对文化产品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促使文化产品的生产规模和组织形式变革。
文化企业在文化和工业生产之间创造出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工业化后期,文化消费成为必需,文化产业的创意特性逐渐凸显,以文化产品的高端化为标志,进入文化产业创意和成熟时代。
随着文化市场的全球化加速,文化产业借助网络技术建立起崭新的、覆盖全球的网络规模生产体系。
文化消费在多样化和质量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强。
金融资本、人力资本、高新技术、文化内容相互组合的多种企业形式大量涌现。
比如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形成了电影电视、媒体游戏等一体化的大企业。
在全球文化市场的巨大利益驱动下,国际性文化企业开始出现并扩张,出现了堪与制造企业相比较的巨头,比如新闻集团、迪斯尼。
这一时期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文化的力量不断扩散,文化产业的关联作用不断强化,成为生产、贸易过程中价值增值的主要贡献力量。
二、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一)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和作用1.创造新价值的经济活动:生产“快乐”的产业文化产业是创造快乐的产业,文化产业提供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物品和劳务,作为创造价值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美国的影视业早就超过了它的航天工业,尤其是好莱坞电影的市场影响力已超过了许多大型企业。
2.追求自然资源低消耗的经济成长路径:绿色产业文化产品的非物质性非常突出,文化产品的生产主要依靠对文化资源的整理、开发、探索和创新,它不像传统工业那样十分依赖自然资源。
文化产业不会造成传统工业那样大的物质污染,因而有利于发展绿色产业。
3.文化创意与生产整合:提高生产力当今世界,文化是一种生产力,软资源在生产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现代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意,现代文化可以通过渗透影响生产主体、生产要素、生产过程,而创造更多的增加值。
4.新的消费方式:让文化成为时尚文化消费的层次性,使得文化需求随着收入的上升而上升。
由于文化产业具有收入弹性较高的特征,高收入阶段会产生更多的文化产品的需求。
这不仅对纯粹的文化产品,如工艺品增加了需求,而且要求物质产品吸收文化要素,具有更多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品位。
如今,文化已成为影响商品质量的一种重要因素。
5.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消费即是投资文化产业把教育、培训、传媒、网络信息等结合在一起,能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陶冶人们的情操,增进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促进了人力资本的快速积累。
从这个角度看,文化消费是对人力资本的自我投资行为。
6.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文化产业对社会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文化消费形成人们的文化认同,人们通过文化消费获得思想、意识、观念,通过人与人的交往,文化影响会逐渐发生作用。
在文化产业发达的地区,居民素质也必然较高,人们会有较高的文化归属感与幸福感,社会信任度较高,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二)文化产业影响经济发展的具体路径1.文化产业对工业系统的带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关联,主要是文化因素在最终产品形成过程中地位的普遍增强,使得市场供给的最终产品显示出文化魅力,大众消费需求不断提出文化的诉求。
二者的互动不断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进行,成为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基本动力。
当消费文化需求成为不同文化含量产品之间价格差异的重要原因时,将引导企业对生产进行符合市场需求的调整,更多的使用文化要素创造出文化内涵丰富、品质更高的产品。
这样,由需求偏好改变生产,由生产技术组合改变投入组合的方向,必然会改变目前过度物质消费导致环境污染加重的不良状况,朝着节约型、文化型、创新型的工业结构转变。
2.文化产业对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带动从产业关联度来看,文化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关联度最强。
文化产业能为流通业下属的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扩展出新的发展领域。
如近年来饮食文化、手机文化的兴起。
文化产业能提升服务业中包含的如房地产业、居民休闲服务业、信息服务业、职业教育、社会福利等行业的文化品位和服务质量。
现代流通业和现代服务业越来越受惠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3.文化产业对城市文化的促进作用自古以来,城市就具有文化中心的功能。
城市化的进程中始终伴随着文化及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对城市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化产业在城市建筑与街区规划、城市形象与特色设计、城市文化功能定位等方面都能发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内城市如香港、杭州、成都,国外城市如巴黎等都是通过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塑造出特有的休闲文化城市形象的。
4.文化产业对农村社会转型的带动文化产业能利用农村民间广泛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为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比如,农业景观旅游、农村庙会节日、农村手工艺品制作等,一经按照市场需求规律进行产业化运营,就会带动农村各个方面的发展。
只有扩大规模,利用组织化规模经济效应,降低农村文化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农村文化产业才能可持续发展。
因此,加强农村文化产业组织建设,盘点当地文化资源、文化艺人,构思具有品牌的文化产品,实现农村文化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才能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还能为生产地方特色文化产品,丰富农村文化活动,构建和谐新农村作出重要贡献。
80三、文化产业对中国现代化及国家竞争力的影响(一)文化产业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中国的现代化是指在工业化的基础上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这中间,知识化、网络化、全球化、创新化、个性化、多样化、信息化和普及高等教育是关键因素。
现代化应把生活质量放在第一位,依靠文化扩大精神空间,满足人类幸福追求和自我实现。
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精神和文化需要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逐步成为主要的需要。
文化产业将获得空前的发展和繁荣。
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衡量指标。
中国现代化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口素质和生活水平三大类,在这三大类指标体系中,都渗透着文化因素。
首先,文化产业是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战略产业之一,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文化产业的支撑。
其次,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是促使社会不断进步的主要标志和提升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必要途径。
文化产业的发展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各个方面,因而可以看作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战略产业。
从国际来看,许多发达国家都把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
如美国是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强国,文化产业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位居第二(首位是军事工业),在出口方面则是第一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