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苏联]肖洛霍夫教学目标1.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教学重点:深重的战争创伤。
教学难点:深刻的情感体验。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通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2.“一个人”指的是谁?3.试概括课文写了“一个人”的哪些遭遇。
二、导入新课战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
它好像是阳光下的阴影,挥之不去。
一旦阳光被乌云笼罩,阴影就随着黑暗倾轧而来。
人类发展伴随着太多的战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是先人透过《诗经》抒发的战乱之苦。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是杜甫亲眼目睹战争后的感怀。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是范仲淹描摹下戍边将士真实的思乡之情。
“一将功成万骨枯”或许并不是夸张的说法。
战争带给人类的,更多是痛苦。
而二十世纪,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那么这两次世界级的战争,又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一个人的遭遇》。
三、作者简介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前苏联作家。
生于顿河维辛克镇克鲁日林村的一个磨坊主家庭。
1926年肖洛霍夫开始构思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经过14年时间,四卷本分别于1928、1929、1933、1940年出版。
该作品和小说主人公在苏联引起多次争论,但由于它在苏联文学史上别开生面地反映了广阔的历史画面,生动真实地表现了哥萨克民族在1912年至1922的动荡岁月中的历史,这部小说仍然获得了广泛的声誉,并于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
在此期间,肖洛霍夫还发表了《被开垦的处女地》的第一部(1932),第二部于1959年发表,全书反映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苏联个体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过程,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小说的成功使作家在苏联文学界地位进一步提高。
卫国战争期间,肖洛霍夫作为随军记者,在前线又写下许多的随笔和短篇小说。
其中主要有特写《在顿河》(1941)、《在顿河上》(1941),《在个萨克集体农庄里》(1941)和《战俘》等。
短篇小说有《憎恨的科学》(1942)和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1956-1957),从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的角度来写战争,对战争进行反思,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在国外引起强烈反响。
1965年“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关于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拂晓,德国法西斯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动用了190个师的兵力、近5000架飞机和3410辆坦克,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妄想在三个月内征服苏联。
苏联人民奋起自卫,反对法西斯德国的伟大卫国战争开始了。
斯大林在1946年说,卫国战争中苏联损失700万人。
此后不久,苏联官方又宣布损失1500万人。
赫鲁晓夫公布的数字为2000万人。
1990年苏联在卫国战争中损失的军民总数为2700万——2800万人。
四、预习检测1.字词:邂逅(xièhòu)狙击(jū)送丧(sāng)雏(chú)喃喃(nán )胳(gā)肢窝窒闷(zhì)着(zhuó)想模样(mú)唧唧喳喳(jījīzhāzhā)胡诌(zhōu)吝啬(lìn sè)如鲠(gěng)在喉哽咽(gěngyè)2.“一个人”指的是谁?(安德烈·索科洛夫)3.试概括课文写了“一个人”的哪些遭遇。
(遭遇从引文开始:苏德战争被俘――冒险逃跑被抓回――俘虏少校,逃回队伍――家破人亡――找到儿子――儿子牺牲――领养孤儿――因车祸外出谋生)五、课文研习1.面对这些遭遇,索科洛夫都有哪些表现。
激动极了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对人性的剥夺憧憬着和儿子一起生活的美好图景,说明对和平的向往这么厉害吧)【追问:这里索科洛夫为什么没有哭?因为他无情吗?】不是,因为他这时因战争失去了最后的儿子,失去了最后的亲人一个人绝望的不是一直看不到希望,而是给他希望以后又让他失望,当他失去妻子和女儿的时候,他得知自己还有儿子,喜出望外,儿子就变成了他最后的快乐和希望,他所希望的仅仅是和儿子一起共同度过剩下的时光,做着老头儿的梦想而在战争胜利前夕,儿子却倒在最后的枪弹下,感觉悲痛到极点,对生活绝望,哭不出来了,所以下文说“埋葬了自己最后的快乐和希望”,连最后的欢乐和希望现在连这也失去了,欲哭无泪⑤领养孤儿(<p17,18>我的心里快乐极了,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追问:为什么变轻松了,变软了?】因为凡尼亚让我忘却了曾经失去儿子的伤痛,心里有了慰藉【追问:为什么悲愁的心不让他在一个地方长久呆下去?】因为战争给他带来了无尽的伤害,他心里有着深深的缺口,这篇土地上留下的都是伤痛,他也害怕继续受到心痛的折磨“天天夜里梦见死去的亲人……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2.从上面的主人公的遭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子的人?(索科洛夫饱受战争痛苦,他的叙述始终是感伤的,然而又流露出逆来顺受,几近麻木的心情。
他忠厚朴实,在苦难中坚忍不拔,受尽摧残而心地依旧善良。
他是一个勤劳、朴实,平凡、普通的俄罗斯人。
勇敢、刚强,有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有着坚韧的信念,不屈不挠的意志。
索科洛夫还是一个富有感情、同情心的人。
)3.他这样子的人怎样把凡尼亚带回家的?(骗)为什么骗?(①主人公本身的善良,同情和爱。
②主人公对家庭和爱的期望)4.在最后一段中,凡尼亚的挥手为什么会让作者感到“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种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①是种心痛的感觉,大家对战争都是难过的,孩子忘却了,他是快乐的,他的健康的小手和其父亲的粗糙的大手对比,勾起了作者对战争的回忆,孩子的可爱反衬出战争的残酷。
②孩子的健康礼貌可爱让作者油然而生的是对孩子的保护,让他们永远快乐健康,痛苦让自己去承受,呵护那无知可爱的儿童)解读:读懂了索科洛夫的故事,就能感受到最后一节文字的震撼力。
在战争中,最不幸的还不是死去的人,而是存活下来却举目无亲的鳏寡孤独之人。
凡尼亚是战争孤儿,小小年纪的他还不明白命运的悲惨,不明白战争的苦难,不理解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因此,也不会理解索科洛夫的房东女人为什么哭。
索科洛夫的悲惨遭遇震撼了读者的心灵,而凡尼亚的挥动小手触动了有良知才的悲悯之心。
孩子越是天真可爱,就越发显出战争的残酷。
“我”不想孩子看到经历战争的人的眼泪,是不想让孩子知道这样的痛苦,不想让他知道真相,让不幸的儿童能保住一些童心。
小说到这里实际上已经变为作者在抒发心愿:呵护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为了他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他们不再经历战火……5.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在战争中受害的仅仅是所科洛夫一个人么?(不是)那么题目中的“一个人”还是仅指索科洛夫吗?(像所科洛夫这样的无数受难的普通人,他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以个性反映了共性)6.从《一个人的遭遇》可以看出,其实作者想通过这个人的遭遇在向世人诉说什么?(①用平实的语言勾起人们的回忆,让人更关注战争剩余下来的人,更关注普通人,更关注失去生活能力的人②赞扬了人类的伟大与坚强,弘扬了爱的主题③在平实的语言背后有着深刻的内涵,在美与丑,爱与恨的边缘展现出了对战争的憎恶)六、回顾小结战争,带给人类的更多是灾难与苦痛。
这灾难,不只是夺取人的生命,还有存活下来的人们的痛苦。
而当我们坐在课堂上了解战争的时候,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
所以,我们更该珍惜这来自不易的和平。
并为这和平缔造与维护,做出自己的贡献。
七、附:板书设计【受伤被俘】成功逃亡——激动万分家破人亡——穿心的痛找到儿子——喜气洋洋儿子牺牲——埋葬欢乐领养孤儿——轻松光明车祸后外出谋生——悲愁的心教学反思:《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答案飘在风中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有资格叫做一名男子汉?和平的白鸽要穿越多少沧海桑田,才能从此安睡沙滩?炮弹要横飞直落多少回,才能永远被禁止?我的朋友,这答案飘在风中,答案飘在风中……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看见蓝天?要有多少双耳朵才能听到黎民苍生的哭声?要死多少人,才会感觉到死去的人已经太多太多?我的朋友,这答案飘在风中,答案飘在风中……二、作者简介重要作品有《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等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1965年,“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三、梳理结构,整体感知文章题为“一个人的遭遇”,一个人指索科洛夫索科洛夫遭遇了什么?他的情感变化又是怎样?1、课文之前的情节:⏹十月革命爆发(1917年)17岁,参加红军⏹国内大饥荒(1922年)父母去世⏹复员——务农——当工人——结婚生子⏹卫国战争爆发(1941年)41岁,应征入伍⏹(1942年)受伤被俘,智擒德军上校,回到队伍2、课文中的情节:、四、文本研习⏹先请大家在课文中找一找,文中有几次关于索科洛夫眼泪的描述?⏹第一次:“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第二次:“这时候,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我的眼睛里蒙上了雾”⏹第三次:“可是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 ,⏹第四次:“要及时的转过脸去”,不能让孩子看到脸颊上滚动着的“吝啬而伤心的男人的眼泪”。
1.失去了儿子后,“我没有哭,眼泪在心里干枯了”,这是为什么?(1)经历了许多苦难遭遇。
(2)索科洛夫经历了许多苦难,请按照时间顺序概括说来,并找出情感起伏的词句。
明确:【受伤被俘】→成功逃亡(激动极了)→妻女炸死(穿心的痛)→找到儿子(喜气洋洋)→儿子牺牲(埋葬欢乐)→领养孤儿(轻松光明)→【出来车祸(悲愁的心)】(3)索科洛夫曾经希望妻子女儿支撑自己挺过集中营中的苦难,但死去的不是自己,而是妻子和女儿;也曾经盼望儿子能拥有灿烂的未来,自己有一个美好的“老头梦”,但盼望到的不是凯旋归来的儿子,而是在“胜利的那一天”牺牲的儿子的尸体。
我们想想吧,一个人有多少泪水能够伴着一个接一个的沉重打击啊!可是——2.遇到凡尼亚后,“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这又是为什么?⏹先看一看凡尼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外貌穿着:脏——眼睛如雨后黑夜的星星⏹动作神态:活泼——已经学会叹气⏹语言内容:年幼丧失亲人——包含孩子的纯真⏹[总结]凡尼亚是一个天真纯洁、又历经战乱、饱尝人世沧桑的惹人怜爱的战争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