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知识框架:重要知识点回顾: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⑴区域的含义:⑵区域的特征:⑶区域差异地球表面可划分许多区域,不同区域之间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加上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
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的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
也包括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对各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使得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构成不一样,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也不同。
这说明,人类活动的差异也会导致自然环境的差异。
如右上图所示: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含义与特征区域差异 区域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产业转移⑷区域综合分析法⑸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需要从两个方向上进行:横向和纵向。
横向即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例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
纵向即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
遵循的思路如右图:⑹中国区域差异的对比分析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划分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之间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北以昆仑山——阿尔金山为界,东以3000米等高线为界地形地势海拔较低,属第二、三级阶梯海拔较高,属第二级阶梯海拔很高,为第一级阶梯气候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寒气候植被以森林为主草原荒漠主要是荒漠土壤东北的黑土和黑钙土、华北的黄土、华中的红壤、华南的砖红壤、南方的水稻土有机质含量较低,可溶性盐分含量高土壤发育程度很差,土层浅薄水文多外流河以内流河为主多冰川、湖泊,多大河源头人类活动重要农耕区牧区、绿洲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内部差异南北差异明显。
热量是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东西差异明显,水分是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东南湿润,西北干旱,垂直分异明显②比较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它们各自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地带范围地位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东部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未包括港澳台)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科技水平高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城市化、科技化、国际化能源、原材料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洪涝多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高、精、尖发展中部黑、吉、内蒙古、晋、豫、鄂、皖;湘、赣位于中国腹地,担负承东启西的作用能源、矿产丰富,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金属重工业发达山西煤炭外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森林过度砍伐,水患、风沙危机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商品粮、农林渔基地,东西交通建设西部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位于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国境线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前景广阔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改善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单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交通,开发能源、矿产,成为全国动力基地协调加大对中西部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加强东部和中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发展比较内容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秦岭——淮河线以南1月平均气温<O℃>0℃年降水量<800mm >800mm河流封冻状况结冰不结冰植被类型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以水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作物熟制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一年两熟到三熟主要经济林木苹果、柿、枣柑橘、茶叶主要运输方式公路、铁路公路、铁路、水运[典型例题1]下图中A、B地区为高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说明A、B高原地形的差异。
(2)A、B高原同属季风气候区,比较两高原夏季风的异同。
(3)简述A、B高原能源、矿产资源及工业部门的主要差异。
(4)地下水污染是B高原的环境问题之一,简要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区域环境生态建设⑴荒漠化的成因及治理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典型例题2]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河西走廊,最终流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下图为河西走廊弱水流域简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流域地处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区。
(2)弱水年总径流量为43亿立方米,在河西走廊绿洲农业灌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径流量较为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3)弱水下游流入甲、乙两湖,乙湖已于上世纪后期彻底干枯,成为沙尘暴的源地之一。
造成这一结果的人为因素主要有、、、。
我国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有、。
(4)请简要评价该流域所在自然区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
⑵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合理利用与综合治理相结合[典型例题3]图甲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比例尺为l:15000,等高距为20米)图乙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该图比例尺为1:150 000,等高距为10米)。
仔细读图,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甲、乙两幅图中,表示地区范围较大的是;图中A、B两处坡度较陡的是。
(2)图甲中间空白区域的地形为;图乙空白区域的地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自然原因过度性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土质疏松,空隙多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夏季,多暴雨滑坡、塌陷、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地区人为原因轮荒、露天开矿、修路等不合理的土地利植被破坏治理的措施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农业技术——平整土地、轮作套种等工程措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形为。
(3)图甲所示地区在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4)在图乙西南部,该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什么?应采取哪些措施?⑶森林的生态环境效应与开发、保护①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环境效应Ⅰ.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Ⅱ.具有促进全球水分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Ⅲ.热带雨林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雨林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②森林生态环境效应③森林资源开发与保护措施⑷湿地的开发与保护①湿地消失的原因:自然原因: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
它们迟早会被来自湖泊内外的沉积物所充满,失去其充水洼地的形态与功能。
人为因素主要有:土壤侵蚀,导致人流泥沙量大增;环境污染,造成人流营养物增加,使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也就是人为加速的富营养化过程;围湖、围海造田,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大量引水灌溉和河流的截流改向,使水量减少,有些湖沼在几十年内就明显缩小、变浅,直至完全干涸。
②湿地的价值:Ⅰ.生态价值(“地球之肾”):Ⅱ.经济价值:Ⅲ.社会价值:③湿地的组成:3.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⑴河流的综合开发①分析河流内河航运价值②分析河流水能资源③长江流域的综合治理经济中心(港口) 重庆武汉上海资源优势水能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尤其是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平原地形,气候温暖湿润,十分有利于农业发展社会经济优势实施西电东送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的商品粮、棉、油、肉类和水产品基地;重要的制造业基地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开发、整治重点水能资源的开发防治长江水患,整治江河湖泊综合治理环境污染存在的主要问题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洪水灾害水体和大气质量普遍下降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加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护政策,对现有森林实行保护性经营与开发,保护生态环境严禁沿湖围垦,退耕还湖、疏浚河道;搞好分洪工程,加强和完善荆江分洪工程,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中游防护林,综合开发和治理山区,修建水利工程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环境保护,对环境污染加以控制Ⅱ.综合治理措施A.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成因对策自然原因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排水不畅严禁沿湖围垦,退耕还湖,疏浚湖泊,增加湖泊对洪水的调蓄容量搞好分洪工程,继续加强和完善荆江分洪工程营造中游地区的防护林,综合开发和治理山区修建水利工程,发挥水利枢纽的拦沙治沙功能降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洪水使平原湖区积水而无法排入长江人为原因过度砍伐林木,陡坡开荒,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的功能削弱C.下游地区的环境问题与整治环境问题水体和大气的质量普遍下降整治重点综合治理环境污染措施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逐步淘汰或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第三产业加强环境保护,通过推广各种环保技术、加大执法力度等途径,对环境污染加以控制④流域的综合开发的具体内容:[典型例题4]流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系统,它以水系为纽带,将系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连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流域已成为区域人地关系十分敏感而复杂的地理单位。
图甲是某时期某流域局部地形图,图乙是10年后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图,图丙是该地区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明A支流的水文特征。
(2)说出B、C两支流在开发利用方向上的不同。
(3)指出图乙中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并说明这些现象对湖泊及其下游造成的环境影响。
(4)如果在该地区选址建水库,你认为除上述方面的资料外还需要收集哪些方面的必要资料?⑵能源与矿产资源的治理[典型例题5]读“山西能源基地煤炭外运的三大主要通道图”,回答下列问题:(1)形成①河谷地的主要地质作用有哪些?(2)写出晋煤外运的三大路线及运往地区。
(3)山西等省区的煤炭除了通过铁路、公路、海运等运输方式向外输送外,还主要通过哪种形式向外输送能源?这种形式有何好处?(4)山西煤炭的开发对全国和山西都带来许多积极作用,但也有消极影响,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山西煤炭的开发给山西带来哪些不利影响?4.区域经济发展农业区开发工程原因主要路线效益西气东输使西部的资源开发与东部的市场需求得以实现塔里木盆地→上海经济方面:①缓解上海等发达地区的能源紧缺状况,促进对西部的投资,加快对西部的开发;②促进沿线的经济发展;③带动我国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④扩大内需,拉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⑤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社会方面: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提高收入,改善生活,稳定社会。
环境方面:,减少因燃煤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西电东送西部能源、资源(水电、煤炭等)丰富;东部经济发达,电力资源不足晋陕火电与黄河水电输往环渤海地区;三峡等长江干支流水电输往华东;西江水电与黔滇火电输往广东加速东部地区的发展,改善东部的能源结构和大气环境;促进中西部的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南水北调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水资源紧缺,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影响了生态环境西线:西南诸河上游至黄河上游;中线:丹江口至华北;东线:沿大运河北上至华北促进北部经济的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条件晋煤外运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当地消费量有限;东南地区能源短缺大秦线、神黄线等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资源重组⑵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发达国家原主导产业被新主导产业所替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处于开发期和增长期阶段的产业,注重产品设计、营销改变区域地理环境,将污染向外转移,环境污染改善就业机会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就业机会,引起失业人口增加发展中国家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化进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阶段的产业,注重产品的加工接受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接受了环境污染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⑶区域农业发展①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②东北农业布局特点③东北农业发展中存在问题⑷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①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的两个阶段②问题与对策问题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人地矛盾加剧重复建设突出具体表现环境污染有加重的趋势,部分城市和地区缺水严重由于土地开发过热,农业用地急剧减少,致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急剧下降,人地矛盾加剧一些城镇盲目扩大规模,追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自成体系,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复建设以及投资的巨大浪费方案治理污染。